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璘

(中國書法家)

鎖定
孫璘,1960年6月生,男,江蘇無錫人,書法家。無錫市國畫院院長,國家二級美術師,民盟成員,江蘇省政協委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刻字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刻字專業委員會主任,無錫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無錫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刻字藝術展評委。在《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導報》等專業報刊發表書法研究文章近10篇。先後赴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及台灣地區交流書法藝術。主編《太湖風當代書畫家作品叢書》《太湖風書畫作品集》《中日二十人刻字藝術交流展作品集》《明清江南刻帖研討會論文集》《無錫書法論文集(第1輯)》等。《書法》雜誌2007年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
中文名
孫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60年6月
職    業
書法家
出生地
江蘇無錫
代表作品
《中國書法》《中國書畫》《書法導報》

孫璘藝術簡介

孫璘寫得最多的是隸書,最有成就的也是隸書。孫璘取法東漢以上的古隸。如《西狹頌》、《石門頌》之類。或者再前探,在簡帛書、秦古隸中吸取精華。孫璘隸書的高古處,也正是形的古樸、恢宏,意的敦厚、朴茂。他隸書的用筆也同時汲取了四山摩崖的一些特點,不作蠶頭燕尾,沉着、自然、渾厚、勁拔。四山摩崖刻石指的是山東尖山、岡山、葛山、鐵山的摩崖刻經,如包括了洪頂山刻經、泰山經石峪刻經。康有為説:“《四山摩崖》通楷隸,備方圓,高渾簡穆,為擘窠之極軌也”。孫璘於《鐵山大集經》、《鐵山石頌》、《葛山維摩詰經》都下力甚巨,尤於碑法筆法得之甚多,用筆方圓兼施、筆畫方整、沉著,敦厚古茂,而又不取長槍大戟式的造型。故筋骨內含、渾穆簡靜又自然靈活,這是十分難得的。他的橫畫,通常是圓起方收,圓起是藏鋒逆入,筆勢圓,但不重按,故無蠶頭;橫畫的收筆,是筆畫盡處,自然剎車。當然亦有圓起圓收,這樣,一條橫畫的線條,內質渾厚質樸,體現鋒毫的力度。方筆通常指折法。魏碑中的方筆,落筆即方。點畫的形態險峻剛健,給人的氣勢和質量感。孫璘的“點”,通常用方筆,用築鋒、側鋒、勢峻。這種方圓之筆的同時互用,使字形圓厚中有雄峻,體格筋骨強健。孫璘的隸書,恣態不華麗,撇捺的斜線或帶圓弧狀的彎勢都簡括成短直線、短圓弧。這種線形的省減,使字形簡潔、古樸、甚至有點拙樸。這就使他的隸書更富於古雅、古拙、古樸的氣息。孫璘的漢隸的這種改造,實是從四山摩崖與伊秉綬那裏得到的啓發。一是崇尚四山摩崖點畫的自然之態;另一方面清代的伊秉綬以擅古隸著名,與清初隸書各大家都不同,以篆入隸,線條圓厚質樸,又以方整飽滿的結構佈勢,氣魄宏偉。真所謂古勁、古拙、古茂均有之。孫璘隸書的佈勢,多取伊秉綬之法,橫平豎直中構築寬博的古雅空間。所以,猛一看,孫璘的隸書有點笨拙,方方整整的缺少姿態,沒有了撇捺的翩翩風神,剔除了隸書常用的蠶頭燕尾。甚至也失去了圓轉與顧盼,只剩下了形的古拙,筋骨的古樸,氣息的古雅,其失乎,其得乎?這正是其不同於常人處。
對絕大多數書法家來説,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心態,欠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審美趣味的選擇,時俗以為美者,不必盲從,而經過比較後選擇不能輕易放棄。寫伊秉綬式的古拙隸書,其實是吃力不討好,從市場需求説,或許無人問津,而從藝術創新的角度言,這種古拙敦厚之藝術,正是一種追求。追古的先其體格是精熟法度,方圓規矩是法,是相同的,而這法之道是變化的,故需參伍以綜其變,以泯滅蹊徑。孫璘之隸書,雖築基漢隸,四山摩崖,伊秉綬,然而他不亦步亦趨,而是借物的神變,他的隸書與伊秉綬還是很不同的,孫璘從簡帛書,楚竹簡及四山摩崖中找到了一些具有古意和自然的新元素,把它們吸收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他將楚簡的某些點畫替代伊書中最板的局部,從而使他的隸書之而更顯示活力,像“具”下部兩點的寫法;轉折之法則明顯受到四山摩崖的影響。在孫璘的隸書都有活潑而又不失古意的姿態。這説明孫璘對隸書形式的創新還真下了一番功夫。
孫璘的隸有多種形式,偏古隸的,下筆沉着穩重,氣息古厚,而形則古拙;偏於自創的,往往更注重自創形式中的輕重疏密變化,以體現端莊中的靈動和古茂中的流麗,這種作品,橫粗豎細,還偶有一些裝飾性的筆觸,而墨色滋潤飽滿,這或許是調劑一味枯澀和蒼茫。
[1] 

孫璘作品賞析

孫璘作品 孫璘作品
請欣賞:
孫璘作品 孫璘作品
孫璘作品 孫璘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