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鎖定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佔地面積約8020平方米,因孫中山在這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中文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地    址
廣州市紡織路東沙街18號
總佔地面積
8020平方米
得名原因
孫中山在這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名字由來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位於廣州市紡織路東沙街18號 [1]  。是孫中山兩次建立革命政府的地方 [1]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因孫中山1917-1925年間兩次在這裏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
孫中山大元帥府前身為廣東士敏土(cement)廠,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
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1918年5月,由於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政學系的破壞和干擾,孫中山辭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商談國事,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孫中山逝世後,這裏又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1964-1998年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現舊址保留兩幢具有“殖民地式”建築風格混合結構的三層樓房和“廣東士敏土廠”石門額 [1]  。舊址已闢為紀念館,北樓為陳列室,南樓復原孫中山及帥府各部處辦公室 [1] 

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建築特色

大元帥府總佔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正門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券拱的殖民地式建築。廣東省農業機械公司1964年進駐大元帥府舊址後,在保護範圍內修建了三幢居民宿舍樓,其中正門處的六層居民宿舍樓,直接騎壓了大元帥府的原門樓,但殘存的門柱和基石仍清晰可見。西邊兩幢八層宿舍樓則為大元帥府廚房、衞兵房等所在地。廣州市人民政府2001年決定投入1500萬搬遷六層居民宿舍樓,並復建大元帥府門樓。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元帥府舊址主體建築的已維修復原,原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已於2001年底對社會開放。現已成為廣州旅遊的遊客必定參觀的景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