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致彌

鎖定
孫致彌(1642—1709),原名翔.字愷似,又字松坪,孫元化之孫。 [2]  八都人(今屬高橋地區)。家貧好學,才情藻逸,尤長於詩。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遊都門,遂以國學監生假二品服,為朝鮮副使,購藏書,輯其國人詩為《採風集》。是年,中順天鄉試。二十七年(1688年)成進士,選庶吉士。以蠲漕議,幾獄。閲十年復職,四十一年(1702年),典試山西,授編修。尋充《佩文韻府》總裁,歷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其纂修勤且久,考核詳慎,書垂成而卒,年68。致彌慷慨樂易,好獎掖後進。書法逼似董其昌,詩詞跌宕流逸,與陸元輔趙俞張雲章張大受張鵬翀稱六君子。累官至侍讀學士。致彌工於詩,兼善書法。稿巳散佚,張鵬翀得其寫本,選為祆左堂集六卷,續集三卷,及詞四卷,(均清史列傳)刊行於世。 [1] 
別    名
松坪
愷似,松坪
出生地
八都
本    名
孫致彌

孫致彌人物生平

孫致彌出生城內。康熙十七年(1678)被薦玄燁,和詩40首。受讚賞,賜國子生、假二品。是年中舉,任朝鮮副使,輯《朝鮮采風錄》3卷。二十二年康熙南巡,與修《記事》,被康熙讚許為不可多得之才。二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年,康熙下詔蠲免地丁,户部以嘉定已行折漕堅不蠲免,致彌慨然請命。事成被誣下獄,株連300餘人。三十年出獄,留京編纂《盛典》,10年告成復職,任山西副考官。尋授職編修,升右春坊右中允,調為侍講,擢侍讀學士,總纂《佩文韻府》,書將成去世。 [2] 

孫致彌個人作品

著有《杕左堂詩集》、《杕左堂續集》、《樂在堂稿》、《未申集》、《別花餘事詞》、《梅訴詞》、《初琴詞》等。 [2] 

孫致彌主要成就

其書法酷似董其昌,所傳皆為奇品。詩詞豪放,流麗清逸。與邑內陸元輔、趙俞、張雲章、張大受、張鵬翀等稱為“六君子”。 [2] 

孫致彌軼事典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皇帝下詔減免地丁税,但户部卻以嘉定已實行折漕為理由,堅持不同意減免,相比鄰縣,嘉定的税賦負擔又要高出許多。
時任嘉定知縣的聞在上儘管非科舉出身,因精明能幹,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以吏員擢升為嘉定知縣,他勤政愛民,是一位清官,為了保護地方經濟和民生利益,他與嘉定生員張凝祉、汪燧實商量後,決定派代表赴京向朝廷申辯理由,爭取嘉定與蘇松太的其它縣同等待遇。嘉定代表到北京後,受到嘉定籍新科進士孫致彌和趙俞的熱情接待。孫致彌還為嘉定代表在京中活動上下打點,墊付了一筆三萬七千兩銀子的鉅款,此款系孫致彌從公款中借出後墊付,事後嘉定鄉紳們立即籌款匯至北京予以墊補。事情辦得還算順利,朝廷批准了嘉定的訴求,嘉定上下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正當人們歡欣鼓舞之際,居心險惡的奸民曹明、陶京卻上書江蘇巡撫、兩江總督,誣告參與折漕的有關人士是“抗税騙款”。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朝廷震怒,當場逮捕了36人,株連300餘人,聞在上、張凝祉以策劃抗税騙款罪,被判斬首;孫致彌以支持聞、張,挪用公款罪,被判“監斬候”;新科進士趙俞等二十餘人分別被革職、革去功名,或受到獄關押等刑罰,釀成了震驚朝野的驚天大案。幸虧此案在刑部、大理寺複議時,發現疑點重重,建議暫緩執行。3年後,終於查明真相,至康熙三十年(1691)獲平反昭雪。
孫致彌出獄後,撰寫了《述初折七賢事蹟略》一文,文中説折漕之士“朝夕圖維”、“奔走朝野,籌所以全疁邑生靈者三十餘年,焦勞倍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