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水仙

鎖定
宋水仙,女,1966年6月6日出生,水族,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板悶村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 [1] 
2021年2月26日,當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中文名
宋水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水族
籍    貫
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板悶村
出生日期
1966年6月6日
性    別

宋水仙人物經歷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流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的水族聚居區,馬尾繡製作的手法獨特,用馬尾毛作為主要製作材料,來製作,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製作好的馬尾繡精美絕侖、美輪美奐,遠遠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
宋水仙出生於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文化中心流傳地的三洞鄉,從懂事起她就跟隨母親學習製作馬尾繡,成年後又嫁到了素有“馬尾繡之鄉”的三洞鄉板告村,師從水族地區著名的馬尾繡能工巧匠潘水英(潘水英為其夫的祖母)。憑着天生對水族文化和馬尾繡的熱愛,她在學習時總是虛心而細心,看祖母怎樣配線、怎樣搓馬尾、怎樣放花、怎樣做結,每一次她都勞勞的記在心裏,並試着自己去製作,見到村裏寨上哪個做的花好,她都要拿來仔細的看,學習人家的長處,漸漸的,她製作的馬尾繡越來越好,不但針腳精美細膩、而且配色和諧、圖案古樸,受到大家的好評,成為當地有名的馬尾繡製作能手。2006年,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逐漸被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如何讓馬尾繡這種古老而傳統的手工技藝走出山村,由自給自足的手工藝品轉化為商品呢。隨着旅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2006年,她大膽的在三都縣城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第一個把馬尾繡變成了商品,這是馬尾繡有着革命性意義的轉變,從此帶動了三都水族馬尾繡的發展,馬尾繡工藝品店從她這一家發展到現在的近十家,極大的推動了馬尾繡的商品市場化。
20年前,她看到很多外地人來出高價收走了很多精美的馬尾繡珍品,她暗暗下決心,從不多的收入裏拿出很大一部份來收馬尾繡老繡片,一年一年、一件又一件,她收藏了近20年,走遍了水鄉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在最窮和最需要錢的時候,她也捨不得賣掉任何一件馬尾繡繡品,咬着牙走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有一次因為過於困難,她不在家時家人賣掉了一個小馬尾繡古老精美錢包,她回來得知,急得眼淚都掉下來了,硬是退了人家錢,把那個珍貴的小錢包追了回來。就是這樣力通過近20年積累,她已收藏了各種珍貴的馬尾繡精品近萬件。價值150萬以上。2010年,在自家的木樓上她建起了縣城首家馬尾繡家庭博物館,免費展出自己多年收藏的馬尾繡精品。成為三都展示和宣傳水族文化及馬尾繡的平台和窗口。
隨着全球一體化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年老的馬尾繡藝人漸漸老去,年青一代卻不願意學習這種古老的技藝,很多年青姑娘和媳婦都外出打工。加上受工業化影響,人們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便宜的衣服和鞋子,使得原先封閉年代,人們單純靠馬尾繡來裝點和裝飾美化生活的局面得以改變,馬尾繡的傳承生態進一步萎縮。看準近幾年三都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趨勢,加上2006年馬尾繡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水仙決心帶動廣大羣眾的水族農村婦女發展馬尾繡,不但把我們這種技藝傳承下去,在她開的馬尾繡工藝品店裏,她以收購和寄賣的方式使馬尾繡變成了商品,從而轉化成了經濟收入,這大大的刺激了馬尾繡的傳承和保護,很多人都重新拾起了馬尾繡針線籃,不會的也開始來學習製作馬尾繡,帶動了一大批農村婦女,增加了她們的收入,改變了她們的家庭收入結構,使很多婦女不再外出打工,在家裏做馬尾繡就能有收入,又可看護孩子和老人,維護了農村家庭社會的穩定。使馬尾繡逐漸形成了一個有人制作、有人收購、有人加工、有人購買的完整的市場營銷網絡,得到了空前的發展。2007年宋水仙被貴州省文化廳授予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2010年,在上海世博園她向全世界的人們展示水族馬尾繡的非凡魅力。2011年5月11日,她與我省的銀飾、蠟染、等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一道,在省文化廳的組織下,由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黎盛強帶隊,赴台灣參加在台北舉辦的“2011文化民俗觀光博覽會”,在現場展示水族馬尾繡,使馬尾繡在更加廣闊的層面得以宣傳和展示。在學習和吸引人家先進經驗的同時,展示和推廣我們的水族馬尾繡,擴大它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瞭解關注馬尾繡、關注水族文化。
除製作工藝的精湛外,宋水仙更多的是對馬尾繡產業的推動和帶動作用,目前,在三洞鄉、水龍鄉、塘州鄉、中和鎮,很多水族村寨的婦女不再外出打工,也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農業中脱離出來,專門從事馬尾繡製作生產,而宋水仙為她們解決了銷路,使她們免除了自己找市場之憂,正是有了象宋水仙這樣優秀傳承人推動,馬尾繡得到更大的發展,其意義是重大的。
1986年,21歲嫁到有“馬尾繡之鄉”美稱的三洞鄉板告村,跟從婆婆及祖母(祖母潘水英是當地有名的馬尾繡能工巧匠),學習馬尾繡製作。在婆婆及祖母的指導和指引下,宋水仙製作馬尾繡的技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1999年,開始收藏古老的馬尾繡精品,並一直持續至今。

宋水仙人物成就

2006年,在三都縣城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
2010年,在縣城民族村開辦了全縣第一家家庭博物館。
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現場展示馬尾繡製作工藝。
2011年,赴台灣參加在台北舉辦的“2011文化民俗觀光博覽會”在現場展示我們的水族馬尾繡。
2018年1月31日,在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貴州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2006年:獲“開磷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三都水族自治縣分賽區旅遊商品設計大賽二等獎;
2007年,獲省政府頒發的貴州省“省級馬尾繡傳承人”榮譽稱號。是全縣三位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
2008年,獲三都水族自治縣 “多彩貴州”旅遊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二等獎;
2008年,在國家開發銀行資助的“手牽手”行動中,獲得此次製作比賽的二等獎。
2008年,獲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頒發的高級專業技術等級資格證書。
2020年,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 [3] 
2021年2月26日,當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詞:繼承民族精湛技藝,發揚優良互助傳統,她用多彩絢麗的水族刺繡描繪出脱貧致富的盛景,築起非遺精準扶貧的時代豐碑。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