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生和玉佛

鎖定
《學生和玉佛》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3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巧妙地引用國民黨官僚申斥學生的話,並加以駁斥,通過對比學生和玉佛不同的遭遇,又運用了一些口語,諷刺了他們貪財的本質。語言幽默詼諧,形象極其生動。
(概述圖來源於 [1] 
作品名稱
學生和玉佛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33年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學生和玉佛作品原文

學生和玉佛
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
頭兒誇大口,面子靠中堅
驚擾詎雲妄?奔逃只自憐。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錢 [2] 

學生和玉佛註釋譯文

學生和玉佛詞句註釋

① 玉佛:北京團城承光殿中的白玉佛,高五尺,用白玉雕成。
②空城:北京城。
③倉皇:匆促而慌張。古董遷:國民黨將珍藏在故宮的大批文物運到南京。
④頭兒:指國民黨首腦。
⑤面子:指國民黨的面子及行動。中堅:核心力量。指當時的大學生。
⑥驚擾:驚動擾亂。詎(jù)雲:怎麼説。妄:荒繆,輕率。
⑦嗟:嘆息。玉佛:這裏代指貴重的金銀財寶。
⑧不值一文錢:指大學生們嘆息自己不如玉佛值錢。 [2-3] 

學生和玉佛白話譯文

寂寞冷落的北京城依然還在,大批文物倉皇中被盜運出城。
頭兒誇下抗日海口已成泡影,用大學生掩飾他們賣國罪行。
青年學生為抗日救亡奔走呼號,怎能責怪他們妄自驚擾逃奔。
學生該自嘆不如一尊白玉佛,竟賤到不值一文錢遭人看輕。 [4] 

學生和玉佛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3年1月30日,出自雜文《學生和玉佛》。當時北平局勢十分危急,山海關1月3日為日軍侵佔後,敵人進窺熱河、察哈爾北部,並於26日分兵三路包圍了熱河省開魯縣。繼東北之後,華北半壁山河岌岌可危,又將淪於敵手。國民政府擔心北平保不住,故將大量的文物運到南京,防止被日軍搶奪。1月28日《申報》號外載27日北平專電曰:“故宮古物即起運,北寧平漢兩路已奉令備車,團城白玉佛亦將南運。”29日號外又載28日中央社電傳教育部電平各大學,略曰:“據各報載榆關告緊之際,北平各大學中頗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均經調查確實。查大學生為國民中堅分子,詎容妄自驚擾,敗壞校規,學校當局迄無呈報,跡近寬縱,亦屬非是。仰該校等迅將學生逃考及提前放假情形,詳報核辦,並將下學期上課日期,並報為要。”當局以“戰略關係”和“誘敵深入”為藉口,放棄北平,既不準大學生愛國請願,又不准他們逃難。於是以此為話題,創作此詩予以諷刺。 [5-6] 

學生和玉佛作品鑑賞

學生和玉佛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感時抒憤的政治諷刺詩,它嚴正地批駁了國民黨消極抗日派污陷學生的言論,尖鋭地揭露了國民黨消極抗日派在民族危亡的嚴重時刻,在倉皇逃命中大發國難財的本質。
首聯為工整的流水對,概述了偽教育部電文的內容,點明形勢,為下文的駁斥張本。頷聯也是一組對偶句,從統治者方面批駁所謂“中堅分子”的荒謬。頸聯直接引出電文原文,從學生方面據理反詰,揭露了國民黨消極抗日派的污陷栽髒。尾聯將玉佛與學生對比,活現出他們“倉皇古董遷”的卑鄙可恥的本質。篇末點題,擊中要害。由此可見,本詩有如春筍揭殼,層層遞進,首設全軀,結顯原形。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本詩突出的特點。詩的標題就揭示了主旨——學生和玉佛,二者命運截然不同。玉佛可以賣錢,即使“倉皇”逃命,也不忘“遷”走,學生抗日,反被血口噴誣。官樣文章説,“面子靠中堅”,究其實,卻是“不值一文錢”,事實常沒有字面這麼好看。”
全詩語言平實淺顯,作者在詩中表現的諷刺辛辣、深刻,巧妙地將一些平時的報章雜誌新聞中的用語都搬入此詩,愈顯得諷刺的力量,如“中堅”、“驚擾”、“詎容”、“妄”等。同時,通過學生和玉佛的命運的對比,更顯出國民黨政府當局的腐敗無能和利慾薰心。而學生和玉佛的命運,只是當時國亂時危的動盪中國的一個縮影,具典型性,活畫了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現實,以及統治者對人民的生命的視如草芥的行徑。
此詩猶如一篇駁論性的文藝雜文。作者善於從反面材料中提煉出若干要點,逐一加以批駁。畫龍點睛,要言不繁,抓住本質,鏡無遁形。幽默和詼諧,滲透在字裏行間,筆鋒所至,入木三分。 [7-8] 

學生和玉佛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魯迅的這首詩,雖似戲作,但所遵循的依然是五言律詩的格律。用五言律體寫諷刺詩,本身就新鮮別緻。而其對仗也更顯新奇,如以“面子”對“頭兒”,以“大口”對“中堅”,以“驚擾”對“奔逃”等都是經過斟酌和考慮的。韻律的平仄也大體相合,屬於壓起的一種,它與雜文一起,發揮了它政治諷刺作用。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這首詩在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把學生與玉佛類比,通過兩者命運的如此不同,揭露國民黨賣國集團的醜惡與反動。玉佛的被搶,學生的受壓,形象地反映了國民黨的所作所為。第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敵人的話打敵人的嘴巴。所謂“面子靠中堅”,其實就是“不值一文錢”。 [9] 

學生和玉佛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10] 
參考資料
  • 1.    周偉勵.魯迅手稿選集:廣州出版社,1995年:38頁
  • 2.    吳傳玖.魯迅詩譯讀:崑崙出版社,2005年:101頁
  • 3.    金鷹.橄欖小集.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88頁
  • 4.    葛新.魯迅詩歌譯註:學林出版社,1993年:157頁
  • 5.    孫志軍.魯迅詩歌全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141頁
  • 6.    蔡景仙.近現代詩詞鑑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207頁
  • 7.    謝邦華 張純武 俞瑞華.魯迅舊詩導讀: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183頁
  • 8.    林偉.魯迅詩歌注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112頁
  • 9.    王永培 吳岫光.魯迅舊詩匯釋(下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96頁
  • 10.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