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孟元陽

鎖定
孟元陽(?-815年1月30日 [1]  ),唐朝中期將領,安州刺史孟常謙之子。
孟元陽長年擔任陳許軍大將,頗有聲名。貞元十五年(799年),率軍堅守西華,擊退入侵的淮西節度使吳少誠。次年,又力拒淮西叛軍。以功拜陳州刺史、御史大夫。永貞元年(805年),升任河陽節度使。元和五年(810年),轉任昭義軍節度使。後入朝歷任左金吾大將軍、右羽林統軍,封趙國公,後世稱其為“孟趙公” [2]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1月),孟元陽去世,獲贈揚州大都督。
本    名
孟元陽
別    稱
孟趙公 [2]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去世時間
815年1月30日
主要成就
陳許屯田,屢拒吳少誠
官    職
右羽林統軍
爵    位
趙國公
追    贈
揚州大都督

孟元陽人物生平

孟元陽陳許營田

孟元陽早年從軍於陳許軍中,治軍整肅,盡心於職事,擅長安排事務。至貞元二年(786年)曲環出任陳許節度使時,孟元陽已成為陳許軍中的大將。曲環命孟元陽監督開闢西華屯,孟元陽在盛夏時仍穿着草鞋,站在稻田間,每次都是等眾人勞作完畢才離開。所以其營田長年豐收,使陳許軍的食糧豐足 [3]  [4] 

孟元陽屢拒淮西

貞元十五年(799年)八月,曲環去世。淮西節度使吳少誠趁機入侵許州,為營田副使劉昌裔所敗。吳少誠轉而包圍西華,孟元陽環城固守。吳少誠雖“圍甚急”,但始終無法攻下西華 [5]  ,最終撤軍。 [6]  [7] 
貞元十六年(800年)七月,蔡州四面行營招討使韓全義大敗於廣利城,退保五樓,隨後撤回陳州。當時,各道討伐軍大都逃回本鎮,只有孟元陽及神策都將蘇元策、宣州都將王乾等人各率所部屯守溵水,力拒叛軍。同月,孟元陽等與淮西軍交戰獲勝,斬殺兩千餘人。 [8]  [9]  十月,吳少誠因兵鋒已折,便撤回蔡州。 [10]  朝廷論功,任命孟元陽為陳州刺史 [11]  ,加御史大夫 [12] 

孟元陽轉徙兩鎮

永貞元年(805年)九月,孟元陽升任懷州刺史、河陽三城孟懷節度使,加檢校尚書 [13]  [14] 
元和五年(810年),昭義節度使盧從史暗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被吐突承璀設計捕獲。 [15]  其後,憲宗採納翰林學士李絳的建議,任命孟元陽為檢校右僕射、潞州長史、昭義軍節度使、澤潞磁邢洺觀察使 [16]  [17] 

孟元陽入統禁軍

孟元陽後入朝任右羽林統軍,封爵趙國公,食邑三千户 [18]  。翰林學士白居易認為此任命賞不酬功,朝廷隨後升孟元陽為左金吾大將軍 [19]  ,復除統軍。 [20] 
元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815年1月30日 [1]  ),孟元陽去世,獲贈揚州大都督。 [21] 

孟元陽主要成就

孟元陽軍事

貞元十五年(799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趁陳許節度使曲環之際,入侵許州等地。孟元陽駐軍西華,環城固守,成功擊退淮西軍 [5]  [6]  [7] 
貞元十六年(800年),朝廷征討淮西不利,各道兵馬大都撤回。只有孟元陽等各率所部屯守溵水,力拒叛軍。不久後,他斬殺淮西軍兩千餘人。 [8]  [9]  吳少誠因兵鋒已折,便撤回蔡州。 [10] 

孟元陽政治

孟元陽長年擔任陳許軍大將,他以身作則,盡力開闢西華屯。使營田長年豐收,陳許軍的食糧豐足 [3]  [4] 

孟元陽人物評價

李絳:伏望聖恩斷在不疑,與重允(烏重胤)河陽,足以賞逐從史效,與元陽澤潞,足以壓河北諸侯之勢。朝廷收得威柄,承璀免有負憂責。 [22] 《論澤潞事宜狀》
白居易:①孟元陽夙懷武毅,累著功庸,威名甚彰,人望所屬。以之為帥,必愜軍情,以之討賊,必有勳績。 [23] 《與承璀詔》)②以卿有澱水之勳效,有河陽之政令,思之甚熟,無以易卿,宜領重藩,仍遷宗秩。 [23] 《與元陽詔》)③孟元陽是朕信臣,為國良將,威略可以攝兇孽,慈和可以牧師人,累著忠勤,克諧朕命,為其主帥,必副羣情。況卿等同嫉奸邪,久困貪暴,宜以仁賢之帥,撫卿忠義之軍,靖思元陽,無出其右。 [23] 《與昭義軍將士詔》)④右,臣伏以孟元陽溵水有功,河陽有政,自到澤潞,戎事頗修,但以老年,事須與替,比諸流輩,事蹟不同,今所除官,合加優獎。……況元陽功效忠勤,天下有數,今以無能者一例除改,無所旌別,臣恐今日已後,無以勸人。 [19]  (《論孟元陽狀》
劉昫:①伊慎朱忠亮劉昌裔範希朝閻巨源、孟元陽、趙昌等,各立功立事,亦一時之名臣。 [24] 舊唐書)②元陽、趙昌,不無遺躅。 [24] 《舊唐書》

孟元陽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父親孟常謙官至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
平輩兄長孟遵慶拒官不仕。
表格參考資料:《孟氏族譜

孟元陽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24]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25]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六十五》 [26]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五·本紀第十五》:(元和九年)十二月……己未,右羽林統軍孟元陽卒。
  • 2.    《越縵堂讀書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10]
  • 3.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盛夏,屩而立於塗,役休乃就舍,故田輒歲稔,而軍食常足。
  • 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孟元陽,起於陳許軍中,理戎整肅,勤事,善部署。曲環之為節度,元陽已為大將,環使董作西華屯。元陽盛夏芒戺立稻田中,須役者退而後就舍,故其田歲無不稔,軍中足食。
  • 5.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環卒,吳少誠來寇,元陽嬰城守,圍甚急,然終不能傅城。
  •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八月,陳許節度使曲環薨。……丙午,以涚為陳許節度使,少誠遂圍許州。涚欲棄城走,營田副使劉昌裔止之曰:“城中兵足以辦賊,但閉城勿與戰,不過數日,賊氣自衰,吾以全制其弊,蔑不克矣。”少誠晝夜急攻,昌裔募勇士千人鑿城出擊少誠,大破之,城由是全。昌裔,兗州人也。少誠又寇西華,陳許大將孟元陽拒卻之。
  • 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環卒,吳少誠寇許州,元陽城守;外無救兵,攻圍甚急,而終不能傅其城,賊乃罷兵。
  •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秋,七月,吳少誠進擊韓全義於五樓,諸軍復大敗,全義夜遁,保冢水縣城。……癸丑,吳少誠進逼冢水數里置營,韓全義復帥諸軍退保陳州。宣武、河陽兵私歸本道,獨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帥所部留軍冢水。……己未,孟元陽等與吳少誠戰,殺二千餘人。
  • 9.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一·列傳第六十六》:吳少誠以蔡拒命,……德宗以文場素為全義地,因用為淮西行營招討使,……全義無它方略,號令悉稟監軍,每議攻戰,宦豎十數紛爭帳中,小人好自異,互詆訾不能決。賊知之,數請戰。遇賊廣利城,方暑,地沮洳,士皆病癘,全義未嘗存之。既戰,師皆潰,退保五樓,賊移屯逼之,乃與監軍賈英秀等保溵水,不能固,又入屯陳州。是時,唯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守溵水,全義誘潞、滑州數大將殺之,然卒不振。
  • 1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紀五十一》:冬,十月,吳少誠引兵還蔡州。(胡三省注:孟元陽折其鋒,故退。)
  • 1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韓全義敗五樓,列將多私去,獨元陽與神策將蘇元策、宣州將王幹以所部屯溵水,破賊二千,詔拜陳州刺史。
  • 12.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韓全義五樓之敗,諸軍多私歸,元陽及神策都將蘇元策、宣州都將王幹各率部留軍溵水,破賊二千餘人。兵罷,加御史大夫。
  • 13.    《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永貞元年)九月丁卯朔……癸酉,以陳州刺史孟元陽為懷州刺史、河陽三城孟懷節度使。
  • 1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元和初,拜河陽節度、檢校尚書。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紀五十四》:盧從史首建伐王承宗之謀,及朝廷興師,從史逗留不進,陰與承宗通謀,令軍士潛懷承宗號;又高芻粟之價以敗度支,諷朝廷求平章事,誣奏諸道與賊通,不可進兵,上甚患之。……甲申,承璀與行營兵馬使李聽謀,召從史入營博,伏壯士於幕下,突出,擒詣帳後縛之,內車中,馳詣京師。左右驚亂,承璀斬十餘人,諭以詔旨。從史營中士卒聞之,皆甲以出,操兵趨譁。烏重胤當軍門叱之曰:“天子有詔,從者賞,敢違者斬!”士卒皆斂兵還部伍。
  • 16.    《白氏長慶集·與承璀詔》:今授元陽檢校尚書右僕射充昭義軍節度等使。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紀五十四》:上嘉烏重胤之功,欲即授以昭義節度使。李絳以為不可,請授重胤河陽,以河陽節度使孟元陽鎮昭義。
  • 18.    《白氏長慶集·論孟元陽狀》:奉宣令依中書狀撰制除孟元陽右羽林軍統軍仍封趙國公食邑三千户。
  • 19.    《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10]
  • 20.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五年,拜右僕射、昭義節度,入為右羽林統軍,封趙國公。俄拜左金吾大將軍,復除統軍。
  • 2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元和九年卒,贈揚州大都督。
  • 22.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10]
  • 23.    《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10]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0]
  • 25.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1-05]
  • 26.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六十五·列傳六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