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莊村

(河南鄧州市桑莊鎮下轄村)

鎖定
孔莊村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桑莊鎮西南8公里屬於小楊營鄉、構林鎮、龍堰鄉交界,總人口3100人(2009年),耕地5900畝,包括:孔莊、前孔莊、郭橋、竇樓、王營(也叫 小王營)、楊堂、姜營 7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4名黨員,黨小組4個,支部委員3人。兩委一隊共16人,其中治保會4人,民調會6人,治安巡邏隊6人,信息員13人。
村委會深入貫徹鎮政府綜合治委創建“平安鄉鎮的”的方針,狠抓基層綜治建設,搞好“空心村”治理,創建“平安新村”。刁北一分乾渠穿境面過。
農產品主要為小麥、芝麻、玉米等。
中文名
孔莊村
外文名
Kongzhuang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鄧州市桑莊鎮
地理位置
桑莊鎮西南8公里屬與小楊營鄉、構林鎮、龍堰鄉交界
電話區號
0377
郵政編碼
474169 [1] 
人口數量
3100 人
火車站
鄧州站、鄧州東站、鄧州西站
車牌代碼
豫R
黨    員
54人

孔莊村地理環境

孔莊村
孔莊村(2張)
孔莊村位於桑莊鎮西南8公里屬與小楊營鄉構林鎮、龍堰鄉交界。

孔莊村人口

總人口3100人(2009年),耕地5900畝,12個村民小組,54名黨員,黨小組4個,支部委員3人。兩委一隊共16人,其中治保會4人,民調會6人,治安巡邏隊6人,信息員13人。
農產品主要為小麥、芝麻、玉米等。

孔莊村文化民俗

該村羅卷戲被確立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中央七套《鄉村採風》欄目播出。
1988年秋,中央電視台和河南電視台分別以《最後的劇團》為題,拍攝了羅卷劇團演職員的生活和演出的電視節目,引起一股羅卷戲研究熱。全國各地不少專家、教授和戲曲、音樂學院(校)的研究生,紛紛深入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劇團調查研究,都確認羅卷戲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間傳統劇種,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歷史,在其他地方戲曲中也不多見。發掘、搶救和保護羅卷戲,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合併而成,羅戲和卷戲能融為一體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調多同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間。 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
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團
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團(8張)
隨着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當前知名的只有幾十出。有關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羅戲源於儺或儺戲, 卷戲源於道士所演唱的經文 。鄧州羅卷戲是羅卷戲的流傳而不是起源,據鄧州市志記載,清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鄧州,民國十八到民國三十二年間,鄧州羅卷戲班到豫東豫北演出,曾唱紅整個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裏,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然而,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學演羅卷戲,傳承斷代,後繼乏人。
據瞭解,羅卷戲這一藝苑奇葩正瀕臨消亡的邊緣現全國僅存鄧州孔莊村一個羅卷戲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歷史閃耀着傳統文化的光芒,已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稀有劇種,2008年5月24日~27日,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戲曲採風》欄目組來到該村,全面拍攝鑼眷戲的發展脈絡、藝術特徵、生存現狀及對鑼眷戲的保護和傳承等。
2014年鄧州市孔莊羅卷戲劇團的“羅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發展與傳承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羅卷戲逐漸引起了戲曲專家對戲曲的發展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考察論證,加之孔莊村兩委的不懈努力,基本恢復了部分傳統劇目的演出,併成立了一個村級農民演出團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羅卷戲劇團集中力量聘請專家指導,走訪老藝人挖掘整理歷史資料,加上2014年國務院把鄧州羅卷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羅卷戲漸漸恢復生機。 [5] 
隨着國家對傳統文化重視,得益於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孔莊羅卷戲劇團一邊整理歷史資料,一邊聘請國家級導演常年對演員進行藝術指導,不斷恢復傳統劇目演出,堅持羅卷戲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不斷巡迴演出,培養了大批的觀眾和戲曲愛好者。各級電視台做了多次專題報道。 [4] 
2023年劇團共有演職人員35名,其中演員25名、樂隊10人。已經挖掘整理傳統劇目15部,新編現代劇目4部,其中精準扶貧題材2部,常演劇目14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