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之盛

鎖定
宋之盛(1612年~1668年),字未有,又名宋佚、宋惕,江西星子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理學家、隱士, 明遺民。“江西三山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明崇禎舉人,明亡後,歸隱髻山,潛心理學,世稱髻山先生,與程山謝文洊、翠微峯魏禧等聚論甚密,並稱“江西三山”。康熙四年(1665)夏,宋之盛、謝文洊、魏禧在程山學舍大舉講會,廣論程朱理學,聽者甚眾,遂形成“江西三山學派”。因宋之盛的氣節過人,被公推為清初“江西三山學派”之祖。
本    名
宋之盛
別    名
宋佚
宋惕
未有
髻山先生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江右民系
出生日期
1612年
逝世日期
1668年
籍    貫
江西星子

目錄

宋之盛歷程

四歲喪父,少時讀書,一目數行。南昌李太虛先生聞其名,請他人塾學教其子,因得與省內名人交。崇禎十二年(1639)中舉。曾遊揚州等地,回鄉授館為業。不久清兵南下,宋痛心疾首,更名宋佚,隱居黃龍山青霞觀講學,後遷、丫髻山,足不入城市,以授徒講學為己任,四方來會者眾。與之盛一起歸隱的還有吳一聖、查天球、查小蘇、餘睥、夏偉、周長孺六人,人稱“髻山七隱”。與之盛同榜中舉而人清後亦隱居者,還有安福劉渤、豐城倪見、分宜何山、新建何一泗、高安劉日杲、清江(今樟樹市)蕭宏緒等人。順治七年(1650),江西巡撫禮聘之盛為白鹿洞書院山長,被拒絕。雖日漸貧苦,但愈加砥礪操行,雞嗚而起,靜坐養氣,每逢國喪之日,穿着明朝衣冠,閉門謝客。康熙四年(1665),應南豐謝文洊邀請,偕僧石輿徒步前往程山,與謝相會,相見恨晚。之盛又邀寧都魏禧彭士望前來,使“江右三山”之著名學者得以共同講學多日。逝後,門人私諡文貞。後奉旨入鄉賢祠,從祀白鹿洞書院

宋之盛著作

宋之盛精於《春秋》。其學以明道為宗,識仁為要,反對“援禪人儒”。其文筆清挺,淵懿深厚,為當時所重:魏禧指導甘京“學道必工文章,使其言可法可傳”。宋之盛不同意:“若是,則教儒者以作文矣!”反映宋之盛與魏禧在“道”、“文”關係上的不同認識。著《求仁篇》《乙巳歲餘錄》《丙午山間語錄》《程山問辨》《匡南所見錄》《喪禮訂誤》《太極歸心圖説》《大學詠》《髻山語錄》,至今尚存《髻山文抄》一卷,收入《豫章叢書》,所編《江人事》亦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