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規

(北宋餘靖詩作)

鎖定
《子規》是宋代餘靖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前四句寫景,以疏煙、明月、樹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愴涼襯托杜鵑的聲聲哀鳴,氣氛極濃。後四句抒情,敍述自己本來已經傷心,聽到杜鵑聲就更悲傷了,因而產生了思家的念頭。全詩基調激越,主體和客體兩兩相形,藴露有法。 [1] 
作品名稱
子規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作    者
餘靖
出    處
《全宋詩》

子規作品原文

子規1
一叫一聲殘,聲聲萬古冤。
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
易墮2將乾淚,能傷欲斷魂。
名繮3憀自束4,為爾憶家園5

子規註釋譯文

子規詞句註釋

1.子規:即杜鵑,又稱杜宇、杜主。相傳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聲比喻為出於悲苦與冤屈的呼號。
2.墮:落,掉。
3.名繮:把追求功名富貴,看作束縛身軀的繮繩。名,功名,這裏指科舉。繮,繫馬繩。
4.自束:自己束縛自己,這裏指參加科舉考試。束,束縛。
5.“為爾”句:這句説,聽到子規的聲聲悲叫,勾起陣陣鄉愁。爾,你,這裏指子規。 [2] 

子規白話譯文

春花都謝了,還一聲比一聲淒厲!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你哭訴,向着疏煙、明月與叢林,你哭訴,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聞者眼淚流乾,見者心魄窒息。
只有被功名富貴束縛身軀的人不會同情,家鄉里每一塊石頭已經刻下記憶! [3] 

子規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力主改革,結果被貶。當時諫官御史無人敢言。餘靖為集賢院校理,官卑職小毅然上書慷慨陳詞,指責宋仁宗“自親政以來,屢逐言事者,恐鉗天下之口”由此亦被貶為監州(今江西省高安縣)酒税。這首《子規》詩正感此事而作。 [3] 

子規作品鑑賞

子規文學賞析

此詩一開始,詩人便以杜鵑自喻。杜鵑的聲聲嘶鳴,悽切動人,藴含着自己的萬古冤屈。
頷聯寫杜鵑生活之環境,詩人疊用六個名字,營造出了霧靄瀰漫、煙雨迷茫、明月悽清、落花遍地的客觀環境,這實際上是詩人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曲折反映。現實世界知音難覓,詩人內心的冤屈無人可以申訴,也無人可以分擔。這一聯是寫景。
詩的下半部分,明寫自己的內心世界。詩人淚將幹,魂欲斷,自怨自艾,自慚自傷。因此,他深深責怪自己“謬從科試”作繭自縛。如今,聽到杜鵑的聲聲哀啼,他越發思念家鄉,甚至意欲遠離仕途,迴歸家園。特別是詩歌尾聯,雖然表面上是對自己的責怪,然而讀者從中卻可以體味到詩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險惡、科舉的束縛、人生的無常,使詩人產生了抱負成空、年華虛度的精神苦悶。如果聯繫餘靖的生平,就能領悟這詩句所包藴的人生況味。餘靖出身於仕宦之家,性聰慧,少年師從林和靖先生,23歲便進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書為被貶的范仲淹辯護而遭貶。因而,詩人發出了“名繮慚自束,為爾憶家園”的感嘆。
全詩託物寓懷,抒寫了身世之感。以杜鵑的聲聲嘶叫表現詩人的萬古之冤,用杜鵑聲引發詩人“將幹淚”、“欲斷魂”體現詩人寸腸欲斷的百結愁腸,表現了沉鬱愁苦的感情基調。而且,詩中有杜鵑生長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詩人藉此反映了所處的社會環境,這就使詩歌具有更深廣的社會意義。 [4] 

子規名家點評

黃山書社編輯室主任於志斌《婉約詩》:這是一首託物寄情之作。全詩的詩眼是“冤”字。詩中“疏煙明月樹,微雨落花村”帶出了幽涼悽迷的氛圍。此詩詠物貼切,寄託遙深,能夠“婉轉附物,怊悵切情”。 [5] 

子規作者簡介

餘靖(1000~1064),本名希古,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宋天聖進士。慶曆三年為右正言,贊助慶曆新政。以使契丹不辱使命,還任知制誥、史館修撰。再使契丹還,一度因政治壓力棄官返鄉。皇祐四年起用,經略地方,平定盜亂,嘉祐五年,出任廣西體量安撫使,旋以尚書左丞知廣州。著有《武溪集》。 [5] 
參考資料
  • 1.    馬漢顏,蘇長仙編著,歷代花鳥詩選讀,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06:第351頁
  • 2.    黃志輝,龍思謀編注,粵北歷代名人詩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06:第134頁
  • 3.    呂晴飛,李觀鼎主編,中國曆代名詩今譯,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04:第858-859頁
  • 4.    李建邡編著,古典詩歌的鑑賞和教學,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04:第99-100頁
  • 5.    於志斌選注,婉約詩,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06:第313-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