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口河

鎖定
通口河,又稱盤江、潛江、湔水、石密水、石泉河、鄧家河、通口河、白草河等,以四川省地理志為準,稱通口河 [11]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發源於松潘縣境內岷山山脈東南松潘縣白羊鄉伐子嶺,源頭海拔高程4000米以上。流經松潘縣,平武縣北川縣,於江油市青蓮鎮鏵嘴從右岸匯入涪江。河長145公里,流域面積4160平方公里 [11]  ,河道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迴百折於深澗峽谷之中,進入北川后支流發育,谷間沖積小盆地較多。
通口河流域大部分位於龍門山斷裂帶,2008年汶川地震,在中游的北川縣漩坪鄉河道形成著名的唐家山堰塞湖。中游的北川禹裏是大禹出生地。2007年北川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評為“大禹文化之鄉”。 [18]  河口處的江油市青蓮鎮,是中國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出生地。 [17] 
由於通口河流域中下游位於鹿頭山、龍門山暴雨區,水量豐沛,多年平均經流總量達33億立方米。因河道陡峻、集流歷時短,汛期洪水峯高量大,據歷史記載,1902年洪峯流量曾達8000立方米/秒。通口河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13.76萬千瓦。流域內水電站建設較多,較大的是下游的通口、香水兩座電站。唐家山堰塞湖也將建設水利樞紐發電。 [16] 
中文名
通口河
別    名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的支流
所屬水系
盤江、湔江、白草河
地理位置
四川省北部
流經地區
四川省松潘、平武、北川、江油
發源地
松潘縣白羊鄉岷山山脈伐子嶺
主要支流
青片河、都壩河、泗耳溝
河    長
145 km [11] 
流域面積
4160 km² [11] 
平均流量
103 m³/s
落    差
3511 m
河    口
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鏵嘴

通口河幹流概況

通口河(湔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通口河(湔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通口河,上游有兩支,即白草河、青片河。按《北川縣誌》,正源為白草河,上游又有兩支,分別是小白草溝(有資料稱白羊河)和泗耳溝(在平武縣境內),皆發源於松潘縣岷山東坡伐子嶺(《松潘縣志》作樺子嶺 [9]  ),在松潘縣白羊鄉政府所在地合流,稱白草河(因此地為小白草壩,古白草羌地),流向東南。經片口鄉、小壩鄉、開坪鄉,流向禹裏鄉。其間,源於北川縣境外白鄉篩子背的太白溝在外白鄉金鳳橋自西岸匯入,源於北川縣境小園鄉摩天嶺的後園溝在開坪鄉大魚口自東岸匯入。沿途還有竹林溝、磨盤溝、桃龍溝、內外溝、聚寶溝、禹裏溝等匯入,流向治城。
在北川縣舊縣城禹裏鄉治城場西,白草河與東來的青片河匯合始稱湔江。湔江東流,經漩坪鄉,2008年大地震河道成為唐家山堰塞湖,出湖經北川原縣城曲山鎮,於原鄧家鄉岩羊灘轉向南流,至通泉鎮(原通口鄉、通口鎮,後與香泉鄉合為通泉)稱通口河,再南流至原香泉鄉香水渡出境至江油縣青蓮鎮郊鏵嘴注入涪江。其間,源於金鳳鄉城子梁的白泥溝在漩坪自北岸匯入,源於都壩鄉紫柏溝的都壩河在鄧家鄉岩羊灘自北岸匯入。沿途還有三層巖溝、鄧家溝等10餘條溪溝匯入。古稱石泉河、石密水、石板河。 [1] 
在江油市,通口河稱盤江,於北川縣鄧家鄉岩羊灘海拔583米處進入江油縣含增鄉,成為江油和北川兩縣的界河,直到香水鄉元坪子,河道才完全進入江油縣境,再東南流經西屏鄉、青鏈鎮和九嶺鄉,至青蓮鎮鏵嘴海拔489米處東注涪江。盤江江油縣境河段長38.4公里,河面寬達150~300米,河牀平均比降2.64‰,流域面積137.3平方公里。 [6] 
河流全長173公里,流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 [6]  (《四川省志地理志》稱河長145公里,流域面積4160平方公里 [11]  )。
通口河(泗耳溝)上游平武縣泗耳鄉段 通口河(泗耳溝)上游平武縣泗耳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松潘縣白羊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松潘縣白羊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北川縣片口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北川縣片口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北川縣小壩鄉段 通口河(白草河)北川縣小壩鄉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禹裏鄉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禹裏鄉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漩口鄉段(唐家山堰塞湖)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漩口鄉段(唐家山堰塞湖)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漩口鄉段(唐家山堰塞湖末端)2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漩口鄉段(唐家山堰塞湖末端)2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原縣城曲山鎮段2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原縣城曲山鎮段2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原縣城曲山鎮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原縣城曲山鎮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通口鎮段 通口河(湔江)北川縣通口鎮段
通口河(盤江)北川縣香泉鄉(江油含增鎮)段 通口河(盤江)北川縣香泉鄉(江油含增鎮)段
通口河(盤江)江油市青蓮鎮段 通口河(盤江)江油市青蓮鎮段
通口河(盤江)江油市匯入涪江處 通口河(盤江)江油市匯入涪江處

通口河水文特徵

通口河徑流補給主要為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每年4月春汛河水開始上漲;夏秋洪水則由暴雨所致,因上、中游地勢陡峻,集雨時間短,洪水陡漲陡落。盤江水量豐沛,洪水期與枯水期流量變化大,而年際變化卻較小。據設在西屏鄉的將軍石水文站觀測資料,盤江年平均流量102立方米/秒,洪峯流量最大增達7920立方米/秒,建國後最大洪水量為5080立方米/秒,而枯水期最小流量僅19.7立方米/秒;盤江年平均徑流總量為32.82億立方米。 [6] 
江油將軍石水文站1957年5月設站,位於西屏鄉將軍石處,地理座標東經104°36′,北緯31°44′。主河道盤江長158公里,距河口15.1公里,集水面積4162平方公里。1982年改為水位站。基面採用假定高程。25年中,實測盤江平均流量103立方米/秒,最大洪水5080立方米/秒(1964年7月21日);最高水位518.1米,調查最大洪水7920立方米/秒(1902年7月24日),最高水位521.1米。變幅12.1米。1987年遷至北川縣通泉鎮(原通口鄉、香泉鄉)黃連橋處。 [7] 

通口河主要支流

通口河徑流

白草河,是涪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松潘縣縣城東南角的白羊鄉樺子嶺北側的小白草壩,經流白羊鄉的5個村,流入北川縣,松潘縣縣境流長39公里,集水面積357平方公里,比降9.07%,多年平均流量19.9立方米/秒,是縣境內常年性河流之一,系白羊鄉農業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河道。 [9] 
泗耳溝,為湔江左岸支流白草河的北源。發源於松潘縣伐子嶺東麓,東流入縣境後,經泗耳寨、俄若口,折向東南流至茶坊再南入松潘縣境。溝長50多公里,流域面積800多平方公里。其中,流經縣境37.6公里,流域面積600多平方公里,河牀落差1170米,平均比降31‰,年平均流量6.24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1.9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約2萬多千瓦。 [5] 
支流青片河北川縣白什鄉段 支流青片河北川縣白什鄉段
青片河,源頭有二:上五河(即西源)源於北川縣境青片鄉插旗山,沿途有凌冰溝、梨利溝、瓦西溝、正溝、磨子溝、小寨子溝等10餘條溪溝匯入。正河(即北源)源於北川縣境青片鄉老滿山,沿途有小灣溝、板棚子溝等溪溝匯入。兩源流至青片鄉政府駐地南0.5公里處匯合後稱青片河。沿途匯入青片河的有白水溝、黑水溝、馬槽溝、土門溝、何家溝、新民溝、回龍溝等數十條溪溝,流向治城。 [1] 
支流都壩河上游貫嶺鄉段 支流都壩河上游貫嶺鄉段
支流都壩河北川縣陳家壩鄉段 支流都壩河北川縣陳家壩鄉段
都壩河,流經北川縣都壩、貫嶺、桂溪、太洪、陳家壩、鄧家,流域面積193.33平方公里,縣境內河長46.2公里,天然落差528米。 [10] 
小寨子溝,在北川縣青片鄉,北川縣境河長23.8公里,流域面積147.1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45米。 [10] 
太白溝,在北川縣外白鄉,北川縣境內河長17.1公里,流域面積106.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60米。
後園溝,在北川縣小園、開坪,北川縣境內河長27.2公里,流域面積266.5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43米。 [10] 
白泥溝,流經北川縣金鳳、白泥、南華、漩坪,北川縣境內河長13.9公里,流域面積168.1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74米。 [10] 
土門河茂縣土門鄉一段 土門河茂縣土門鄉一段
土門河,青片河右岸支流,發源於茂縣光明鎮勝利村,流經茂縣(光明鎮-富順鎮-土門鄉-東興鄉),於茂縣東興鄉永和村流入北川縣,在墩上鄉合青片河。河長37公里,流域面積503平方公里,河口平均流量11.9立方米/秒。 [19] 

通口河湖泊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
唐家山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後山體滑坡形成的四川災區最大的堰塞湖,位於湔江上游,距北川老縣城約6公里,壩體由石頭和風化土組成,順河長約803米,橫河最寬約611米,壩頂面積約30萬平方米,上游集雨面積3550平方公里,最大庫容3.16億立方米。經過各路救援搶險隊伍20餘個晝夜的奮戰,於2008年6月10日成功泄洪,懸在下游近百萬人民頭上的威脅消除。據悉,在“十二五”期間,四川省綿陽市將唐家山堰塞湖列入濕地資源保護和濕地公園建設計劃,唐家山堰塞湖將會打造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13]  2009年6月,對唐家山堰塞湖的系統治理工作展開,在對一系列險情進行及時處置後,2012年底堰塞湖左岸泄洪洞、禹裏鄉防洪堤等工程建成,唐家山堰塞湖逐漸變成為一座比較穩定安全的水源庫。 [16] 

通口河治理開發

通口河引水工程

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縣姜炳璋在鄧家渡發動民眾建祥豐堰,引湔江河水灌田13公頃。次年,堰、田均毀於洪水。 [2] 
團結大堰,位於北川縣支流都壩河上,1970年北川縣復興區革委組織民工動工修建。除1970年7月、1971年8月、1973年11月分別調集3000餘民工參加大突擊之外,還集中雲龍、太平兩公社的“四類分子”20餘人常年施工,歷時7年零3個月,於1977年4月1日竣工。用工56.29萬個,國家補助42.9萬元。跨越14條深溝,穿過8道山樑,建涵洞19處,築排洪溝、溢洪道7處,砌保坎33條、2020米,拱暗渠750米;堰頭扎壩引水,壩軸線長55米、高10米,底寬14米,頂寬4米,將都壩河水攔截進堰。主幹渠起自雲龍公社金星大隊洞洞巖,止於北川縣桂溪鄉雲興村(原雲龍公社雲興大隊)埡上,全長10080米;渠堰底寬1.2米,面寬1.4米,深1.2米,過流量1.5立方米/秒。其後將主幹渠延伸3500米到太平公社金鼓大隊唐家灣;繼而鑿通徐坪埡,於平通河右岸向北修支渠2000米,將主渠道之水引至雲龍公社紅旗大隊一生產隊,鋪設直徑10釐米倒虹管1470米,穿過平通河底,將水輸送到雲龍公社團結大隊三生產隊。全堰設計灌面521公頃,1978年有效灌面167公頃,1979年實際灌面107公頃。1982年,過河倒虹管被洪水沖毀,加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無人組織維修,致使過河支渠報廢。到1984年,團結大堰實際灌面僅為37.5公頃,其中水田僅6.1公頃。1985年2月擴修公路,毀壞通往唐家灣的倒虹管,致使埡上至唐家灣段渠堰閒置。1987年,在徐坪埡建高水頭髮電站前池,又使通往埡上的1760米渠堰斷水。 [2] 
“引通濟安”工程,在北川縣擂鼓鎮正式開工。工程估算總投資4.43億元,計劃工期49個月,將引調通口河流域水資源為安昌河流域補充生產生活用水。程由引水工程和堰塞體泄流槽防衝護底加固工程兩部分組成,擬在通口河唐家山堰塞壩上游右岸1.1公里處(曹山溝)以隧洞取水,在北川擂鼓鎮麻柳灣村蘇寶河右岸鳳凰山出洞入蘇寶河,並通過開茂水庫調節為綿陽科技城第二水源開茂水庫水廠及下游供水。工程計劃年調水量8450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座大型水庫。 [14] 

通口河水電工程

龍尾電站,座落於北川縣曲山鎮,1954年由縣長肖首財倡導,縣政務會議決定在曲山龍尾挖渠引湔江水建發電站。1955年春動工,1957年7月建成發電。裝機1台24千瓦,當年發電0.9萬千瓦時。縣人委財政科長兼站長,配電工3人。1959年對電站總體工程進行改造、擴建,將原360米引水渠延長到480米,渠道比降保持1‰,落差由2.5米提高到3.1米,換裝55千瓦發電機1台。1962年4月竣工投入運行,當年發電6.5萬千瓦時。1966年9月換裝160千瓦發電機1台,當年發電11.5萬千瓦時,職工增至12人。1972年8月,將渠道延長到1200米,過水斷面由7.5平方米擴至12平方米,增裝160千瓦發電機1台,容量增至320千瓦。1974年渠堰內壁滑坡,渠內淤泥堆積1米多厚,使發電能力降低。綿陽地區財政局、水電局撥專款22萬元整治渠道,恢復了正常發電。1982年換裝1台200千瓦發電機,裝機容量擴大到360千瓦,有職工32人,全年發電91萬千瓦時。1985年發電166萬千瓦時,職工增至55人。1987年發電169萬千瓦時。 [3] 
青片河林業局碧溪口電站,座落於北川縣青片鄉碧溪口。由青片河林業局組織修建。1983年3月動工。渠頭建攔水堤壩;在懸崖開鑿長1529米的引水渠,其中有7處隧洞共長350米;渠尾建有效容積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壓力管道主管直徑1米,沿山坡露天鋪設,落差86米;機組岔管直徑72釐米。1984年9月13日第一台機組發電。1985年發電1000萬千瓦時。電站設計裝機800千瓦,概算投資144萬元;實際裝機3×500千瓦,投資101.5萬元,每千瓦676元,是縣境國家所建電站中每千瓦投資最少的電站。1987年利用電站尾水建裝機2×250千瓦梯級電站,與原電站並聯發電,年發電總量達到1300萬千瓦時;滿足了林區生產、生活和附近農民的用電需要。 [3] 
治城電站,座落於治城大橋碼頭上端。1960年在水磨溝口建成20千瓦電站,引水磨溝水發電。因發電量小,於1966年動工在今治城大橋上端湔江左岸另建,修築無壩明渠870米,引湔江水,裝60型水輪泵2台,其中1台雙接泵用於抽水,1台單接泵用於發電,安裝發電機1台55千瓦;1971年4月竣工發電,供治城場鎮和附近農村加工、照明。1976年將引水渠延伸至950米,落差由4.2米提高到4.8米;將60型雙接水輪泵換裝為90型水輪機,配100千瓦發電機1台;1977年2月完工,總裝機為2台155千瓦。1982年又將100千瓦發電機換為160千瓦,總裝機2台215千瓦。電站總投資15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2.6萬元。1987年發電59萬千瓦時。 [3] 
壩底電站,座落於壩底下場口。1965年11月,壩底公社組織勞力修明渠780米,引青片河水建水輪泵站;1966年6月安裝發電機1台24千瓦。1969年10月擴建,換裝50千瓦發電機1台,1972年7月1日完工。1980年1月增裝100千瓦發電機1台,總裝機為2台150千瓦;同年10月,修築長130米、寬7.5米、高2米的攔河壩。總投資12.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7萬元。1985年發電40萬千瓦時;1987年發電42萬千瓦時。 [3] 
小壩電站,座落於小壩鄉壩地村一組。原為小壩公社幸福大隊所建,1967年動工,於白草河右岸開石渠320米,無壩引白草河水,安裝24千瓦發電機1台,1969年10月建成發電。1972年賣給小壩公社經營。1973年擴建,換裝為55千瓦發電機;當年兩次擴建引水渠。1983年再次改建,1984年8月竣工,增裝160千瓦發電機1台,總裝機容量為2台215千瓦。電站總投資25.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2.8萬元。1985年發電45萬千瓦時。1986年遭水災;1987年整修渠堰,停產半年,僅發電23萬千瓦時。 [3] 
外白電站,座落於外白鄉江河村。1976年動工在金風橋頭建電站,引金鳳溝水,裝機75千瓦,次年建成。1985年1月又在白草河左岸原江河電站基礎上擴建,築無壩明渠250米,明渠下段鑿寬3.5米、深2.5米、長10米的隧洞,出口處建前池,落差4米,裝160千瓦發電機1台,將原金鳳橋電站75千瓦發電機移入,1987年5月建成發電 [3] 
片口電站,座落於片口鄉白草壩。1966年動工,挖明渠359米,引白草河水建水輪泵站;1967年安裝20千瓦發電機1台投入運行。1986年冬,片口鄉政府、鄉企業辦及電站聯合籌資5.5萬元,對原電站進行改造擴建,提高落差,新裝100千瓦發電機1台;1987年5月竣工發電,當年發電8萬千瓦時。 [3] 
青蓮電廠 青蓮電廠
青蓮電廠,厂部和發電樞紐位於青蓮鎮裕光村,在西屏鄉長青堰口從盤江引水,經9.4公里渠道,在黃瓜園處建廠發電,尾水流入涪江。全廠由取水、輸水明渠和發電樞紐組成,佔地面積1098畝。1970年開始勘測規劃,1973年秋由成都工學院承擔設計,次年完成初步設計。1977年9月省水利局同意將電站按2×8800千瓦新方案列入擬建項目,並要求按此方案重新初設。1978年5月省水電勘探設計院完成新方案初步設計並上報。1984年省計經委以“川計經(1984)固字第147號”文批准,將青蓮電廠列入當年自籌資金開工項目。1984年6月江油縣成立青蓮電廠指揮部,組織8000餘民工參加建設。1984年10月7日開始動工,第一台機組於1987年5月28日開始發電併網運行。1988年1月15日全部竣工。此項工程設計年發電量11214萬千瓦時,總投資4289萬元,每千瓦單位投資2436.9元。 [12] 
通口電站,位於四川省北川縣通口鎮上游2.3公里處,左岸屬江油市,右堂屬北川縣,電站距北川新縣城約460公里,距江油市區約24.0公里,是涪江一級支流通口河干流設計規劃的十個梯級水電站的第五級。電站於2002年09月動工律設,2004年08月併網發電投入商業運行。通口電站工程由碾壓混凝十重力壩右岸引水系統、地面廠房和升壓站等建築物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5980米,總庫容3610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970萬立方米,設計具有日調節性能。 [15] 
香水電站,位於涪江一級支流通口河下游的江油市香水鄉境內,距上游通口電站116公里,距江油市區230公里,是通口河干流設計規劃的七個梯級水電站的第六級。電站於1996年11月動工建設,1999年01月兩台機組併網發電投入商業運行。香水電站工程由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右岸引水系統、地面廠房和升壓站等建築物組成。水庫正常蓄水位546.70米,總庫容810.0萬立方米,調節庫容84.0萬立方米,具有日調節性能。 [15] 

通口河航道航運

通口河漂運(筏運)

通口河通口場以上及其上游的白草河、青片河無法行船,只漂木筏。江油段從通口至鏵嘴21.7公里可通行10噸左右木船和8立方米木筏。 [8]  漂運為不通公路之處大宗竹、木運輸的主要方式。1970年代中後期,竹、木漂運漸為公路陸運取代,木材公司水運從和交通運輸部門水運隊分別於1974年和1980年撤銷,年老體弱職工相繼退休,其餘轉為其他工種,專業水運業務告停。現僅少數臨水伐木場仍以放漂方式作原木短途運輸。 [4] 

通口河航運

民國16年,北川縣知事楊鈞衡欲修整漩坪至曲山之路,“以工多款巨籌辦維艱”,“擬將陸上交通移於水面交通”。經與縣紳商議,皆以為只須鑿開金花灘併除去河內礁石,造板船十數只,即可由縣城通至曲山,減肩挑揹負之勞,免山路崎嶇之苦。終因缺乏資金而未果。1958年1月20日,為緩解通口大鍊鋼鐵運輸緊張的矛盾,從通口、龍鳳兩個公社各抽調民工15人,歷時70天,完成通口至江油縣青蓮場27公里河道疏浚和纖道修築工程,可通航荷載10噸左右的木船。同年成立通口羣骯管理站,有管理幹部1人,水運工98人,船9只,總噸位72噸。當年貨運量1600噸,週轉量8000噸公里。1959年3月,新闢通口至幸福鐵廠航道13公里;12月,綿陽涪江船泊運輸公司造船廠在通口建立分廠,職工20人;同年設常年航運養河工程隊,職工52人。1960年有貨運木船20只、160噸位,職工240人,貨運量7430噸,週轉量22.9萬噸公里。1961年,通口鐵廠停辦,無生鐵外運,木船僅存4只。1962年,通口航運管理機構撤銷,航道養護工全部回鄉務農,水運專業人員32人回縣羣運社組織水運隊從事排筏、漂木運輸。1961年4月1日,開通曲山至治城航道,開行木船。因灘多水急,行船困難,幾月後即廢止。北川縣境曲山龍尾、鄧家渡、香泉清溪、桂溪等渡口舊有木船供渡河之用。船伕以篙竿撐駛,或以篾索橫系兩岸,以一活動圈將船纜繫於篾索上來回拉駛(俗稱抹抹船)。50年代後,逐步改用鋼絲繩套軸承。1960年代以後,渡口先後建橋,渡船被淘汰。上述渡口先後於1964、1975、1982、1985年廢棄。 [4] 
參考資料
  • 1.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467
  • 2.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459-461
  • 3.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467-470
  • 4.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516-517
  • 5.    平武縣縣誌編纂委員會平武縣誌(第一輪)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148
  • 6.    江油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油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46-147
  • 7.    江油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油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03
  • 8.    江油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油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15-716
  • 9.    松潘縣志編纂委員會.松潘縣志(第一輪):民族出版社,1999:119
  • 10.    北川縣誌編纂委員會.北川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6:120
  • 11.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 地理志:四川地圖出版社,1996:157
  • 12.    江油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油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662-663
  • 13.    重訪唐家山堰塞湖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2-24]
  • 14.    綿陽:“引通濟安”引水工程動工---  .四川日報電子版[引用日期2022-02-24]
  • 15.    陳軍 . 通口河流域梯級水電站優化調度運行探討.《電力設備管理》.  2018年第9期: 63-66
  • 16.    唐家山堰塞湖涅槃重生 將打造成為國家級水利景區  .四川在線[引用日期2022-02-25]
  • 17.    “四川最美小鎮”網絡評選:綿陽江油市青蓮鎮-  .四川小鎮百科[引用日期2022-02-25]
  • 18.    北川禹裏 民間祭祀大禹-  .文明聯盟四川站[引用日期2022-02-25]
  • 19.    土門河基本情況  .阿壩州水務局[引用日期2022-03-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