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多強巴

鎖定
西藏繪畫的一代宗師——安多強巴,男,藏族,1915年出生在青海省尖扎縣人措柱鄉麥裏村,7歲在家鄉的艾隆寺出家,開始自學繪畫,15歲時到拉卜楞寺學習。安多強巴的名字在藏區享有廣泛的聲譽,提起他就如同在內地提起齊白石張大千,在西方提到畢加索一樣。
中文名
安多強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藏族
出生日期
1915年
出生地
青海省尖扎縣
代表作品
《三代法王像》,《度母》等

安多強巴個人簡介

安多強巴,男,藏族,1915年出生在青海省尖扎縣人措柱鄉麥裏村,7歲在家鄉的艾隆寺出家,開始自學繪畫,15歲時到拉卜楞寺學習, 28歲到拉薩哲蚌寺已是1942年。兩年之後,也就是1944年,他在30歲的時候,應曲桑寺的施主之聘下了哲蚌去畫唐卡,結果與曲桑寺管家阿尼色瓊·強巴旺姆的女僕相戀而還俗。 因他出眾的辯才,很快被任命為複誦師,為此在寺院裏小有名氣。由於他更多地關注於繪畫,未能繼續堅持擔任複誦師一職。期間一件偶然的事件向他打開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啓發了他的藝術靈感,為他日後的藝術創造奠定了基礎。

安多強巴歷史淵源

安多強巴,15歲時到拉卜楞寺學習。因他出眾的辯才,很快被任命為複誦師,為此在寺院裏小有名氣。有一次在一個僧友的屋子裏,第一次看到一幅九世班禪的黑白照片,他立刻被照片的神奇效果所吸引,他説照片上所看到的五官、頭髮、鬍鬚如此真實生動,甚至黑白相間的毛髮都細緻入微地看得出來。正是這張九世班禪的照片啓發了他的心智,他對着照片畫出了西藏繪畫史上第一張講求明暗關係的肖像。從此,肖像創作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他説“由於我掌握傳統唐卡畫法的同時,能繪製寫實人物畫像而非常自慰。當時不僅在西藏沒有能繪製寫實人物像的畫家,而且在安多地區的漢族畫家也只畫傳統國畫以外,沒有能畫寫實畫的畫家。所以人們看到我的人物畫像畫得非常相像而驚奇”。雖然,藏族美術史上曾有過關於個別寫實繪畫的傳説,但是安多強巴是直接受照相表現技術影響的最早的藏族畫家之一。由於這個偶然的機遇,加上他本人的悟性與大膽探索的精神,成就了他後來獨樹一幟的傳統藏畫與寫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個人藝術風格。
1940年,安多強巴從拉卜楞寺徒步來到拉薩求法,成為哲蚌寺的一名僧人。他歸屬在哲蚌寺果芒扎倉魯布康村,果芒扎倉(僧院)僧人大都為青海人和蒙古人。進入這個扎倉的喇嘛習慣上要將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安多兩個字,用以標識自己來自於安多地區,安多強巴這個名字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叫響的。1944年,他脱掉袈裟走進八廓街,成為拉薩街頭一位藏族畫家。期間,他結識了西藏近代史上的一位奇僧——根敦羣培(1903-1951)。根敦羣培是西藏20世紀承上啓下的一位著名學者和現代藏學的一代宗師。他涉獵的研究範圍和成就幾乎包括人文學科的所有領域,還有地理、考古、性學、醫藥學、植物學等方面,並且成就卓著。根敦羣培不僅是近代藏族大學者,更是一位出色的畫家。因此,他的思想和畫風給安多強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具體到繪畫的樣式色彩和人物造型。正由於此,安多強巴畢生都把根敦羣培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和難得的知音。特別是經根敦羣培的引薦,安多強巴有幸承擔給當時在西藏數一數二的大宗教家、大講經師,佛學第一,辯才第一的帕崩崗大活佛的靜修院扎西曲林寺重新繪製壁畫的重任。他整整畫了6個月完成了這一重任,還專門為帕崩崗活佛畫了一幅肖像,這是他在拉薩畫的第一幅人像畫,深得帕崩崗大活佛的欣賞,使他走上了職業畫師的道路。
20世紀50年代初,安多強巴的名氣在拉薩如日中天,特別是後來擔任達賴喇嘛經師的赤江活佛和藏軍司令拉魯·次旺多吉請他畫唐卡肖像後,安多強巴名聲大振,他的影響就更大了。1954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要到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了轟動整個西藏的頭等大事情。有一件禮品最為貴重,就是鑲嵌在金框裏的毛主席彩像唐卡,單是打造這幅唐卡的全框,就用掉了八十兩黃金。而鏡框中的毛主席彩像唐卡應由一位藏族畫師彩繪。當時請了幾位畫師,畫的都不行,因為他們只會畫神,不會畫人。最後繪畫毛主席彩像唐卡的重任落在了安多強巴的肩上。由於這一因緣,安多強巴得以進入達賴喇嘛的宮廷,並作為隨行人員於1954年8月來到北京。從此,安多強巴成為西藏畫師中彩繪毛主席像的第一人!
1955年從內地返還西藏之後,安多強巴成為一名正式的宮廷畫師,他為布達拉宮措欽大殿畫了兩幅第十三、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肖像畫。兩代達賴喇嘛的唐卡。1956年,在達賴喇嘛的夏宮羅布林卡,他創作出兩幅傳世名作,一幅為《釋迦牟尼初次説法圖》,另一幅是畫滿了達丹明久大殿整整一面牆壁的歷史壁畫《權衡三界》(十四世達賴喇嘛坐牀慶典)。安多強巴僅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兩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傳世佳作,也奠定了他在現代西藏美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世紀60年代初,安多強巴參與了製作《藏漢大辭典》插圖的工作,繪製了宗教器皿、服裝飾物、生產用具、生活用品等插圖120多幅。
1979年10月,作為西藏文學藝術代表團的一員,安多強巴到北京參加了全國四次文代會,當選為中國美協理事。1981年,安多強巴當選為第一屆西藏美術家協會主席。在新的大好形勢下,安多強巴的藝術生涯重獲新生,開始了他後半生的新的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歷程。他陸續創作了《偉大的愛國者——十世班禪大師》《源遠流長的藏漢醫學交流》《三代法王像》《度母》,以及表現西藏名勝的風景畫等。1998年他的辦學申請得到了政府的批准, 1999年學校正式掛牌成立,並以夜校辦班的形式招收了第一批學員。 [2] 
2002年3月28日,安多強巴與世長辭,享年88歲。

安多強巴創作題材

安多強巴繪畫藝術題材範圍廣泛。
歷史壁畫。 安多強巴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崇拜偶像的製作,表達出藝術家個人化的對於歷史和信仰的理解,這在以往的西藏繪畫史上是不可想象的。他創作的歷史壁畫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在達賴喇嘛的夏宮羅布林卡繪畫的《權衡三界》(十四世達賴喇嘛坐牀慶典),這幅巨幅壁畫中的人物有幾十個之多,噶廈政府的噶倫、高僧大德、民國代表、天上眾神、前世祖師等等,人物個個栩栩如生,至今鮮豔如初。
安多強巴繪畫作品--十世班禪密宗像 安多強巴繪畫作品--十世班禪密宗像
人物肖像。 肖像唐卡的創作在安多強巴的藝術生涯中也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説標誌着他的主要成就。他的肖像創作始於20多歲的青年時期(第九世班禪開始),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1999年畫噶瑪巴)。安多強巴畫得最多的是肖像畫,這也是他他最早領悟繪畫真諦的作品是從臨摹九世班禪喇嘛的肖像照片開始的。後來他到拉薩以後,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他的作品《偉大的愛國者——十世班禪大師》中,畫面上班禪大師面部造型、衣紋的表現參考了十世班禪的肖像照片,表現手法近似於照相寫實主義的風格,而法器、法座及法座上的裝飾圖案的處理手法以藏族傳統裝飾風格的精細、華麗的描繪手法與寫實手法的光影變化進行了巧妙的糅合。通過寫實手法,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畫面主人公的神采風貌,同時,又用略帶傳統裝飾風格的背景圖案的描繪和法器的描繪,增添了一份宗教繪畫的超凡脱俗和神聖感。用照相寫實手法描繪畫面人物與強烈裝飾圖案的精細刻畫環境相結合的畫風成為了安多強巴肖像繪畫的一大特色。這一風格伴隨了他一生的藝術生涯,同時在廣大藏區得到了發揚光大。 [3] 
為度母寫生。 安多強巴以女神為主題繪製了不少繪畫作品,其中畫得最多的是度母。安多強巴以他獨有的繪畫風格和審美趣味,塑造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女神形象。他所畫的度母給眾人所呈現的絕不是肉慾和情慾,這一點是與西方文藝復興之後藝術家們假宗教的外衣,表現人世間慾望的做法有所不同的。安多強巴塑造的是女性的神祇,是供人朝拜觀想的偶像,是繪畫擁有者心靈的導師,生活中的守護神,這與西方繪畫中的女性形象完全不同。當人們看到畫中的佛陀或度母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欣賞,而是迎上前去,頂禮膜拜。在虔誠的藏族百姓看來,見到開過光的佛像和度母就如同見到真佛一般無二。而民間百姓中有一種説法,認為安多強巴親手畫出的佛像就不需要再請別的喇嘛開光了,因為它已經具有了神性。
除以上題材作品之外,安多強巴也畫過不少風景作品。畫家用寫實細膩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同時,又以類似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融入了畫家自己臆想的空間。畫面佈局奇特,富有想象力,如同他的其他一些風景作品,是集寫實手法與浪漫想象力於一體的經典之作。

安多強巴相關器具

(1)畫布。畫布是繪畫的載體,一般選擇白色或乳白色的棉布作為畫布。
(2)礦石粉。將礦石粉、牛膠和水混合後刷在畫布上,可以提高畫布的着色能力。
(3)礦物顏料。礦物顏料是在礦石中提取出的彩色顏料,比較珍貴,是繪製唐卡的主要顏料。也用金、銀、銅等原料。
(4)牛膠。牛膠是用牛皮熬製出的一種膠體,用水溶解後具有一定粘性,為畫布刷漿、制筆以及調製顏料的過程中都會用到它。
(5)狼毫。狼毫通常指黃鼠狼尾巴上的粗毛,它軟硬適度、質感挺拔是製作畫筆的最佳原料。
(6)畫框。畫布要先縫製在畫框上才能進行繪畫。畫框一般由兩長兩短四根木棒組合而成,長短要根據畫布的大小來定。
(7)筆。炭筆主要是用來打草圖。毛筆主要是用來勾勒線條、上色或暈染。
(8)圓規。圓規主要是用來在畫布上確定所要繪畫唐卡的尺寸以及在打草圖時用來保持所繪中心人物各部位的比例關係。

安多強巴傳承譜系

安多強巴作為西藏現代繪畫藝術的先驅,在西藏現代繪畫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他的“安多強巴美術學校”辦學時間較晚,加上他的藝術風格無師自通、獨步古今,能夠熟練地掌握安多強巴藝術思想和肖像手法的傳承人只有邊巴次仁老師一人。

安多強巴基本特徵

繪畫題材豐富多彩。 安多強巴的一生幾乎經歷了整個20世紀。他創作的作品題材範圍廣泛,主要有佛本生等佛教故事在內的宗教內容的作品,如《釋迦牟尼初次説法圖》《白度母》《綠度母》《瑜祇母》等;歷史人物題材作品,如《松贊干布》《三代法王像》《權衡三界》《達賴喇嘛像》《毛主席像》《源遠流長的藏漢醫學交流》《偉大的愛國者——十世班禪大師》等作品;風景題材的作品,如《奇麗顯境》《藏南盛景》《後藏風景》《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布達拉宮》等;風俗題材作品,如為一些拉薩達官貴人的居所門廳、樑柱上所繪的表現日常生活場景和飛禽走獸的作品。
無師自通。 這位天才畫家僅靠着對於照片所顯示出的黑白關係的理解,就解決了素描和立體感的問題,加之西藏傳統繪畫的色調影響和他對生活的獨特領悟力,在色彩的表現上也創立了一種全新的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説:“我所畫的作品,既不是西方繪畫的方法,更不是東方繪畫的方式,我的作品和配色方法是從自己的實踐經驗和努力下取得的,所以我的老師也就是我本人。”安多強巴所指的老師是專就寫實畫法而言的。面對西藏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傳統,安多強巴從來都是深懷敬意的。不説寺院殿堂中的千年壁畫和雕塑,單是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連天接地的藝術——風馬旗、瑪尼石刻和擦擦佛像,從安多強巴的幼年開始就每日每時地對他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生長於這片自然和藝術如此完美相融的大地之上,其深厚的滋養當然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説只有西藏這片土壤才能哺育出安多強巴這樣的兒子。作為一位藝術家,他的真正老師就是深受西藏的歷史、宗教和自然所啓發的具有靈性的心智。
漠視陳規,畫風獨步古今。 安多強巴從他早期開始踏上藝術之路起,就以一個具有獨立個性和強烈探索精神的藝術家的姿態出現在西藏的畫壇上。西藏曆史上自從五世達賴喇嘛時期的攝政第悉·桑吉嘉措組織畫工彩繪布達拉宮之後,就開始有了畫師們自己的行會組織。但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安多強巴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覺得入畫師行會沒有什麼意義。這個畫師行會在20世紀50年代曾達到一百多人,1959年解散,20世紀80年代後重新恢復,相當於拉薩傳統繪畫的民間美協。一直到他去世,安多強巴也沒有加入這個畫會。同時他對作為藏畫藝術最重要的經典——免拉·頓珠加措所著的《造像度量如意寶》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沒有必要絕對的按照造像度量經的法則去畫畫,“為了發展西藏的繪畫藝術,我們必須突破造像度量經的侷限,如果不這樣做的話,我們只能原地踏步,而沒有任何發展可言。”他對自己筆下描繪的釋迦牟尼、度母等的造像比例和表現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使佛祖、度母的造像和神態更加自然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他描繪的《三代法王像》與傳統描繪方式相比,更加接近歷史原貌,他依據根敦羣培所著的藏族歷史著作《白史》,把法王頭巾的顏色畫成了紅色。另外,法王的造型、背景景物的描繪與傳統繪畫相比都更加貼近西藏的真實風貌。安多強巴身體力行,他不管描繪什麼,非常重視個人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不盲從權威,反對教條主義,善於實證客觀地研究和探索新的藝術道路。所以,他是西藏曆史上第一位具有自覺的個人意識的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家。那年頭拉薩的畫師,都是畫神畫佛、畫宗教畫的。畫人物肖像的,只有安多強巴獨一份。
用按照安多強巴自己的話來概括其特點: “以前西藏的畫師只畫神,不畫人,畫的人也像神;我安多強巴既畫人,又畫神,畫的神也是人。以前西藏的畫師只畫唐卡、壁畫等宗教畫,別的都被看作旁門左道,不準涉獵;我安多強巴既畫宗教畫,又畫人物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前西藏的畫師,只是按照祖宗傳下的畫經畫畫,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我安多強巴,把藏畫、漢畫和西洋畫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畫風,新畫派,使畫面有了層次,有了光影、有了立體感,有了更大的魅力!”

安多強巴主要價值

吐蕃三大法王 吐蕃三大法王
史籍價值。 安多強巴幾乎見證了百年西藏所有重要的歷史時刻,當之無愧地成為一百年來最偉大的藏族畫師,他留下的許多傳世傑作,直觀地記述了西藏百年的滄桑,千年的榮耀,他用一生的創作編織了一幅西藏曆史的長卷。一百年來,幾乎西藏所有重要的歷史人物都進入了他的畫面,以此上溯到一千多年,吐蕃王朝以來西藏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差不多也都被他精心描繪,甚至再往前數,釋迦牟尼誕生以來整個的佛教世界,也盡在他的視野之中。對近百年來西藏這些真實的歷史人物的刻劃稱得上是入骨三分,這些人在他的心中筆下的形象和分量接近歷史真實,不僅為這個民族、這個時代留下了永世的珍寶,也啓迪了許多藏族虔誠信眾的心智,為藏學研究的諸領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為渴望瞭解西藏的人們提供了一套極為鮮活的佐證資料。
人文思想價值。 安多強巴從第一次在拉卜楞寺看到九世班禪的照片起,發現了一個與傳統的規範化表現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的表現方法,也就是照相所具有的客觀紀實的表現功能。他通過九世班禪的照片,看到了細緻入微地記錄着人生歲月滄桑的一位活生生的主人公。這不僅僅是一個表現技巧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對待客觀事物的觀察角度上的區別,如果傳統藝術的表現把表現對象理想化,然後將對象融入到程式化的表現模式當中,往往是共性大於個性,那麼照相表現出來的對象是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特徵的、完全客觀的個體。照片中的主人公不僅僅是至高無上的活佛,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人性化的表現大於宗教符號化的共性。安多強巴大膽吸收了照相紀實的風格,走上了一條前人未走過的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藝術道路。他無論畫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度母,還是高僧大德都增強了人性化的客觀表現,少了一份宗教藝術的超脱感和神秘。從這個意義上講,安多強巴的藝術思想和作品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人文主義色彩的藝術家有異曲同工之處。
獨特的藝術價值。 他在論述他個人的藝術風格時説道:“我的藝術風格是,既不屬於西方藝術,又不屬於東方藝術的自發的藝術風格。”的確,他的藝術風格有許多他自己探索的因素,很難歸類到某一個具體流派。但是,仔細研究他的作品、論述和藝術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藝術風格形成的元素和創作思想的脈絡。也就是吸收傳統藏畫元素和西方寫實主義表現方法相結合的藏西合璧的藝術創作手法和思想。他把藏族傳統繪畫的富麗堂皇的裝飾性的表現風格與西方寫實主義的真實、精微的刻畫方法融會貫通,形成了藏西結合的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他所彩繪的毛主席彩像,正中是毛主席身穿綠色軍裝的全身像,神彩奕奕,滿面紅光,微笑着向各族人民頻頻招手。在毛主席的周圍,一共畫了九幅彩圖,集中表現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雪域高原軍民團結、民族和睦、社會發展的新氣象、新變化,這是一幅思想內含、藝術造詣都非常高的作品,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能畫出這樣高水平的畫,確實十分難得。繪製在羅布林卡達丹明久頗章經堂內的壁畫——《釋迦牟尼初次説法圖》,完全打破了西藏傳統壁畫的程式化的表現風格,吸收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人物刻畫生動自然、周圍的山水花鳥描繪得細緻而不繁瑣、畫面色彩和諧温暖,在靜謐安詳的自然風光之中很好地烘托了畫面的主要人物,畫面氣勢恢宏,使人聯想起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的壁畫作品。畫家結合實際的觀察研究,對歷史的辯證思考和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相結合,而繪製出的前無古人的傑作。

安多強巴瀕危狀況

在整個西藏真正掌握安多強巴藝術理論的人只有邊巴次仁老師一人。邊巴次仁老師雖然始終在安多強巴美術學校執教,但勢單力薄,加上其他各種原因,學校正面臨着倒閉,使安多強巴繪畫藝術正處在瀕臨消亡邊緣。
安多·強巴美術學校
把自己積累一生的學識和經驗留給後人,是安多強巴最大的心願。在布達拉宮東側,從前藏軍司令部的房間裏,掛着一幅銅牌,上面刻着“西藏安多·強巴私立美術學校”,這是在西藏自治區有關領導和有關部門及朋友們的幫助下創辦起來的。
西藏解放前,安多強巴曾辦了一個唐卡學習班,學生大多是貴族和官員的子弟,40多位學生全來自民間,有10來歲的,也有30來歲的。他們在著名的安多·強巴親自教授指導下,除了學習傳統的唐卡藝術繪畫,主要研習獨有的“安多·強巴畫派”的技法和精髓,學生的作品在社會上深受歡迎和稱讚,這是老人最欣慰的。
安多強巴想把學校的規模再擴大一些,能招收更多的學生,能更正規地進行教學,能帶學生到更多更遠的寺廟去參觀學習,盼望學生能走出西藏,到更廣闊的天地裏飛翔,他相信,在有生之年自己的願望是一定能實現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