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術與社會

鎖定
《學術與社會》是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章清。
作    者
章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8月
頁    數
309 頁
定    價
42 元
ISBN
9787208108301
叢    書
近代中國研究書系

學術與社會內容介紹

本書解析對“學術社會”的建構,表明讀書人力圖通過重建知識的莊嚴,重新確立了讀書人在現代社會的位置。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為“傳統的發明”,主要檢討傳統文化在近代的遭遇;第二編為“思想界的解析”,主要彙集了一組討論“思想界”的文章;第三編則集中關注“學術社會的建構”。

學術與社會作者介紹

章清,男,1964年生,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出生於四川瀘州,1982年進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89年獲得碩士學位,1998獲得博士學位,現在為復旦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外現代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員。

學術與社會作品目錄

總序
自序
引論
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亞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論近代中國政治共同體形成的困局
一、國家·社會·個人
二、“省界”意識成為聚集的基礎
三、“業界”所表徵的“亞文化圈”
四、“中等社會”及其階級意識的萌芽
五、“五四”的參照意義
六、結語
第一編 傳統的發明
傳統:由“知識資源”到“學術資源”——簡析20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失落及其成因
一、“經典”的意義及其在晚清的境遇
二、《新青年》對“經典”的徵引
三、“知識資源”與“學術資源”
四、“經典”的失落與反傳統
近代中國留學生髮言位置轉換的學術意義——兼析近代中國知識樣式的轉型
一、留學生在本土的文化養成
二、邊緣人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
三、進入本土文化的不同渠道
四、知識樣式轉型的歷史脈絡
“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的一個側面
一、科舉改革與“策問”:對新知之接引
二、“策問”、“經世文編”及其他
三、“策問”中之“中史”
四、“策問”中之“西史”
五、餘論:晚清中國之另一種“歷史記憶”
第二編 思想界的解析
晚清“思想界”的形成與知識分子的“公共空問”
一、“思想界”的表述
二、“思想界”的要素
三、讀書人表達方式的轉變
餘論:隱然已在的“思想界”及其他
民初“思想界”解析——報刊媒介與讀書人的生活形態
一、報刊所呈現的“思想版圖”
二、讀書人晉升的階梯
三、大學·刊物·社會
四、政治·思想·學術
餘論:“思想界”的另一面
“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新青年》及新文化運動的閲讀個案
一、《新青年》作為“中心”的確立
二、“閲讀”報刊:成長的階梯
三、閲讀《新青年》:金毓黻的故事
四、來自學生的“聲音”
餘論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與中國社會的重組——對《新青年》同人“後五四時期”思想分化的追蹤
一、審視思想界分裂的“後見之明”
二、《新青年》的“分裂”,抑或陳獨秀的“出走”
三、政治歧見:一個目標,兩條道路
四、“我們”與“他們”:思想界的聯合戰線
五、階級意識的提升與中國社會的重組
第三編 “學術社會”的建構
“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絡”——《獨立評論》羣體及其角色與身份
一、一羣讀書人與他們的多重身份
二、“我們應該努力做學閥”
三、推動學術事業的展開
四、對公眾事務的介入
五、“出山要比在山清”
六、“身份認同”與“權勢網絡”
七、“權勢網絡”與知識分子角色的依附性
1930年代:“國難”與現代中國學術的成長
一、“國家政權建設”與教育學術
二、“國難”與《獨立評論》的創刊
三、如何使學術教育成為建國的力量
四、學科規劃之例證:心理學及其他
五、知識階層的動向
六、小結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