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孝歌

鎖定
孝歌是我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在我國南部地區普遍流行。當長輩去世以後,在將要下葬的前一夜他的後代要為逝去的長者守夜,就是圍着他的棺材拿着香不停的轉,謂之轉香。這種習俗體現了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1] 
中文名
孝歌
來    源
孝道文化
流行地區
我國南部地區
體    現
一種傳統的孝道理念

孝歌簡介

轉香期間要找會唱孝歌的人唱一通夜,內容不限,有為老人歌功頌德的內容,到了夜深時,唱歌的一對男女就故意唱打情罵俏的歌,以吸引那些幫忙的和一些送禮的客人不睡覺,不至於冷場(農村習俗老人去世葬禮越熱鬧就越孝敬)有的為了更熱鬧更吸引人乾脆就請兩批唱孝歌的人,讓其對罵誰罵贏了主人另行有賞。雖然談不上不文明但也相當有趣。具體曲調為當地的山歌,主要在陝南等地方。 [2] 

孝歌陝南孝歌

陝南孝歌,是陝南民間喪禮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俗稱“喪歌”,古稱“輓歌”。它主要是陪伴靈柩過夜中演唱的長篇敍事性民歌。主要流行於漢中安康、商洛三地區以及沿秦嶺北麓關中某些地區,隨地域不同其風格、內容也各異。
孝歌起源於何時,民間有多種説法。莊子文集《莊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王吊之。莊子則箕踞鼓盆而歌。”《西鄉縣誌·歌謠》載:“喪家伴靈時賓朋之歌也。詞調稍雅、悽婉動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泉縣誌·風俗》稱:“石泉土著寥寥,四方商族聚而成俗。其間冠婚喪祭之儀,有隨土著而變者,亦有沿客習而效尤者各相揶揄。”所以孝歌是泛指地區民間説唱藝術形式的混合體。
孝歌以唱為主,大多反映民間傳説和歷史故事,褒獎孝行、棄惡揚善之類。也有羣眾口頭即興創作的孝歌。內容有:《父母恩情難得報》等是勸善行孝的;《壹拾貳古人》《三十六古人》《三十六朝綱鑑》《曹安殺子》等是敍述歷史故事的;《五更單身》《五更哭》《丈夫一命歸西天》等曲目是敍述單身女男獨處之苦的故事。較長的《朱氏割膽》有二百多句唱詞。歌場為賽場,羣英聚首,各顯其能,見人唱人,見事唱事,凡生活所及無不入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現了《窮人記》《貴姐賢》《不信謠》等新孝歌。
唱孝歌時,用打擊樂器一鼓一鑼,也叫“打喪鼓”。孝歌的音樂內涵豐富、節奏千變萬化,調性色彩對比強烈。 [3] 

孝歌憶父賦

清遠有勝景,初春百花開;獨坐禪院裏,面對鳳凰台;鳳凰涅槃地,我心自悲哀;去歲今日裏,慈父尚健在;四十而立年,猶愛老父懷;父坐高凳上,子坐矮木台;父執子之手,子撫父膝蓋;背靠父胸膛,幸福觀自在。子離家鄉走,父送村口外;沿途多囑咐:盼子早歸來;創業如征戰,成敗莫掛懷;莫學楚霸王,自絕望鄉台;落難須牢記,捲土可重來;根收枝落葉,門為遊子開;榮辱不可忘,忠義掛胸懷。酷暑烈日炎,父出撿薪柴;盛夏憂嚴冬,勤儉範後代;雙腿不負重,柴壓父腿壞;左腿股骨折,躺牀起不來;忍痛裝笑臉,生怕子悲哀;子怕父傷心,逗父把心開;傷悲不落淚,化苦為自在。霜落中原地,父受病虐待;哮喘折磨人,良藥尋不來;蠟燭將燃盡,父虛若朽柴;寒風掃蕩時,咳嗽血湧來;往生西方前,病痛全走開;痊癒七八日,子女喜滿懷;九日早餐後,父睡子走開;中午送飯時,呼父醒不來;父親悄逝去,姊妹同悲哀。怕母心傷痛,笑臉把父埋;葬父嵩山上,久久不離開;慟哭傳九霄,淚水浸襟帶;跌幢回家路,衣破血流塞;蓬頭垢面回,兄長把門開;先把容裝換,再把母親拜;母子相勸慰,孝風傳千載。父逝近百日,昨夜突然來;晨鐘驚我夢,醒來傷悲哀;千萬聲呼喚,父親快回來;兒要温舊夢,再躺父胸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