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30

鎖定
安-30是從安-24系列發展而來的空中對地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除蘇聯使用外,還出口到中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越南捷克、哈薩克斯坦等國。
中文名
安-30
外文名
Antonov An-30
研發單位
安東諾夫設計局
氣動佈局
平直翼
飛行速度
亞音速

安-30基本信息

安-30是安東諾夫設計局在安-26的基礎上改進的空中對地測繪飛機。它在重新設計了一個新的機身框架,在機頭加裝透明觀測窗,並將駕駛艙地板提高,使領航員獲得了更好的視界,且能夠更方便的進出觀察艙。新的機頭裏邊裝配了精確的導航設備,包括光學瞄準具,以確保航空攝影的準確性。 [1] 
安-30的主機艙舷窗數量較少。艙內佈置了一暗室和膠片貯藏間,內裝測繪照相機以及相關工作台。機上還有廁所、餐室和休息間。全部艙間均有空調和增壓。機組共7人,分別為駕駛員、副駕駛員、無線電報務員、領航員、飛行工程師、攝影員和觀測員。
安-30
安-30(4張)
安-30的機艙地板上有5個透明攝影艙口,每個艙口均有保護門,在操縱枱上可操縱保護艙門的開閉。各艙口均裝一台攝影機。1號攝影艙口裝一台AFA-41/7.5廣角攝影機;2號攝影艙口上垂直安裝一台A54/50-FK遠焦距攝影機;3號艙口裝一台曝光表;4和5號艙口分別裝一台與垂直方向成28°角的A54/50-FK攝影機。標準設備還有地形測距儀、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方位裝置、自動降落系統和記錄裝置。機組人員可在機載計算機內預先輸入程序,飛機可依靠自動導航系統在觀測地區上空保持所需要的航跡、高度和飛行速度,並自動告知抵達預定拍攝點,便於拍攝測繪。導航系統具有與導航星/全球定位衞星(NAVSTAR/GPS)終端鏈接的能力。安-30還可用於採礦和探測陸地及海洋特性、海洋和湖泊的冰層、雪層和土壤的類型,或觀測洪水以及土地季節植被變化。 [2] 
從1971年到1980年總共有115架飛機建造和23阿富汗被賣到國外,保加利亞、中國、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和越南。

安-30發動機

安-30配備兩個Ivchenko AI-24VT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台功率2103千瓦(2820當量馬力),AT-24VT四槳葉恆速全順槳螺旋槳。機上裝有推力7.85千牛(800.4公斤)的RU19-300輔助動力裝置,主要用於發動機的起動,也可用於起飛,爬升和主發動機出現故障時的巡航動力。全機最大燃油量6200升。

安-30技術數據

機長:24.26米
機高:8.32米
翼展:29.30米
展弦比:11.4
機翼面積:74.98平方米
主輪距:7.9米
前主輪距:7.65米
螺旋槳直徑:3.9米
基本使用空重:15590千克
照相設備重量:65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300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54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430千米/小時
巡航高度:6000米
實用升限:7300米
着陸速度:175千米/小時
最大燃油航程:2630千米
參考資料
  • 1.    Bill Gunston.The Osprey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Aircraft 1875-1995 :Osprey Publishing,1995-11
  • 2.    安-30  .環球軍事[引用日期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