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鎖定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是一部由李弘祺 所著書籍,2018年4月榮獲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 [1] 
中文名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
作    者
李弘祺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4月30日
頁    數
668 頁
定    價
160 元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67532656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內容簡介

中國教育一直在尋求一種完美的機制,能夠讓個人的學習樂趣和社會責任獲得平衡。而中國傳統教育對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書從經濟史、政治史、哲學史、民俗史等多學科角度去考察學校的設立,考試選才的體制,大眾教育、家庭教育的開展等等,並以教育為基點勾連起與傳統教育相關的思想與社會的 各個方面。 [2]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引言:中國教育的理想與重要主題 1
第一節個人、 社會與受教育者 2
1 “ 為己之學” 2
2 教育的社會目的 8
3 通才、 經學者與君子 14
4 理學思想中的人: 有德之士、 英雄、 殉道者 22
5 中國傳統教育的式微 25
第二節文化一致性及其流弊 26
1 保守主義 27
2 互為主體與相互影響 29
3 儒家正統 32
4 權威的生活態度、 庶民教育與中國人格特質 34
第三節關鍵論點 42
第二章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學校與考試 45
第一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 46學 以 為 己
1 古代傳説的學校與射箭的理想 46
2 稷下學宮 47
3 博士制度與漢代太學 50
4 漢代的地方學校 54
5 漢代的私人教育 57
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59
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學 70
第二節教育機構的變遷(II) 72
1 隋、 唐的高等教育 73
2 隋、 唐時代的地方教育 77
3 宋代的官學與太學 79
4 宋代地方官學與書院 83
5 遼、 金、 元的官學教育制度 87
6 元代書院 92
7 明代的國子監 94
8 明代地方官學 96
9 明代的書院 97
10 結論 101
第三節考試製度: 從察舉到科舉 102
1 古代背景 102
2 孔子與東周時期的變遷 103
3 養士 106
4 漢代察舉制度 108
5 東漢考試製度的改革 114
6 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 118
7 科舉制度的興起 124
8 唐代的科舉制度 125
9 科舉制度的完備 130
10 科舉文化的興起 136
11 外族朝代的科舉制度 140
12 明代的科舉制度 146
13 反思科舉的存在理由 152
第三章 中國教育的思想史 159
第一節孔子與早期的儒家傳統 160
1 六藝 160
2 孔子 161
3 孟子與荀子 169
4 孝道與家法 176
5 其他古代的教育思想 177
第二節漢代禮治與儒家獨尊地位的興起 181
1 董仲舒與漢代的合一思想 181
2 經學、 政治與教育 184
3 禮儀與儀式主義 188
4 才能的類別及知識人的分類 191
5 懷疑論與懷疑態度的萌芽 193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 194
1 本體思維與形而上學的追求 195
2 思想的重新評價 196
3 佛教征服中國 198
4 家族教育的貴族理想 206
5 師承與道教之影響 208
6 經學的新方向 211
7 經學、 史學與文學 218
1 “ 正” 的觀念: 儒家經典的確立與編纂 223
2 從標準化到正統的建構 229
3 韓愈、 李翱與道統 234
4 晚唐理想教師觀念的危機 240
5 隋唐教育思維裏的佛教思想 245
第五節道學教育和博學 252
1 道學教育的思想背景 252
2 為個人生活與社會秩序奠定基礎的道德人格 255
3 童年與童科考試 259
4 教學作為職業與志業 262
5 經學與“ 四書” 266
6 博學 271
7 平民百姓的道德信念 275
第六節遊牧民族知識人與漢人世界觀的接觸 280
1 遼、 金社會里的儒家思想 280
2 蒙古人與元朝的教育理念 283
3 佛教與道教及其重要性 287
第七節明代的道學思想 295
1 陳白沙與湛若水 296
2 王陽明 300
3 明代心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303
4 庶民主義、 威權主義與儒學正統 308
第八節總結中國教育思想的社會史 320
1 善書與功過格 321
2 學術研究的儀式化: 以經學為例 324
第四章 歷代教育內容的演變和學習的樂趣 329
第一節歷代教育內容的變化 330
1 《論語》 、 《孝經》 和漢朝的官學課程 332
2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課程 334
3 隋唐時期的官學課程內容 339
4 宋朝早期的變化 343
5 道學的課程思想和實踐 348
6 道學教育內容的延續和發展 354
7 明朝的道學課程 356
8 在明代儒學視野之外 361
第二節勤奮讀書的樂趣 364
1 勤奮學生的故事 365
2 藏書 367
3 私人藏書和愛書 376
第三節結論: 自得、 自由和自任 391
第五章 識字教育、家族教育以及技術教育 395
第一節識字教育 396
1 把識字視為教育理念 397
2 唐代之前的啓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399
3 唐代蒙書 405
4 宋代蒙書與朱熹 413
5 元、 明兩代的啓蒙教材與基礎教科書 420
6 為女童和女性所編撰的啓蒙教材及基礎教科書 425
第二節家庭教育和家訓 432
1 古代理論與理想 433
2 漢朝至魏晉南北朝期間的家庭教育和家訓 435
3 傳統中國中期的家族教育及家訓 443
4 透過家庭教育複製的儒家正統 453
第三節技術教育 461
1 漢代至唐代官學裏的技術學校 462
2 宋、 遼、 金、 元的技術教育 466
3 明代的技術教育 470
4 自然學者與技術人員的教育 472
第六章 學生與學生運動 487
第一節傳統中國的學生:理想與現實 488
1 孔子及其門徒觀 488
2 戰國時期的弟子 492
3 秦、 漢的學生與博士弟子: 從禮儀中學習 495
4 魏晉南北朝的學生生活: 貴族理想與行為表現 501
5 唐代的學生: 官學學生與科舉考生 512
6 佛、 道僧院戒律以及對庶民學生的教育 525
7 書院生活與科舉抱負的依違關係: 宋代的學生 529
8 道學思想家對學規的批評 532
9 學習成為漢人: 遼金元學校的學生 549
10 明代的學校生活: 知識自主的追求及其不滿 551
11 明代學規 555
第二節中國歷史上的學生運動 568
1 漢代的學生運動 568
2 宋代的學生運動 571
第七章 結論:晚明以後 583
第一節書寫傳統的重要性 585
1 書面考試的重要性 586
2 文獻與學術 589
3 不屈的自我與威權的性格 592
第二節自我、 宗教性與道德感 596
1 不證自明的道德真理與道學的宗教性 597
2 道德的自信與勤奮的工作倫理 600
3 計量道德表現的統計表 601
4 道德感 604
5 英國善書 606
6 權威、 自信與清教徒資本主義者 609
7 晚明中國人與清教徒的比較 610
附錄 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613
一、養士教育與科舉的影響 613
二、為己之學與書院的理想與實踐 619
三、以儒家經學為中心的教育 623
四、個別施教; 不分年齡班次的教育 630
五、文字考試與論辯考試的差別 632
六、權威人格的形成 635
七、結論 637
參考書目 639
索引 697
本書附表
表1:隋、 唐高等教育體系 74
表2:漢代的考試 111
表3:魏晉南北朝個人門第等級與任命官等的關係* 122
表4:漢代今文經與古文經 187
表5: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中的經學課程 213
表6:唐代《五經正義》 226
表7:明代《四書大全》與《五經大全》 325
表8:宋朝科舉考試所採用的標準參考註釋本 346
表9:兩晉南北朝太學的學生人數 505
表 10:唐代官學入學資格及學生人數 513
表11:唐代國子監學校的入學人數 517
表12:宋代官學的入學條件 529 [2]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作者簡介

李弘祺,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過去三十多年間專研中國教育史,從宋代開始,而及於整個傳統中國,先後以英文及中文出版多本有關教育的着作,被日本學者譽為“活躍於當今世界治中國教育及科舉史之第一人者”。 [2] 

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叢書信息

薄荷實驗 (共8冊), 這套叢書還有 《音樂神童加工廠》,《香港重慶大廈》,《乳房》,《餵養中國小皇帝》,《特權》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