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維栻

鎖定
宋維栻(1917年—2010年12月22日),安徽省金寨人,1932年參加紅軍,1933年入黨,任紅25軍第74師220團政治處宣傳員;抗戰時任第115師教導隊組織幹事、第343旅685團營組織幹事、大隊教導員、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第3師7旅20團政治處主任、第20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任團政治委員兼團長、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128師政治委員;解放後任127師政治委員、第43軍副政治委員、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鐵道兵政委、福州軍區政委、顧問等職務;是中共八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  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中文名
宋維栻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7年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22日
出生地
安徽省金寨
榮    譽
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宋維栻人物簡介

宋維栻將軍 宋維栻將軍
宋維栻(1917~2010),安徽省金寨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宣傳員、通訊員、班長、特務員、幹事等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以及潘家河、七里坪、直羅鎮等戰役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大隊政治指導員、幹事、營政治教導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兼特派員、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先後參加了平型關、鹽城、曹甸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團政委兼團長、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先後參加了保衞四平、三下江南、遼瀋、平津、渡江、廣州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師政委、軍副政委、廣東省軍區政委、海南軍區第二政委、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鐵道兵政委、福州軍區副政委等職,先後參加瞭解放海南島、廣西剿匪等戰役戰鬥,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2010年12月22日,宋維栻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95歲。
宋維栻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 

宋維栻詳細生平

宋維栻(1917-2010),金寨縣人。1932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參加紅軍,歷任宣傳員、通訊員、班長、特務員、幹事等職,在反敵劃區“清剿”鬥爭中,參加了郭家河殲滅戰、九龍長嶺戰鬥、潘家河戰鬥、七里坪戰鬥、皖西北中心區保衞戰、長嶺崗大捷等戰鬥。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征。此時,程子華由中央蘇區輾轉來鄂豫皖邊區,傳達中央軍委關於實行戰略轉移、創建新蘇區的指示,並任紅二十五軍軍長,原軍長徐海東特別指派宋維栻任程子華軍長的特務員,跟隨軍長開始艱苦的長征。11月26日紅二十五軍到達河南方城縣獨樹鎮七里崗時,因雨雪交加,能見度低,沒有及時發現敵情,突遭裝備精良、彈藥充足的國民黨四十軍龐炳勳部堵截。紅軍戰士們的手指被凍僵,一下拉不開槍栓,抵抗不及,被迫後撤。敵人乘機猛烈衝擊,並從兩翼實施包圍。危急關頭,軍首長帶頭衝鋒,衝入敵陣與敵人展開肉搏,後續部隊投入戰鬥,打退敵人的進攻。當天守住現有陣地後,紅二十五軍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多次擊退數倍堵擊之敵的進攻。當晚,全軍指戰員不顧極度的飢餓勞累,許多傷病員忍着傷痛,乘着天黑夜暗、雨雪紛飛,穿過敵人的空隙突圍而出,次日進入伏牛山區,再一次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將紅二十五軍圍殲於長征途中的陰謀。宋維栻在此次戰鬥中表現英勇,始終守護在軍長程子華的身邊,冒着敵人密集的火力,奮不顧身地衝在前面與敵人搏鬥。12月10日,軍領導正在陝南洛南縣的庾家河(今屬丹鳳)開會,討論創建陝南根據地方案,敵第六十師和兩個騎兵團向庾家河圍攻過來。軍首長迅速趕到前線,指揮部隊猛烈反擊,強攻敵佔山頭陣地,經過20多次反覆衝殺,到黃昏時終於打退兇惡的敵人。戰鬥中,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和多名團營幹部受傷。當程子華的手腕被一顆子彈打穿時,頓時血流直淋,宋維栻趕緊用紗布和雙手緊握住程子華的傷口,直到把他護送到擔架上轉移到安全地帶。
宋維栻將軍晚年在海南金牛山烈士陵園 宋維栻將軍晚年在海南金牛山烈士陵園
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出發開始長征,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縣永平鎮結束,歷時10個月,行程近萬里,歷經戰鬥數十次,總兵力從2900多人增加到3400多人,並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作為軍首長的特務員,宋維栻在戰鬥中不顧個人安危,在多次激烈的戰鬥中用身體保護了軍首長,為部隊勝利到達陝北做出了貢獻。
宋維栻將軍晚年照 宋維栻將軍晚年照 [6]
到達陝北後,宋維栻又先後參加了勞山、榆林橋、直羅鎮等戰役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八路軍營教導員,新四軍的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等職,先後參加了平型關、鹽城、曹甸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團政委兼團長、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先後參加了保衞四平、三下江南、遼瀋、平津、渡江、廣州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軍區政委、海南軍區第二政委、軍委鐵道兵政委、福州軍區副政委等職。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3] 

宋維栻人物軼事

宋維栻長子回憶

宋維栻將軍不幸離世後,他的長子回憶道: “直到年紀很大了我才發現,原來有些官家子女根本用不到父母出面,只要報上老爸的名字,就能辦成很多事。可父親沒這種意識,我們身為子女也沒有這種意識。”
宋維栻將軍手跡 宋維栻將軍手跡
“我們兄妹四人,沒有當大官的,沒有發大財的,但也沒有犯法蹲監獄的。父親留給我們的就是正派。” [5] 

宋維栻將軍回憶

宋維栻將軍手跡 宋維栻將軍手跡
1942年,我調任新四軍3師7旅20團政委。之前,我曾在20團任政治處主任。一天,黃克誠到20團視察。
我向他彙報工作時提出,20團現在沒有政治處主任,希望能派一個來。黃老微笑着對我説:“你當政委還用派政治處主任嗎?但是政委和主任的職責是不同的。政委不但軍政素質要求高,並且必須對黨的事業、對黨的政治路線無限忠誠,政治上絕對堅定。黃老還説:蘇聯紅軍曾在一個時期廢除政治委員制度,實行單一首長制,紅軍發生嚴重問題。抗戰開始時,八路軍、新四軍也取消了政治委員制度,沒兩個月,也發生了許多嚴重問題。歷史教訓我們,我黨要保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非堅持政治委員制度不可。
黃老告誡我:政治委員在思想上,行動上、工作上、戰鬥上、生活上,必須作全體軍人的模範。政治委員必須善於領導各部門的工作,既要負責又不包辦,要善於掌握原則問題,善於尊重和採納軍事指揮員的各種工作意見,要注意工作方法、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要注意選拔和培養幹部,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愛護幹部;要注意基層黨的組織工作,主力部隊的連隊要保持百分之三十的黨員;要注意羣眾工作,教育部隊保護和愛護羣眾的利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樹立好的形象。
在講到要愛護士兵時,他舉了拿破崙的例子説:在一次戰鬥中,拿破崙夜間查哨,發現一名哨兵倚着樹睡着了。他沒有去喚醒哨兵,卻拿着槍替哨兵站了半小時的崗。哨兵醒時,認出替他放哨的是司令官,十分惶恐,跪倒在拿破崙面前。拿破崙卻和藹地説:“孩子,這是你的槍,你們艱苦作戰,又走了那麼長的路,你打瞌睡是可以理解的。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會兒,下次可要小心。”一句話拉近了士兵和統帥的距離。這個故事在法國、在歐洲被傳為佳話。我們是無產階級的軍隊,理應做得更好。
黃老特別強調一定要加強政治機關的建設。他説:政治工作是我黨我軍的生命線,許多政治工作都是靠政治機關組織實施的。只有政治機關本身建設好了,才能開展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證軍事建設及各項工作取得更高的成效。那次談話以後,我先後做過各級政治委員工作,無論在哪一級崗位,黃老的叮囑始終銘記在心。 [4] 

宋維栻結緣廣東

根據宋維栻的老朋友、老部下,著名軍旅詩人張旭初回憶,將軍與廣州結緣,始於1937年初。當年,20歲的宋維栻在紅軍大學學習幾個月畢業後,被分到了紅一軍團。紅一軍團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葉挺獨立團。葉挺獨立團的前身,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中所誕生的部隊——孫中山大元帥府鐵甲車隊,一支誕生於廣州的隊伍。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時任128師政委宋維栻坐在繳獲的美式吉普車上入城,這座南國最大的都市以一副滿目瘡痍的面目映入了他的眼簾:唯一的一座海珠橋被敵人炸燬,造成2000多名老百姓死傷,全城只有一座高樓“愛羣大廈”,一個百貨商店“南方大廈”,還被敵人炸壞了。數天後,宋維栻匆匆告別了這座城市,繼續追殲殘敵。
1957年,宋維栻從南京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調任廣東軍區任政委。他始終重視軍民關係,每次談民兵工作時,都反覆強調:“只要我們實現全民皆兵,搞好軍防,美膽敢侵犯我國,一聲令下,我們就能組織幾百個、幾千個師……”民兵工作很快收到了成效。1962年,盤踞在台灣的妄圖捲土重來,先後派遣9股武裝特務,或從沿海偷渡,或從山區空降。宋維栻指揮邊防部隊與民兵緊密配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廣東軍合全殲美蔣特務,受到解放軍總部表揚。這一場乾淨漂亮的“殲滅戰”在國內外亦引起極大反響,這段歷史後來被編成話劇《南海長城》,不久又被拍成電影。
1987年,脱下戎裝的宋維栻選擇回到廣州安享晚年。廣州軍區的老底子就是井岡山的紅四軍,其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宋維栻擔任過鐵道兵政委,在廣東有10多萬的鐵道兵,對於宋維栻來説,這裏遍地是戰友。於是,他和家人在白雲山腳下的一座安靜庭院裏,過着著書、種花、聽鳥鳴、會朋友的日子。
宋維栻對這座城市極有感情,廣州的變化讓他感到欣喜,在慶祝廣州解放50週年的紀念大會上,宋維栻説:“廣州現在已經大不同了,橫跨珠江的8座大橋,1個過江隧道。高樓大廈林立,工農業生產蒸蒸日上,商品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回顧廣州解放五十年來的變化,真正是日新月異,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已走在全國最前列。”
宋維栻的大兒子宋柏林説,宋維栻主動提出,百年之後要把一部分骨灰留在廣州。“廣東,是父親的第二故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