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懷遠縣第三中學

鎖定
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位於懷遠縣渦北新區聖泉大道328號。學校雖已經歷了近100年的風雨歷程,但仍然煥發着青春活力,並且於2002年被評為“蚌埠市示範中學”,於2009年被評為“安徽省示範高中”。
現任校長趙興。
中文名
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
簡    稱
懷遠三中
創辦時間
1926年
辦學性質
公立高中
校    訓
仁智勇毅
主要獎項
2002年被評為“蚌埠市示範中學”
主要獎項
2009年被評為“安徽省示範高中”
知名校友
擊劍奧運冠軍 張亮亮
現任校長
趙興
所屬地區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
校    風
弘文尚德
教    風
求真篤實
學    風
樂學善思

懷遠縣第三中學學校簡介

安徽省懷遠縣第三中學始建於1926年。90多年來,隨着時代的變遷,學校多易其名,先後用過的校名有:懷遠縣立初級中學(1926年初建)、懷遠縣聯合中學(1949),皖北地區懷遠縣立中學(1949),皖北地區懷遠中學(1950),懷遠縣城關初級中學(1960),東方紅中學(1966),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1978)等。

懷遠縣第三中學學校發展

懷遠縣第三中學民國時期

1926年夏,懷遠縣教育局局長路本厚同縣教育會、商會、農會負責人共商籌辦懷遠縣立初中,校址為螞蚱廟(今城關小學院內)。縣教育會長方樹人為籌備主任,並擔任學校首任校長。招收兩班學生,共72名。生源來自懷遠、鳳台、蒙城、渦陽等地。當時有國文、理化、數學、英語、史地、體育、圖畫、音樂教員和管理人員共十幾人。歷任校長有:方樹人、楊仲強、楊宏遠(教育局長兼任)、朱克忠、楊景周。林仰之任教務主任,1928年孫常伯任教務主任。學生學業成績突出,特別是體育成績顯著,培養了不少優秀運動員,如李增友(“李黑子”)的撐杆跳高,孫大為的短跑,常樹樟的跳遠,徐叔平、程天麟的乒乓球,張亮亮的花劍等,還培養了一批小有名氣的籃球運動員(李增慶、王同傑、葛樹林、呂春風等)。

懷遠縣第三中學抗戰時期

1937年,抗戰爆發,縣城淪陷,縣中停辦。1939年夏,擬復辦,10月籌備就緒,校址在龍亢渦河南大乘廟,設三個年級三個班,學生不足百人,校長孫善初。1940年夏又停辦,1941年復課,共招學生218名,孫善初、孫常伯、路鴻翔先後任校長。校長孫善初多才多藝,曾滿懷激情,以法國《馬賽曲》為譜,編寫了《懷遠縣立初級中學校歌》,歌詞為:
“風雲激盪,血泊高漲,胡騎縱橫陷大邦。聽神獅怒吼,正怒吼!好男兒應自強,應自強!抗戰建國要讀書,我們的學校在敵後方,集青年英俊於一堂,校旗映旭日輝煌。書聲琴聲,劍影刀光。懷遠的新生命,中華的新棟樑。努力,努力!進步無疆!會看蛟龍起大江!”這歌詞,激勵了學子刻苦攻讀的信心,抒發了學子抗戰到底的豪情,表達了學子孜孜求進的心聲,鼓舞了學子建設祖國的壯志。
當時,雖然學校臨近前線,戰亂頻仍,但教育質量依然很高。教師注意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多讀多練。1943年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中學生三民主義論文競賽”中,學生康星伯的文章獲獎。1942年底,省教育廳視導員桂祖漠來校視察,以“殊堪嘉許”高度評價縣中。學校仍很重視體育工作,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並經常組織球類比賽活動,組織了“紫電隊”“熱血隊”“雄鷹隊”等運動隊,並與當地政府官員舉行足球比賽。
1943年,縣中附設“簡師班”,招收學生50名,學制一年。1945年設8個班,學生357名。
抗戰勝利,縣中遷回縣城黌學舊址。(即今懷遠三中北院)時任校長王華生。

懷遠縣第三中學建國時期

1949年元月,懷遠縣城解放。2月,副縣長陳旭召集省中、縣中、簡師三校留校教職員工開會,宣佈三校合併為“懷遠縣聯合中學”,由陳旭兼任校長。學校工作的負責人先後有王振先、孫繩武。秋,學校更名為“皖北地區懷遠縣立中學”,1950年8月,改名為“皖北地區懷遠中學”。招有高中班3個,初中班5個,學生588名。
三年困難時期的懷遠城關初級中學
1960年夏,國內出現了一種辦學形式——“小學戴帽”,即小學招收初中生。當時,城關小學開始“戴帽”,招收兩個初中班,百餘名學生。在教學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辦學。校長韓文華,副校長宋長涵。1961年夏,初中班遷至黌學縣中舊址,單獨設校,定名為“懷遠城關初級中學”當年招收3個班新生。校長是唐遠涵。先後擔任校長的還有王朝清、張祚芳。

懷遠縣第三中學“文革”時期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的許多教師受到批鬥,教育工作受到衝擊,教學設施遭到破壞。原黌學有正殿、偏殿,是過去祭祀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神聖殿堂,有不少碑刻記錄着黌學興衰的歷史,還有一座一排三門的巍峨石牌坊——欞星門,都一併成了“紅衞兵”“破四舊”的對象,石碑被砸爛,石牌坊被推倒。學校北院還有一處古蹟“狀元橋”早已蕩然無存。當時,社會上颳起哄改校名之風,一中名為“反美中學”,二中名為“紅衞中學”,城關初級中學則名為“東方紅中學”。
1968年,“工宣隊”進駐學校,“復課鬧革命”。1969年,一中下遷農村分點辦學,原校更名為“工農兵中學”。“東方紅中學”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教師分到工農兵中學,一部分留在本校。成立了“東方紅中學革命委員會”,校長張祚芳任革委會主任。1970年6月,楊連鳳調任學校革委會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1971年春,學校增設高中,招生兩個班,學制2年。英語教師孫久星教學成績突出,學生在地區和縣英語競賽中穩獲第一,孫久星在宿縣地區觀摩教學中受到好評。
師生自己動手,建造教學大樓。因學生不斷增多,校舍嚴重不足,學校又無資金,於是學校決定,師生自己動手,建造教學大樓。請來技工開山鑿石,師生自己動手勤工儉學,砸石子,運石料,又經多方求援,在建樓過程中,既鍛鍊了師生的意志,學到了勞動技能,也培養了師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熱愛勞動的情操。學校在教學中成績突出,在全縣學科競賽中,英語穩居榜首,數學、理化也多次獲得第一,體育成績顯著,多次在縣中學生運動會上名列前茅。籃球運動成績優異。

懷遠縣第三中學改革開放時期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和招生考試製度,教育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學校恢復秋季招生,被哄改的“東方紅中學”校名改為“懷遠第三中學”,請省著名書法家張愷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現鑲嵌在學校綜合樓正面牆上的“懷遠第三中學”六個蒼勁、灑脱、雋秀的大字,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從很遠就能看得見。這就是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
從此,懷遠三中走上了騰飛的歷程,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成為蚌埠地區乃至皖北地區有名氣的學校。

懷遠縣第三中學21世紀

2009年,學校分解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址於荊山腳下,更名“懷遠縣第五中學”(2011年初中部與其他學校合併,更名為“懷遠荊塗學校”),高中部位於遷至渦河北部的新城區,名“懷遠縣第三中學”。 [1] 

懷遠縣第三中學辦學規模

懷遠三中原位於懷遠縣荊山腳下,白乳泉旁於2009年9月遷入新校區。新校區按國家級示範中學的標準設計建設,佔地236畝,總投資7000多萬元,建築面積6.8萬多平方米,高標準教學樓三棟(5750平方米),綜合樓(8000平方米),實驗樓(3000平方米),食堂(9600平方米),學生宿舍(1800平方米),風雨操場(1800平方米),標準田徑運動場、各種球類運動場。(綜合樓包括圖書館、閲覽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學術報告廳、美術、音樂教室等,均按規定要求設置)。學校現有近10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多人,在職教職工近300人。

懷遠縣第三中學師資力量

學校在職教職工300多名,其中專任教師285人,市、縣級優秀教師40人,市級教壇新星8人,市學科帶頭人8人,縣級教壇新星12人,縣學科帶頭人20多人。有特級教師4人,中學高級教96人,中學一級教師102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
懷遠三中校園風景

懷遠縣第三中學學校榮譽

學校始終把教書育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要位置。由於全體師生的努力奮鬥,學校教育質量大幅度的提高。高考成績尤為突出,2001年以來每年不僅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本科指標,還擁有2003年的市理科狀元(蒲萬里)、縣文科狀元(周燈卡)和縣文科前三名,2004年的市理綜第一名(蘇文靜),2005年市理科狀元(劉川),2006年的縣文科狀元(周鵬程)。其中被北京大學錄取的有蒲萬里(03屆)、李志達(03屆)、蘇文靜(04屆),被清華大學錄取的有劉雲(03屆)、劉川(05屆),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的有楊林彬(03屆)、華如南(04屆)、吉倩倩(04屆)、汪旭(05屆)、張小輝(06屆)。
學校每年還為高等學校輸送一批藝體考生。學校手球隊曾代表蚌埠市多次在國家和省級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好成績,並獲得全國中學生業餘體校手球聯賽第二名、全國沙灘手球公開賽第三名、安徽省青少年手球錦標賽第二名,並在安徽省第九、十屆運動會上,為蚌埠市奪得了4枚金牌。2007年手球隊曾在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手球比賽中獲第一名。學校原手球隊員張亮亮,在國家擊劍隊,繼漢城大學生運動會奪金之後,還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獲得了花劍個人銅牌和團體冠軍。還有不少學生在各級學科競賽中獲獎。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較高。

懷遠縣第三中學辦學理念

學校以“打造精品名牌學校,創建和諧平安校園,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努力方向,不斷更新辦學理念,深入開展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狠抓教育質量的提高,大力提高師德和教學水平。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學環境。努力提高教職工的福利待遇,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征途上,想師生之所想,緊緊地依靠全校教職工,凝心聚力,與時俱進,以昂揚的鬥志,去迎接新的挑戰;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征程中的困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創新地開展學校工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實現創建優秀省級和國家級示範中學的宏偉目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