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霸

(古代特權階層)

鎖定
學霸是代因科舉制度而誕生的一個特權階層的代稱。張居正改革期間曾整理學政,大大減少了學霸的數量,但有關律令後被明神宗廢除。
中文名
學霸
外文名
scholar-tyrant  
產生朝代
明朝
組成人員
未中舉的秀才等

目錄

學霸起源

朝的學制,兩京(南京北京國子監是直轄中央的國立大學,與地方無干。各府、州、 縣有府學州學縣學,都有一定的學額,歸各省學官管轄。鄉村之中又有社學,民間子弟自由入學,不受學額的限制,但是沒有強迫入學的規定。當時的問題,集中在地方學制的府、州、縣學。 [1] 
明太祖洪武年間規定,府學 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日給廩膳” [2]  ,稱為廩膳生員。洪武十五年定令,廩膳生每人每月領米一,魚肉鹽,由官供給。明宣宗宣德三年規定,府、州、縣學各設增廣生員,學額與廩膳生員相同。他們沒有領米的權利,但是和廩膳生員一樣,一家之內,除本身外,優免二丁差役。換一句話説,就是家中只要一人入學,可以三人免除徭役。以後增廣生員以外,又增附學生員,現代術語稱為特別生,雖也不能領米,但仍有免除徭役的權利。 [1] 
通常人們用秀才稱呼這些人,這些秀才,有米可領,遇役可免。文理通順,學問優長的,當然還可以考取舉人進士,為國家做事;但大多數永遠只是秀才,做一世的府、州、縣學生員,領米免役,成為地方的特權階層。這一羣特權階級的人物多了,發生連帶關係,在地方上隱隱成為一眾實力,可以欺辱一般民眾,同樣也可以壓迫地方官吏。他們儘管滿口孔孟仁義,但是事實只是地方的禍害,這就是學霸。 [1] 

學霸危害和整治

嘉靖十年提準:“生員內有刁潑無恥之徒,號稱學霸,恣意妄為,及被提學考校,或訪查黜退,妄行訕毀,赴京奏擾者,奏詞立案不行,仍行巡按御史拿問。 [3]  ”便指的這些人,然而行動並無多大成效。萬曆二年,特敕吏部“慎選學官,有不稱者,令其奏請改黜。”然而也無成效。
見到如此情形,內閣首輔張居正決心盡除學霸。然而,明朝以來,政府的官吏,都出自於這個階層,地方的輿論,也操縱在這個階層手中。他們固然壓迫普通民眾,然而一般的民眾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喊出反抗的呼聲。民眾中的優秀分子,又往往因為知識發展的關係,隨時為當時的領導階層所吸收,因此秀才們不但沒有受到民眾的反對,反而出乎意料地受到民眾的擁護。因而在居正死後,明神宗親政,在這些秀才的強烈要求下,廢除了一系列的清除學霸的措施。崇禎年間,大學士温體仁也提出過同樣的主張,刑部都給事中傅朝佑立即提出彈劾,奏疏稱温體仁“又議裁剪茂才(即秀才),國家三百年取士之經,一旦壞於體仁隻手,此為得罪於聖賢。”後來剪裁生員的計劃終究落空,學霸這一特權階層也就伴隨着科舉制度至到其覆滅。
參考資料
  • 1.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168-169
  • 2.    《明史·太祖紀二》
  • 3.    萬曆本《明會典》,卷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