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時處順

鎖定
安時處順(拼音:ān shí chǔ shù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莊子及其後學《莊子·養生主》。 [1] 
安時處順(時:時運;順;順應)指安於時運,順其自然。也指順其自然而不抗爭的生活態度。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中文名
安時處順
拼    音
ān shí chǔ shùn
出    處
莊子·養生主》
注音字母
ㄢ ㄕˊ ㄔㄨˇ ㄕㄨㄣ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安時處順成語出處

戰國·莊子及其後學《莊子·養生主》:“老聃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1]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安時處順”。 [1] 

安時處順成語故事

老子逝世的時候,老子有一個朋友名叫秦佚,前來弔唁,哭了三聲就出來了,大家很是驚奇,因為秦佚是老子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大家本以為他要撕心裂肺的大哭一場,想不到他竟然敷衍了事的哭了幾聲。 [3] 
他的弟子問他:“您不是老師的朋友嗎?”秦佚回答道:“是的。”學生問:“既然是您的朋友,那麼,像這樣弔唁朋友,合適嗎?” [3] 
秦佚説:“是的。我開始以為老子是至人,現在看來,他並不是。剛才我進去弔唁他,有老人在哭他,像哭他們的兒子一樣,有少年人在哭他,像哭他們的母親一樣。之所以那麼多人聚集在一起如此傷心,是因為他們中必定有本來不必如此哭訴而竟然如此哭訴的人。這些人乃是躲避自然,違背真誠,忘記了他們前人的教導,古代就有‘逃避自然的刑罰’這樣的説法。老子在應該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來到了,他是適合時機的;在應該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離去了,他是應順變化的。一個人,安於時勢的發展,順應自然的變化(安時處順),哀樂等感情就不會進入他的心中,古人稱對於這樣的人來説,天帝對他的倒懸已經解除了。” [3] 
作為燭薪的脂肪已經燒盡了,可是,火還能傳下去,不知道有窮盡的時候。 [3] 

安時處順成語寓意

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規律,無法改變。老子去世,他的朋友們在喪禮上哭得如此傷心,這説明他們不懂得要順應自然規律的道理,而他們中的某些人,與老子的關係較為密切,本該懂得這樣的道理。老子沒有成功地讓他們懂得這樣的道理,因此,在秦佚看來,老子也有責任,還沒有到達“至人”的境界。 [3] 
死亡是任何人無法逃避的結果,任何逃避自然、違背規律的行動、企圖和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在老子的喪禮上如此傷心地哭訴的人們,正是如此。一個人,如果能隨順自然變化發展並且以此為安,就能超越喜怒哀樂,達到一種解脱的境界。 [3] 
燭薪燃燒,有火苗,有光亮。燭薪燒盡了,但是,火還是可以傳下去的,甚至可以傳之無窮。人去世了,但是,他的思想、品格、學問等等精神層面的事物,可以傳遞給後人,永久地流傳下去。老子就是如此。事物都在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可是,在發展變化中產生的現象,有的合乎某些人的願望,符合某些人的利益,有的則相反。於是,這些現象,能引起人們的喜怒哀樂。可是,人們的這些喜怒哀樂,絲毫無法改變這些現象本身,倒是對人們自身有所損害,不利於養生。因此,莊子認為,面對事物的變化,要安然處之,順應這些變化,沒有必要產生哀樂之情,把自己空折騰一番。 [3] 

安時處順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安時處順”指安於時運,順其自然。也指順其自然而不抗爭的生活態度。聯合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1]  [4] 
  • 運用示例
晉·葛洪《抱朴子・名實》“安時處順,何怨何尤哉!” [1] 
唐·陳子昂《荊州大崇福觀記》:“故我太祖始安時處順,乘彼白雲以歸帝鄉。” [1] 
宋·樓鑰《跋白樂天集目錄》:“其間安時處順,造理齊物,履憂患、嬰疾苦,而其詞意愈益平澹曠達,有古人所不易到、後來不可及者,未容悉數。” [1] 
清·朱奇齡《命説》:“命也者,君子之所以立身行已,安時處順,以輔趨避之所不逮者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