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昌河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

鎖定
安昌河,又名安昌江、龍安水,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發源於龍門山地,流經綿陽市下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安州區(原安縣)、涪城區等地區,於綿陽市石塘鄉南塔嘴注入涪江,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182平方公里。
安昌河河水水位和流量變化很大,洪水時最高水位可達460.609米,流量可達1320立方米/秒;枯水期水位456.426米,流量1.19立方米/秒,不少河段斷流。 [2] 
安昌河沿河引水渠堰甚多,但無航行之利。河谷平坦開闊,河漫灘、階地發育。 [2]  2020年,“引通濟安”工程開工。引調通口河流域水資源為安昌河流域補充生產生活用水。工程計劃年調水量8450萬立方米。 [14] 
中文名
安昌河
別    名
安昌江、龍安水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
流經地區
北川縣、安州區、涪城區
發源地
北川縣山王廟 (海拔 2308 米) 北坡 [1] 
主要支流
蘇包河
茶坪河
草溪河
河    長
95 km
流域面積
1182 km²
平均流量
20.09 m³/s
河    口
綿陽市涪城區石塘鄉南塔嘴

安昌河幹流概況

安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安昌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安昌河正源為蘇寶河(蘇包河,以蘇包山得名 [3]  ),源於北川縣擂鼓鎮西南之帽盒山(一説北川縣山王廟(海拔2308米)北坡 [2]  ,一説千佛山南華嶺東側蘇包山下 [3]  ),東流至擂鼓鎮擂鼓場外折而向南,經永安鎮,流至貓兒石入安州區(原安縣)境。沿途有五星溝(在麻柳灣自西岸匯入) [4]  、千溪溝、汪家溝、西庵子溝、瓦子坪溝、後莊溝、汶水溝、大水槽、傅家洞等溪溝匯流入河。河道全長38.3公里,原安縣境河道長13.3公里,流域面積231.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29立方米/秒。 [3] 
蘇包河在北川縣安昌鎮(原安州區(原安縣)縣城)西南匯東來的茶坪河,稱安昌河,因安昌鎮得名,東南流經北川縣新縣城永昌鎮、安州區黃土、花荄(安州區城區)、界牌等鄉鎮,入綿陽市市中區永興鎮,再東流至匯入涪江。沿河兩岸先後有何家溝、白羊洞、千字溝、泉塘溝、幹壩子溝、高橋溝、蘆茅溝、石牀溝、汪家溝、金字溝、里仁溝、皂角埡、馬鞍山小溪等數條溪溝匯入。安昌以下幹流長55公里 [8]  ,自源頭起至原安縣境內河道全長76.24公里,原安縣(含劃歸北川縣的河段)境長24.52公里,平均比降20.5‰,安昌河流域總面積為689.45平方公里,原安縣境面積為157.8平方公里。 [3] 
安昌河自安州區(原安縣)東南流至永興鎮老鴉林進入綿陽市區境,經永興鎮轉而東流,再經普明、城郊等鄉,至綿陽市區南山腳下石塘鄉南塔嘴 [3]  注入涪江,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1182平方公里。安昌河流經綿陽市涪城區境河段長22.35公里,天然落差25.5米,平均比降1.14‰,匯水面積90.88平方公里。沿河引水渠堰甚多,已無航行之利。河谷平坦開闊,河漫灘、階地發育。 [2]  [8]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擂鼓鎮田坪村段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擂鼓鎮田坪村段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擂鼓鎮吉娜羌寨段2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擂鼓鎮吉娜羌寨段2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永安鎮段2 安昌河(蘇包河、老場口河)北川永安鎮段2
安昌河北川安昌鎮蘇包河、茶坪河交匯處 安昌河北川安昌鎮蘇包河、茶坪河交匯處
安昌河北川新縣城永昌鎮段 安昌河北川新縣城永昌鎮段
安昌河綿陽市安州區(原花荄鎮)段 安昌河綿陽市安州區(原花荄鎮)段
安昌河綿陽市涪城區段 安昌河綿陽市涪城區段
安昌河匯入涪江處綿陽市三江 安昌河匯入涪江處綿陽市三江

安昌河水文特徵

安昌河河水水位和流量變化很大:據《安州區(原安縣)志》,多年平均流量21.4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6.8億立方米。洪水時最高水位可達460.609米,水深2.5米,最大流量362立方米/秒,最大洪峯流量1510立方米/秒(一説1320立方米/秒 [2]  );枯水期水位456.426米,最低流量3.5立方米/秒 [12]  (一説最小流量3.79立方米/秒 [3]  ,一説流量1.19立方米/秒 [2]  ),水深0.2~0.3米,不少河段斷流。 [3]  [12] 

安昌河主要支流

支流茶坪河安州區千佛鎮段 支流茶坪河安州區千佛鎮段
支流茶坪河安縣曉壩鎮段 支流茶坪河安縣曉壩鎮段
茶坪河,以茶坪場得名,系安昌河西源,發源於千佛山南華嶺西側,由各支流匯於茶坪場外。場以下有金溪、大、小黃楊溝、銅錢溪和數條無名小溪匯流入河;另有數處季節性幹河、溪溝,夏秋雨季有水匯入。河道全長45.1公里,流域面積299.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8立方米/秒。 [3] 
草溪河(草市河、草西河),發源於安州區(原安縣)黃土鎮五家碑,西部、南部與秀水河相鄰,北面、東面與前江、通口河、涪江分界,整個流域大致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分別流經五家碑張家壩、蔣家壩、周家、張家溝、胡家灣,後轉向東流,與永興鎮下游涪城區新皂鎮匯入安昌河。其地理位置介於北緯2126~3150東經104°11~10446之間,草溪全長33公里,流域面積163公里河流平均比降2.45%。草溪流域大部分地區均為丘陵、平壩,是重要的糧食,油產地。自唐代以來,沿河扎堰開渠引水,灌溉面積較大。新中國成立後,又建立了庫,渠,堰等工程,初步形成了引、蓄提結合的灌溉網絡,其中引水規模最大的是第一大渠工程。 [13] 

安昌河治理開發

安昌河水電工程

五星電站,座落於擂鼓鎮雙流村。1978年8月動工興建,沿山開渠1987米,前池容積1530立方米,鋪設直徑30釐米壓力鋼管310米,落差143米,安裝水輪機和125千瓦發電機各1台;1981年10月10日投入運行。總投資22.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1.2萬元。1985年發電46萬千瓦時,1987年發電39萬千瓦時。 [5] 

安昌河蓄水工程

伍家碑水庫,原名東昇永庫,位於黃土鎮菩提村十三組。設計庫容168.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3.8萬立方米,從一大渠引水,全年引蓄輸水總量達285.8萬立方米。灌溉黃土、花荄、興仁、界牌及綿陽市中區的河邊、磨家、永興等鄉鎮25個村、201個組的農田12985畝,其中安州區(原安縣)10690畝。工程於1955年夏由綿陽地區農水局勘測設計,經綿陽專署批准,為地區試點水庫之一。1955年8月開工,1956年4月竣工,建成小(二)型水庫。1964年擴建為小(一)型水庫。1970年加高土壩1.8米。1977~1978年完成大壩、副壩及溢洪道工程。1978年11月19日引一大渠水入庫,23日蓄水達116萬立方米,26日凌晨垮壩7500立方米,經組織搶修,於1981年春完成整治病害工程。1982-1984年完成渠道漿砌工程,引蓄良好。有臨時管理人員7人,1982年實行多種經營承包責任制,管理養護經費達到自給有餘。 [11] 
上游水庫,位於河邊鄉5村1組、安昌河支流草市河(草溪河)上游,地理座標東經104°31′,北緯31°28′。年集雨面積25.4平方公里。壩高22.67米,水庫校核洪水位552.81米,總庫容1176萬立方米;設計洪水位高程551.44米,庫容1176萬立方米;正常水位高程550.94米,庫容947萬立方米;死庫容29萬立方米,防洪限制水位每年由地區防洪指揮部確定。水庫於1959年動工,經四次續建至1983年主體工程共完成土方6737萬立方米,石方16.3萬立方米,總投資243.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73.63萬元,地方投資16.38萬元,社隊自籌148.32萬元(包括折勞投資),灌溉面積17224畝,其中河邊鄉5432畝,磨家鄉3442畝,新皂鄉4500畝,永興鄉4000畝。1971年9月13日凌晨大壩距左岸160米處因滲漏而潰決。1976年大壩及其內外坡發現白蟻穴及其附巢。 [6] 
開茂水庫(安昌鎮東南) 開茂水庫(安昌鎮東南)
開茂水庫,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距北川新縣城4公里。該工程自蘇寶河跨流域引水至永昌鎮沙金村何家溝,在何家溝興建水庫蓄水,是一座以城鎮供水和灌溉為主,兼顧灌區人畜供水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開茂水庫概算總投資9.24億元,水庫總庫容2453萬立方米,年供水總量7457萬立方米,設計供水人口29.55萬人,灌溉面積10.43萬畝。開茂水庫項目於2013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截至2021年4月24日,水庫庫容達1200萬立方米,入庫水量800萬立方米,水域79萬平方米,水位597.5米。運行表明:閘門運行正常、大壩安全、庫周無明顯滲流,引調水過程、水位上升和生態流量下泄符合設計;特別是2020年8月中旬特大暴雨過程,水庫總體安全,成功應對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考驗。2021年4月24日,位於四川北川的開茂水庫正式下閘蓄水。開茂水庫是北川新縣城重要的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是綿陽實現全域灌溉目標的骨幹工程,也是省委“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根據規劃,開茂水庫為綿陽科技城第二水源地。 [15] 

安昌河引水灌溉

安州區(原安縣)第一大渠,為貫徹中共中央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縣委於1958年4月初成立縣水利建設總指揮部,由縣委副書記周順才任總指揮,同時成立安州區(原安縣)社會主義第一大渠工程委員會,下設工程指揮所。組織受益鄉民工5,800人蔘加修建安州區(原安縣)第一大渠。5月底,建成輸水主幹渠道20公里,當年桑棗、樂興、高橋三鄉大部分農業合作社受益。後經三個冬春的續建,於1960年冬基本建成,再經五期擴建配套,整治病害,完成渠道防滲工程17,670米,其中三面漿砌7299米,漿砌條石17038立方米,用條石4891立方米,卵石14692立方米,達到國家規定的中型渠道標準。大渠渠首建於桑棗鎮浮山腳下的茶坪河右側。進水口海拔632.49米,豐水期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枯水期3立方米/秒,年平均引水總量7324萬立方米。乾渠總長87.9公里,平均底寬4.5米,高2.3米;11條主要支渠,全長235公里,平均底寬1.5米,高1米。渠道通過縣境內10個鄉鎮(原15個公社)、84個村、645個組,連接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8座、山平塘4130口,灌溉農田94,590畝。並綿延於綿陽市中區永興、河邊,磨家三個鄉鎮,灌溉農田6,177畝,總計灌面10.08萬畝。形成全縣規模最大的一個長藤結瓜式的水利灌溉網。渠道有大小建築物258處,其中有大填方、倒虹管等較大型工程10處。 [9] 
新勘堰,位於安昌河南岸黃土鎮長征村東嶽廟處,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70年前後),元壩引水。每年春耕用水前,以竹籠貯石攔水進堰。1970年冬至次年春擴建乾渠,新開支渠19.8公里。1971年冬至次年春將進水口上移500米,建成固定引水堰頭和進水閘,主幹渠3.3公里。1973年春加固進水堰口,修建管理房。1978年深挖乾渠進行防滲漿砌。1984年主幹渠增引渠首泉塘水,流量達0.5立方米/秒。支幹渠3條,14.1公里,流量1立方米/秒,支渠27條,19.8公里,灌溉花荄鎮、界牌鄉農田10,113畝。 [10] 
雲門堰,位於縣東10公里安昌河南岸的安東堤附近。始建於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下有白馬、白牛二堰。因長年失修報廢。1958年整治後,三堰併為一堰取水。1974年,將鹽井鄉平橋二隊梁家彎堰頭上移320米至安東堤,1981年再次上移至安東堤以上700米處。渠水直入老堰溝平梁分水,灌溉花荄鎮農田4248畝。 [10] 
永興埝:屬多頭引水渠埝。在安昌河引水的埝頭有龍王埝、泉水埝、丙戌埝、王武埝(上下)、八家埝、新開埝,廣水埝,在草市河引水的埝頭有斑竹埝、牛屎埝、貓貓埝、攔河埝、麻角埝。至1985年僅存7處引水埝頭。 [7] 
龍王埝:民國23年(1934年)建。埝口在陳村埝上,扎安昌河湃水灌安州區(原安縣)界牌8500畝,綿陽永興1700餘畝農田,建電力提灌站2處。 [7] 
泉水埝:建於明末清初,埝口在花荄文星閣,分內外兩道水流。外水流扎埂引安昌河水,內水流集地下泉水及喻家碾,江家坪泉水彙集入乾渠,乾渠長4850米,灌溉安州區(原安縣)花荄、綿陽永興4400餘畝農田。 [7] 
丙戌埝:進水口位於永興雙土地村,引泉水埝,上接史君埝餘水和龍王埝湃水。乾渠長3030米,灌玉龍院村農田2000餘畝。王武埝:原為上、下埝口進水。下埝口1972年安昌河築堤將水源隔斷而廢。現埝口為上埝口,位於雙土地村以北,乾渠經老魚嘴河壩流入棲木林彙集。乾渠全長7100米。乾渠上建有水電站一座。 [7] 
貓貓埝:始建於民國22年(1933年)。攔扎草市河引水。1964被洪水沖毀報廢,1974年修復。乾渠總長4100米,支渠4條,計3200米,斗渠7條4500米,灌田2339畝。 [7] 
攔河埝:攔草市河引水,灌新皂鄉1400餘畝和永興鄉37.8畝農田。 [7] 
麻角埝:建於民國22年(1933年)。攔草市河引水。左岸引水渠長600米,灌永鄉、御營壩農田。又自梁家灣涪翁石和南塔山依崖鑿溝,引水下灌塘汛鄉的林壩、板橋子、乾草壩、大佛寺等處壩田。乾渠長15.52公里,引水流量1.5秒立方米,支渠34條共30.8公里,有效灌溉面積9570畝。 [7] 
涪翁埝:即二里堰,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建。1814年在安昌河位於渠埝進口水下砌石條低壩攔引安昌河水入取水口。涪翁埝處安昌河眾埝之末,水源奇缺。1951年平政橋涪江河段王家灘開引水渠穿川陝公路、成綿路,經人民公園入安昌河,經涪翁埝進水口入乾渠。乾渠17.31公里,流量4.5秒立方米;支渠2條,總長22.8公里。 [7] 

安昌河調水工程

“引通濟安”工程,在北川縣擂鼓鎮正式開工。工程估算總投資4.43億元,計劃工期49個月,將引調通口河流域水資源為安昌河流域補充生產生活用水。程由引水工程和堰塞體泄流槽防衝護底加固工程兩部分組成,擬在通口河唐家山堰塞壩上游右岸1.1公里處(曹山溝)以隧洞取水,在北川擂鼓鎮麻柳灣村蘇寶河右岸鳳凰山出洞入蘇寶河,並通過開茂水庫調節為綿陽科技城第二水源開茂水庫水廠及下游供水。工程計劃年調水量845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大型水庫。 [14] 

安昌河航道航運

安昌河干流全長50公里,漕寬3~4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安昌河季節通航,民國時期,安州區(原安縣)的大宗物資進出,多由安昌河航運。由白馬堰至綿陽南門外有河堰48道,每年3~6月為封堰引水灌田季節,不通航運。6月以後開堰,船可通行。沿江河槽甚淺,堰口又窄,只容小船行駛。有西河船一種,約400餘隻,行駛其間。船長二丈,吃水一尺,每船可載米十三四市石。下水橈工2人,上水多為空駛,纖工4人。建國初期,僅有船100餘隻,載重500噸,年運量3000噸。建國後1960年代初,安昌河仍通行船筏。1958年“大躍進”森林毀敗尤甚,水土流失嚴重。安州區(原安縣)第一大渠建成,從茶坪河分流,安昌河流量減小。60年代中期以後,平水季節水深0.2~0.3米,枯水季節幾至斷流,不能行船,只有季節性通行竹木排筏。1960年後,安州區(原安縣)至綿陽間物資多改用汽車運輸,多年不通航。 [8]  [12] 
參考資料
  • 1.    安州區自然地理  .中共綿陽市安州區委綿陽市安州區人民政府.2019-06-26[引用日期2020-07-22]
  • 2.    綿陽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綿陽(縣級)市志(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79
  • 3.    四川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安縣誌:巴蜀書社,1991:89-90
  • 4.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119
  • 5.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470
  • 6.    綿陽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綿陽(縣級)市志(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281
  • 7.    綿陽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綿陽(縣級)市志(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284-285
  • 8.    綿陽市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綿陽(縣級)市志(第一輪).: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299-300
  • 9.    四川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安縣誌.:巴蜀書社,1991:273
  • 10.    四川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安縣誌.:巴蜀書社,1991:275
  • 11.    四川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安縣誌.:巴蜀書社,1991:283
  • 12.    四川安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安縣誌.:巴蜀書社,1991:331
  • 13.    四川省水利水電勘察設計院. 四川省安縣草溪河水庫環境影響報告書 : 8
  • 14.    綿陽:“引通濟安”引水工程動工  .四川日報電子版[引用日期2022-02-27]
  • 15.    “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 四川綿陽科技城第二水源地開茂水庫下閘蓄水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2-02-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