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志敏

(考古學家)

鎖定
安志敏(1924~2005),著名考古學家。山東煙台人。1948 年畢業於中國大學史學系,1952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研究部。 [3]  安志敏先生1950年10月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考古》雜誌主編,兼任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史前與原史聯合會常務理事、亞洲史學會評議員、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院士等。 [1]  學術貢獻主要體現在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淵源和發展關係,以及建立中國史前考古學體系等方面。 [3]  先生長期致力於田野考古工作,是新中國考古事業的重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併為新中國考古事業培養輸送了大量人才。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安志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4年
逝世日期
2005年
畢業院校
中國大學史學系
北京大學史學研究部
職    業
考古學家

安志敏人物生平

安志敏先生是山東煙台人,生於1924年4月5日。1948年畢業於中國大學史學系,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研究部,師從裴文中梁思永夏鼐等著名考古學家學習中國考古學。1950年9月起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 工作。 [2] 
安志敏先生曾任黃河水庫考古隊副隊長、東北考古隊副隊長兼第一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學術委員會委員、《考古》雜誌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兼《新石器時代考古》分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務委員、考古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和名譽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全新世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楚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理事、國際史前與原史聯合會常務理事、亞洲史學會評議員等。 [2] 
1985年安志敏先生榮膺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 [2] 
安志敏先生因患鼻咽癌多方救治無效,於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1] 

安志敏學術貢獻

自1950年參加安陽殷墟和輝縣考古發掘以來,安志敏先生先後參加或主持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數十項,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舉其要者,有河南澠池仰韶村、鄭州二里崗、洛陽燒溝、中州路、黃河三門峽水庫、陝縣廟底溝、三里橋、安陽小南海,湖南長沙,河北唐山賈各莊、大城山,甘肅劉家峽水庫,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松山,遼寧旅順雙砣子、將軍山、崗上、樓上等,為新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安志敏先生在半個多世紀的考古生涯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考古學研究,注重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實際緊密結合。他長期致力於田野考古工作,是新中國考古事業的重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也是中國當代考古學家中研究領域最廣、成果最豐碩的學者之一,在考古學的諸多研究領域卓有建樹。 [2] 
他在堅實的田野工作的基礎上,探索中國史前文化的淵源和發展關係,對中國史前考古學體系的創立和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貢獻:通過原手斧概念的提出,對舊石器時代東西方判然有別的砍砸器傳統和手斧傳統作了仔細的劃分,進而修正了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兩個系統的傳統概念;深入研究細石器的淵源、傳統和發展,深刻揭示了中國大陸和東北亞、美洲的史前文化聯繫;通過對廟底溝遺址的發掘和研究,確立了廟底溝二期文化,揭示了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之間的發展傳承關係;深入研究以磁山和裴李崗為代表的華北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為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淵源和發展脈絡的確立提供了新的論據;對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進行地區和類型的劃分,為探討中國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通過對甘肅劉家峽庫區的田野調查和研究,進一步否定了關於甘青史前文化的所謂“六期説”,為準確認識西北地區史前文化做出了新的貢獻。 [2] 
此外,安志敏先生還對中國史前農業、中國早期銅器、遼東史前文化、東南沿海和華南地區史前文化、碳十四年代測定的異常問題、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以及歷史時期考古中的諸多問題有深入研究。 [2] 

安志敏人才培養

數十年來安志敏先生為培養考古人才傾注了大量心血。自1952年起在文化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全國考古訓練班擔任新石器時代考古、殷週考古、陶器和田野考古的教學工作,並輔導田野實習。1953年至1957年參加北京大學史前考古學教研組,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七十年代末期以來,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等課程,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多人,為新中國考古事業輸送了大量人才。 [2] 

安志敏主要作品

安志敏先生自中學時代起即對考古學發生興趣,從1945年以來出版專著十多種,論文近400篇。主編《廟底溝和三里橋》(1959)、《雙砣子與崗上——遼東史前文化的發現和研究》(1996)等考古報告,論文先後結集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論集》(1982)、《東亞考古論集》(1998);許多論著被譯成日、英、德等多種文字在國外發表,還應邀到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十多個國家訪問和講學,在國內外享有崇高威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