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公清村

鎖定
孟公清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2]  ,位於萊蕪區西北6公里,東北至高家窪,南與耿公清村緊鄰,東為趙莊鐵礦,西至孫豐邱村以東大埠嶺。西為平原,東為丘陵,盛產小麥、玉米,原產大麻,耕地1190畝,463户,1553人口,共有十幾姓,其中孟、王、崔氏人口居多。
中文名
孟公清村
所屬地區
濟南市萊蕪區方下街道
地理位置
萊蕪區西北6公里
人口數量
1553人口

孟公清村村莊名片

孟公清村與崔家台子為一個行政村。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封邱保·孟家礦坑”。
據《孟氏譜》記載:洪武二年,鄒縣亞聖宗府派孟伯達到萊蕪止贏祠作奉祀生。盂伯達於白龍店安家。後裔繁衍,支系分遷。孟礦坑一支於景泰二年遷至該村。 [1] 
盛唐時期,就在趙莊開過鐵礦,因鄰村多以礦坑取名,以此名村,冠以姓氏,曾名孟家礦坑,後演變成孟公清。
崔家台村的孟氏是在清光緒年間發洪水後從孟公清村搬至崔家台村的,崔台子村的王氏則在同一時期從高家窪村搬遷而來,崔氏則是明洪武年間以前的老山東人氏。

孟公清村行政區劃

解放前,崔家台的孟氏由孟公清村進行行政管理,王、崔氏則由高家窪進行行政管理.自1953年至1956年崔台子孟氏組織“同順初級合作社”,王崔氏為“同福初級合作社”,孟公清村則組成一個合作社。初級合作社是由公清鄉政府命名的,到1957年農業合作社高潮時,才由兩個村的三個初級合作社,加耿公清村的初級合作社合併為“遠大高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和耿公清分治,都加入方下人民公社。

孟公清村發展歷史

孟公清在1994年建立公清大集,每逢二、七為集日,是方下鎮東北部的經濟發達地區,市場繁榮。
抗日戰爭時期在區長孟憲民的領導下,該村的地下黨員游擊隊員發展到幾十人,為抗戰作出過一定的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原先參軍的兩名同志已是師團級幹部,他們戎馬一生,戰功赫赫。現已離休。
淮海戰役中,民兵參加支前,小車100多輛,擔架60副。萊蕪戰役中,婦女做軍鞋,向前線送飯,送水,護送解放軍傷病員.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某部指導員孟兆潭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堅守陣地,在與敵人的肉搏戰中,光榮犧牲,年僅23歲,榮立二等功3次。1985年4月,青年民兵孟憲清因捨己救人光榮犧牲,被共青團萊蕪市委授予“捨己救人好青年”光榮稱號。孟憲清生於1962年,在校讀書時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1985年4月18日13時,本村一少年穿衣跳人攔河堤中游泳,被雜草纏身,生命受到嚴重威脅,孟憲清和亓玉明聽到呼救聲,立即脱去外衣下水搶救。經幾次努力,才將孟憲清托出水面,在眾人的配合下救上岸,但因孟憲清落水時間長,未能救醒。1985年7月9日,市委、市人民武裝部作出了《關於開展向基幹民兵孟憲清、亓玉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號召全市人民學習他們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和見義勇為的獻身精神。為了表彰他們的事蹟,中共泰安市委、泰安軍分區決定為孟憲清、亓玉明同志記二等功。孟憲清追認為烈士。
孟公清村有一老壽星孟王氏,生於1893年,享年107歲。在慶賀他“百歲壽誕”時,市委、市政府、鎮政府的主要領導都參加了慶典活動。這位經歷了“三個朝代”的百歲老人藴藏着一部風雨滄桑的歷史,他的一生勤勞、質樸、善良、樂觀、豁達。
孟公清自解放前就有私塾學校,解放後改為村辦小學,以後又辦起附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附中合併為公清中學,村裏熱心投資辦教育事業,為四化建設培育了各類人才。
孟公清在明清年間就有許多人從事建築業,現有中小型建築施工隊十幾個。他們活躍在萊鋼、泰鋼、萊城的各個建築工地上。孟公清村村辦企業有磚瓦廠、小鐵礦、地毯廠,安排剩餘勞力幾百人,私人經營的商業、養殖業、運輸業幾十家。村中街道寬闊,整齊,宅舍美觀、大方、整潔,已成為富饒而又美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孟公清村人文自然

孟公清村自然風光優美,嘶馬河從該村以東流過。過去,該河四季清水流淌,波光粼粼,魚兒追逐跳躍,水鳥戲耍飛逐,兩岸楊柳成行。如今,沒有了過去的風景。
孟公清人傑地靈,明朝中期就出過一員戰將——孟歸喬,他屢建戰功,受過皇封。清朝時期又出了個大力士孟壯有,傳説身高2米,腰粗兩圍,腿似鐵柱,力大無比,慣打抱不平,不畏權勢。在反對八國聯軍進山東的鬥爭中多次立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