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臏拳

鎖定
孫臏拳是山東一個古老稀有的傳統拳種,是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所創, [1]  但無文字記載。
孫臏拳共三百六十五手由四架組成,分別是母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中架一百七十三手(中架打八方秘傳九盤),還有孫臏拳對練及孫臏拐。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屬於傳統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盛名久遠。
2011年5月23日,孫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孫臏拳
外文名
Sun Binquan
別    名
長袖拳,武子拳
流行地區
山東
創造者
傳説為孫臏
練習者
楊明齋,施德
風    格
擊技性強,重實用
遺產編號
Ⅵ-60
申報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安丘市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孫臏拳歷史淵源

孫臏拳, 又因演練時多穿長袖衣,故亦稱“長袖拳”,相傳乃戰國軍事家孫臏所傳,但並無有關文字記載;並且《孫臏拳譜》之文字絕不像遠古文字,故多認為為是後人偽託孫臏之名而創的;在清末時間,山東有一武士楊明齋(楊二虎)得技,並於1918年至1938年青島國術館任職期間傳授,使孫臏拳在青島、濟南一帶廣泛傳開。
《孫臏拳譜》記載“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松肩如長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即南派之鳳眼拳惟凸出中指);步法多為“蹣跚步”,蹣跚取意於《孫臏兵法.數陣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蹣跚,意指撤兵時不走走路,孫臏拳步法亦為如此,左晃右移,拳譜有云“孫臏拳法世間稀,步踏鬥罡七星奇,氣沈丹田尖點地,蹣跚跛行左右移,前進後退莫換腳,左搖右擺尋真機”。

孫臏拳功法解析

孫臏拳內涵博大精深,我們要想研究孫臏拳就得把孫臏拳三百六十五手全部學完,反覆練習才能知道四架每一手的內涵和區別。四架分別具有不同的練習方式,體現了本門武學重在實用的特點,在搏擊策略上,孫臏拳採用空誆虛實晃、速巧綿軟小的十字要訣,表現出與兵家思想一脈相承的特性。從而看出要想在孫臏拳上有所造詣,必須對兵家思想有一定的認識。
孫臏拳的技擊主要方式是點穴,孫臏拳的點穴是通過對穴位的點擊來打敗對方的一種功夫。為擒拿術之冠點穴與解穴是以中醫經絡學為依據中醫認為人體有十二經絡五臟六腑筋骨血脈等組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五臟六腑在人體中起主導作用是維持人體活動的重要器官,而經絡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絡是體表與臟腑相聯繫的主要通道。
孫臏拳點穴就是通過運氣發功配合格鬥拳術每一手,運用三節胳膊兩節腿發鞭捎勁瞬間意到氣到點鐘要害穴位。從而使經絡受阻穴位失靈,使人體局部或整體失去活動能力從而制服對方。
孫臏拳風格獨特, 擊技性強,重實用。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聯,進時可以組合連擊。出拳講究擰、絞,纏螺旋勁,旋臂出拳,拳走曲線,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講究“三出而一主”,兩臂一腿併發。戰略上以“圓、角、線、點”為原則,即採用孫臏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圓不停,時刻保持側身對敵;要搶佔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於敵;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步法為蹣跚步,拔跟掀腳,蹣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播。
黃連順 演示 孫臏拳低橫拳 黃連順 演示 孫臏拳低橫拳
孫臏拳在套路上最講究手手相連,技擊動作往往連發,很少有單擊動作,給人以輪拳滾打的感覺,孫臏拳套路數段,每段都有重疊動作,此乃“一招不成,再來一招”的打法。
孫臏拳有“八形”之説, 這“八形”是指雞腿、龍腰、猴象、猿臂、象鼻拳、瓦楞掌、藏勾、球足。雞腿是對腿法的要求,取雞之“輕翔寧靜”而保持身態穩定,龍腰講究的是靈活矯健,猴象注重的是機警敏捷;至於猿臂,在於放長擊遠,伸縮自如。象鼻拳是孫臏拳中慣用的手法,中指突出,目的在於強打穴位。瓦楞掌與藏勾也是手法,分用於不同的打擊目標。球足則指腳下功夫,講究足輕如球,移動迅捷。孫臏拳的八形可以轉換成三十二手各種動作,組成即可有較高技巧,又可各自獨立實用的攻防套路。
孫臏拳習練講究“五合”這五合是指: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上與下合,五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擊打點。孫臏拳的八形、五合、三十二手歸於一點,目的就在於強打一點,力保完勝。
孫臏拳實戰技擊的技法在於打拳時發力強猛,動作連貫,有時張開雙臂,身根略晃,看似飄忽,實則暗藏殺機。同時,孫臏拳注重邊打邊防,打防結合,在攻擊之時已經防守到位,防守之際已經準備還擊。在攻防結合上,也始終遵循“走曲不走直”的要領
孫臏拳拳訣:孫臏長袖技擊放,以柔克剛似海江, 拳內玄機虛實誆,尋經點穴手中藏。
孫臏拳特點:世間無不可用之拳術,但必須具備使用拳招之功力,有功力招招可用,如功力不足雖有好招而也無用。孫臏拳雖非天下之一等拳術,但也是天下之好拳術,特舉其特點分述於後:孫臏拳共計三百六十五手,有三套拳路,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三手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來。以上為最初傳出時,教授“大架九十六手,小架六十四手,孫臏三十二手”三種拳路。迄七七事變前夕楊明齊師講授“孫臏拳譜”則彙整為:“大架第一段九十六手,中架第二段三十二手,小架第三段七十四手,四架第四段一零八手,五架第五段五十五手,對練架第六與第七段,另八架第八段”。前五架共三百六十五手,故拳譜雲::“孫臏拳至五套架,三百六十五莫差”每一手為一個用法,再相串聯成各種組合形式,進攻時採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的緊迫逼人氣勢。
孫臏拳分八段,前三段為拆教基本功,後五段為技擊法。
孫臏拳手法為打穴為主,並以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等為輔;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跛等。孫臏拳講究擰、絞、纏絲旋勁、拳走曲線、曲中求直、直中求曲,並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併發勁;交手時主張側身對敵;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佔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儘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
孫臏拳三十二手歌訣
大鵬展翅雲千里,防護兩手不離懷,腳踏實地穩若山,撩腿亮翅鷹抓鳩,通臂掛耳佔為先,騎馬拉弓天下安,左拳圈打向上衝,上挑斜衝撩陰腳,退步謙讓三分利,高架下打為上策,太陽象鼻為聖手,搖山火炮連聲響,羅章跪樓羞當面,勾掛連環腿當先,反背直打敵人面,掩耳不聽雁飛鳴,退身兩步劈面掌,後竄八尺如燕飛,跪跳高矮如猴俏,休息之日得太平
孫臏拳口訣
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
雞腿龍腰猴形象,鷹眼猿臂象鼻拳.
三節胳膊兩節腿,八法五合三催對.
動諸關節護身寶,靜通經絡人難老
內煉六六層層功,外習九九穴穴中
表練肢體腰靈活,裏參精神?寧靜
陰中有陽陽內陰,虛中有實實內虛
硬漢外練筋骨皮,真人內守一口氣
太剛則折太柔廢,剛柔相濟是玄機
柔即是剛剛是柔,?滿體虛剛自柔
此是孫臏真口訣,不遇明師背馳走
一代一人往下演,千金莫與惡人傳
孫臏拳四架口訣
三十二手母架拳,
小架左右勢相連,
大架攆打起伏現,
中架八方不輕傳。
孫臏拳架
孫臏拳三十二手以手足二 九竅九 五臟五,合為十六部,部部分陰陽演化創於三十二手,以奠其術。
二 孫臏拳大架:以十二髒,乃五臟六腑,此外加上介於脈絡之間膻中,共十二個臟腑,並有十二條經脈聯繫,灌以八正 八極 八陣,演化成九十六式,以精其架。
三 孫臏拳小架以孫臏拳卅二手,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藝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並於演化創於六十四手,以極其藝,為本門最深之拳藝,傳習亦嚴,非精習大架及三二手後不得相傳 本架架式最低而緊湊,龍騰雁躍用招最狠,又非有正氣之修養亦不得相傳。
孫臏拳,拳套僅三,看似單純,卻含藴了極高深招理,熟練之後詭異無窮,隨勢而變,以接敵制勝為目的。
1.弸拳截踢17.跪膝切打2.弸打彈踢18.上步靠橫3.落步劈掌19.橫掌蹬踹4.繞劈蹬踢20.弸拳彈踢5.屈膝掛打21.壓肘鑽拳6.轉身掛打22.圈打鈎踢7.立步搖砸23.跪膝衝擊8.弓步鑽拳24.立步弸踢9.掛踢鑽拳25.弓步砸拳10.退步劈掌26.挑掛挺擊11.順步衝拳27.退步劈掌12.閃跳反砸28.順步衝拳13.弓步圈打29.閃跳截打14.順勢橫肘30.收步截掌15.弸肘截打31.立步衝拳16.翻拳衝打32.橫掌蹬
孫臏拳64手 拳譜 (小架)黃連順
1.起式 2.崩砸橫踢 3.上架右撐捶 4.崩打橫踢
5.右挫捶 6.轉身劈掌 7.插步劈掌 8.右挫捶
9.右衝拳 10.扭步撐掌 11.右衝拳 12.縱退右衝拳
13.插步截肘 14.獨立插捶 15.獨立下截 16.落步挑陰
17.上下三挑掌 18.拍掌彈踢 19.雙風彈踢 20.雙打跳蹬踢
21.上下三挑掌 22.拍掌彈踢 23.雙風彈踢 24.雙打跳蹬踢
25.上下挑掌 26.右挫捶 27.崩打尖踢 28.左裹拳
29.轉身右挫捶 30.崩砸橫踢 31.上架右撐捶 32.崩打橫踢
33.砍劈蹬踢 34.崩打橫踢 35.並步雙捶 36.獨立上下架
37.劈掌橫踢 38.落步挑掌 39.挑掌橫踢 40.圈掌右橫打
41.獨立雙墜 42.弓步雙衝捶 43.轉身右挫捶 44.退步雙砸
45.左架右插捶 46. 墊步左攪進掌 47.劈掌橫踢 48.右攪進掌
49.墊步劈掌橫踢 50.右挫捶 51.崩打尖踢 52.左裹拳
53.轉身右挫捶 54.退步雙砸 55.進步雙陽捶 56.虛步雙插捶
57.進步雙陰捶 58.獨立雙墜 59.跳虛步雙插捶 60.雙崩尖踢
61.扭步雙捶 63.右挫捶 63.崩砸橫踢 64.並步還原

孫臏拳練習綱要

“孫臏拳”向被稱為凌厲詭異,深沉莫測之拳,加以昔日傳授極嚴,始終秘而不宣。其後隨着時代的開放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故今日才普傳開來,外界也因而得以一睹其貌。其許多的特異技法,為其他門派所無謹略舉幾項以窺一斑:

孫臏拳孫臏拳簡介

孫臏拳身法要求: 腰似車輪上下穩,頭足臀要動靜稱, 左搖右擺難捉摸,前進後退腳趾功。
孫臏拳步法要求: 跋根掀腳,蹣跚跛行。

孫臏拳長袖拳

1、長袖拳:“孫臏拳”練“三節胳臂”講究松肩抖腕,“放勁”若猿臂。昔日一般衣着若大襟長袍或短衫大皆寬袖,“放勁”時力貫“袖梢“發出布帛撕裂衣之響聲。若着增長之袖,更可以練勁整勁放,出表演或應用時更是威武攝人。因此“孫臏拳”或被稱為“長袖拳“(即武俠小説中所描述之“流雲飛袖”拳法)。

孫臏拳象鼻拳

2、象鼻拳:孫臏拳打法以“尋經點穴”的點法為主,故創出握拳後,突出中指“中節骨”的拳型,中指“中節骨”若象鼻之攢緊,堅實而突出,故稱“象鼻拳”。於“拳譜”訣雲:“手似卷金中指突,尋穴先習技畫路,摔打擒拿高低斷,不如象鼻拳一點”,可領悟其意。

孫臏拳瓦楞掌

3、瓦楞掌:“瓦楞”指屋頂上用瓦鋪成一行一列,其相交接而隆起的部位(也稱瓦壟)因孫臏拳多用抄挑掌法,若依一般並之“瓦楞掌”。其法若“拳譜“訣所云:“四指併攏瓦楞勢,大指彎曲勞宮居,抄挑中食全掌主,劈砍豆骨手後去。”

孫臏拳孫臏步

4、孫臏步: 兩大腿藏襠相夾,一膝頂住另膝之內側,雙足成為“T”形狀,類似瘸腿者支撐而起立,不僅縮小迎敵之面積,且形成一個穩固重心的三角形,因無適當名稱,因名為“孫臏步”,這個特異的步型為各門武術所無。只螳螂拳中的“入環步”有大約相同之意,但外形上亦是不同,“拳譜”訣曰:“孫臏步法世間稀,拔跟掀腳不為奇,雙掌旋轉似乾坤,兩腿蹣跚跛行蹲”,亦已道出中之奧妙。
這“八形”是指雞腿、龍腰、猴象、猿臂、象鼻拳、瓦楞掌、藏勾、球足。雞腿是對腿法的要求,取雞之“輕翔寧靜”而保持身態穩定,龍腰講究的是靈活矯健,猴象注重的是機警敏捷;至於猿臂,在於放長擊遠,伸縮自如。象鼻拳是孫臏拳中慣用的手法,中指突出,目的在於強打穴位。瓦楞掌與藏勾也是手法,分用於不同的打擊目標。球足則指腳下功夫,講究足輕如球,移動迅捷。孫臏拳的八形可以轉換成三十二手各種動作,組成即可有較高技巧,又可各自獨立實用的攻防套路。
孫臏拳習練講究“五合”這五合是指: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上與下合,五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擊打點。孫臏拳的八形、五合、三十二手歸於一點,目的就在於強打一點,力保完勝。
孫臏拳實戰技擊的技法在於打拳時發力強猛,動作連貫,有時張開雙臂,身根略晃,看似飄忽,實則暗藏殺機。同時,孫臏拳注重邊打邊防,打防結合,在攻擊之時已經防守到位,防守之際已經準備還擊。在攻防結合上,也始終遵循“走曲不走直”的要領

孫臏拳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孫臏拳一代宗師【愛國武術宗師抗戰英雄—高芳先將軍】
高芳先先生,1914年5月生,字天佐,山東即墨人,於南京軍官學校第3期畢業。曾任青島國術館副館長、中華國術會監事、中華太極拳總會顧問、陸軍91師師長、青島保安旅旅長、青島市警察局局長、青島市保安隊總隊長等職。
抗戰英雄—高芳先將軍 抗戰英雄—高芳先將軍
自1922年開始習武,1927年從王永彬、楊庭棟、田鴻業、李義三、常秉義等名武術老師學習北派少林拳、地功拳、孫臏拳、形意拳、中國摔跤等。 1933年獲第17屆華北運動會拳術及摔跤冠軍,1935年獲第6屆全國運動會中量級摔跤冠軍。先後在青島運動會上兩次獲三項冠軍。
二次世界大戰時,山東省遭日本人攻陷,高副館長芳先於是率館成員組成大刀隊,攻襲日本軍,卓效匪淺,因功勳彪榜,一路升至為少將師長,後得國民黨徵召編為正規軍(青島保安旅),因功勳彪榜,勳績昭彰,先生被譽為《嶗山之獅》之美譽,成為抗日英雄名噪一時。服役期間獲海陸空甲種獎章及勝利寶鼎勳章等。
後因國民黨失利於中共,國軍大舉遷移來台,高芳先老師當時率領青島國術館子弟兵及青島保安旅來台,後定居於台中市區,在台中市開設武館,傳授武藝,也為着傳統武術的保存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曾編擬「軍中戰鬥體育莒拳國術教材」先生在台中市傳授國術,長達二十年,先生有教無類,台灣弟子及來台習武者:美國人、日本人、英國人、德國人、香港人等從學者逾千人,桃李滿天下,為武術傳承做出偉大的貢獻。其門徒遍於社會各界, 第一代其傳承表如下:高華傑、高華柱、蔡明雄、楊宗昌、謝淑英、路文彥、陳金寶、陳金山、紀三協、戴正義、林聰明、羅彩文、孫明玉、莊茂隆、黃連順、林勝源、洪瑞堂、廖本龍、吳清發、賴錦廷、何獻欽、江瑞芳、唐人屏、魏仲良、李裕國、邱作典、黃進財、曾桂國、徐玉梅、張伯夷等。
人物信息
孫臏拳 孫臏拳
孫臏拳廣佈于山東省境內的一個地方拳派,附會為戰國時期軍事家齊人孫臏所創,但無文字記載。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清末,孫臏故鄉青年武士楊明齋學孫臏拳於張姓車把式。楊曾執教於山東省武術傳習所,20年代初在青島授拳,後在青島國術館任教至1936年。他以孫臏拳為主要教學內容之一,使其傳播於青島。孫臏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確。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向進取為表徵,最容易使對手產生錯覺。孫臏拳現主要在青島、淄博(淄博傳統孫臏拳是由高作霖大師所傳下來的)、濟南流傳。
孫臏拳也叫“武子拳”,據説是《清朝·同治》年間,山東萊州府掖北人氏施德所傳,其師不詳。施德字仲義號逸翁,他一生惟慎,擇徒嚴謹,活到一百另四歲,雖多子多孫,也只選其一子施仁方傳承,同時收有一男一女、皆為好友之後為徒,男欒二公、女於秀蓮(後收為兒媳改名於嫺助),從此,施家沿襲門規,一直到解放建國前,再未外傳。 欒二公、山東萊州府掖北人,力大無窮,終身未娶,其堂侄欒秉信為人忠厚,長年在外趕腳(趕大車),為求防身、公將所學盡授其侄,侄在外又收山東、東阿縣張家樓張好春 張再春兄弟二人為徒(二人皆為趕車人),其中一人收山東陽穀縣楊廷棟為徒。 楊廷棟,1926年來青島承接韓魁生(韓去世)的“國技學社”,改名楊明齋,教授孫臏拳。1934年11月“青島國術館”新館在廣東路一號建成,楊明齋出任二課課長,楊即打破門規,在青島廣收門徒授藝,從此孫臏拳在青島民間有所流傳。由於楊明齋參加抗日離青,在青授藝時間不長,楊為了推進教授孫臏拳的進度,在眾多弟子中,採用了教 “大架”不教“小架”,會“小架”的不教“大架”,所以大多數弟子能有機會系統的學練孫臏拳者、實屬不多。更由於當時授藝也僅限於“身教、口授、心悟”的方式,惜未能留下有關文字方面的記述。 附:楊明齋嫡授的十大弟子劉慎思 譚會朋 高作霖 王茂禎 劉文炳 祝正森 杜玉嵐 張文德徐自良 欒秀雲(女) 十大弟子多已作古,聽説高作霖老師還健在,欒秀雲在北京,改名欒素貞,如健在也已有92歲高令。 楊鈞韶名廷嶽,楊明齋之兄,(五、六十年代曾在青島小陽路小學工作,文革期間離青)文武兼備。一生堅承家傳“洪門拳”和“黑虎拳”,長短兵刃無一不精,二、三十年代,以多種長短拳械對練著稱,實為一代武術大師,但他不會孫臏拳。 楊慶章,楊明齋之子,(住濟南幹石橋)69年7月在濟南,應楊鈞韶之約,與楊慶章有過幾次接觸,很是遺憾,他沒有學過武術。 楊慶先,(楊鈞韶之子)高芳先(楊鈞韶之義子)均為楊明齋之弟子,都在台灣,現皆已作古。 張文德,楊明齋的嫡授弟子,善“搏擊”和“摔跤”,現已作古,享年九十三歲,他生前為傳授孫臏拳法默默地耕耘一生。可謂“桃李滿天下”,遺憾地是對其弟子大都知其姓不知其名,不便登錄。 傅志文,張文德嫡授的得意弟子。自幼習武、酷愛中國傳統武術,善“搏擊”,為了繼承先師遺願,繼續發揚光大孫臏拳法。
孫臏拳之詳論
孫臏拳為固有優良之拳種,一百餘年前傳至山東省陽穀縣阿城鎮一帶。雖名為“孫臏拳”但是否為孫臏所創所傳,則無從稽考,孫臏為戰國時代兵家,也是當時偉大的軍略家。孫臏之前有孫武,是春秋時晚期的齊人,也是我國人人皆知的一位權威性的軍事學家,,他的所謂權威,並不只是在他的時代是權威,即是在整個中國史上,到了現代仍然不失其權威的地位,甚之在全也界的兵學史上,也有其極為崇高的地位,一般人稱之為孫子,他着有孫子兵法十三篇,是兵學上的最高成就。
解析歷史
孫臏拳 孫臏拳
太史公為孫武和孫臏立傳,為表示尊敬,合稱這兩位兵學名家為“孫子”,而不着其名,他説:“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由這一段記述來研究分析,可以首先確定兩點應無疑異:第一、孫武與孫臏同是山東人,而“生於阿、鄄之間”即今天的山東省西部濮縣境內之鄄城。第二、孫臏拳傳留的地點位置,也正在山東省西部附近一帶。在這兩點上,頗有巧合之處。但是這一套拳路的名稱,雖然為“孫臏拳”,但事經兩千餘年,在文字記載上,則毫無依據可尋,即算真是孫臏當年所傳,但是孫臏通曉拳術則極有可能。因為我國自周初起始,就講究文人可以帶兵作戰的很多,軍人可以勝任政治事務的也很多,既有事實,又有記載,所以推斷孫臏通曉拳術,是有依據的.。再就當時國家重視文武合一教育的風氣又因為孫臏原來就是學兵法,學劍是一人敵,學兵,乃是萬人敵,一人敵萬人敵,都是武事,這是推斷孫臏通曉拳術的第二因素。
孫臏拳三十二手 橫掌蹬踹 黃連順 孫臏拳三十二手 橫掌蹬踹 黃連順

孫臏拳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孫臏拳項目保護單位青島市武術文藝協會評估合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