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羣

鎖定
羣是一種只有一個運算的、比較簡單的代數結構;是可用來建立許多其他代數系統的一種基本結構。
設G是羣,H是其非空子集。若H對羣乘法是封閉的,即h∈H,h,k∈H,這樣G上的代數運算自然地在H上誘導出一個代數運算。如果H在這個代數運算下構成一個羣,則稱H為G的子羣。 [4] 
中文名
子羣
外文名
subgroup
領    域
羣論
判    別
2個條件
性    質
乘積和逆運算下為封閉
定    義
羣的特殊的非空子集

子羣概念簡介

子羣是的特殊的非空子集。羣G的非空子集H,若對G的乘法也成為羣,則稱H為G的子羣,記為H≤G。若子羣H≠G,則稱H為G的真子羣,記為HG或簡記為Hi|i∈I}是G的子羣的集合,I是一個指標集,則所有Hi的交Hi是G的一個子羣。 [1] 

子羣羣的概念

一種只有一個運算的、比較簡單的代數結構;是可用來建立許多其他代數系統的一種基本結構。
設G為一個非空集合,a、b、c為它的任意元素。如果對G所定義的一種代數運算“·”(稱為“乘法”,運算結果稱為“乘積”)滿足:
(1)封閉性,a·b∈G;
(2)結合律,即(a·b)c = a·(b·c);
(3)對G中任意元素a、b,在G中存在惟一的元素x,y,使得a·x= b,y·a=b,則稱G對於所定義的運算“·”構成一個羣。例如,所有不等於零的實數,關於通常的乘法構成一個羣;時針轉動(關於模12加法),構成一個羣。
滿足交換律的羣,稱為交換羣
羣是數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已滲透到現代數學的所有分支及其他學科中。凡是涉及對稱,就存在羣。例如,可以用研究圖形在變換羣下保持不變的性質,來定義各種幾何學,即利用變換羣對幾何學進行分類。可以説,不瞭解羣,就不可能理解現代數學。
1770年,拉格朗日在討論代數方程根之間的置換時,首先引入羣的概念,而它的名稱,是伽羅華在1830年首先提出的。

子羣子羣的判別

關於羣的子羣的判別問題,有下列命題:
1.設H是羣的非空子集,則H是G的子羣當且僅當H滿足下列兩條件之一:
(1)對任意a,b∈H,a·b∈H 且a^(-1)∈H;
(2)對任意a,b∈H, a·b^(-1)∈H。
任何羣有兩個平凡的子羣:G和e,其中e是G的幺元 [2] 

子羣子羣的基本性質

H是羣G的子羣當且僅當其為非空集且在乘積和逆運算下為封閉的。(封閉條件是指:任兩個在H內的元素a和b,ab和a−1都為在H中。這兩個條件可以結合成一個等價的條件:任兩個在H內的a和b,ab−1也會在H內。)在H是有限的情狀下,則H是一個子羣當且僅當H在乘積下為封閉的。(在此一情形下,每一個H的元素a都會產生一個H的有限循環子羣,且a的逆元素會是a−1 = an − 1,其中n為a的目。)
上述的條件可以用同態來敍述;亦即,H為羣G的子羣當且僅當H為G的子集且存在一個由H映射到G的內含同態(即對每個a,i(a) = a)。
子羣的單位元亦是羣的單位元:若G是個有單位元素eG的羣,且H為具有單位元素eH之G的子羣,則eH = eG。
一個子羣內的一元素之逆元素為羣內的此元素的逆元素:若H是羣G的子羣,且a和b為會使得ab=ba=eH之H內的元素,則ab = ba = eG。
子羣A和B的交集亦為一個子羣。但其聯集亦為一個子羣當且僅當A或B包含着另外一個,像是2和3是在2Z與3Z的聯集中,但其總和5則不是。
若S是G的子集,則存在一個包括S的最小子羣,其可以由取得所有包括S的子羣之交集來找出;此一最小子羣被標記為且稱為由S產生的子羣。G內的一個元素在內當且僅當其為S內之元素的有限乘積且其逆元。
羣G內的每一個元素a都會產生一個循環子羣。若同構於某一正整數n之Z/nZ,則n會是最小個會使得an = e的正整數,且n被稱為是a的“目”。若同構於Z,則a會被稱有“無限目”。
任一給定的羣之子羣都會形成一個在內含下的完全格,稱之為子羣格。(其最大下界為一般的集合論交集,而其一羣子羣的最小上界所此些子羣之集合論聯集“所產生”的子羣。)若e為G的單位元素,則其當然羣{e}會是羣G的最小子羣,而其最大子羣則會是羣G本身。 [3] 
參考資料
  • 1.    張前圖,房立清,趙玉龍. 具有Levy飛行特徵的雙子羣果蠅優化算法[J]. 計算機應用,2015,35(05):1348-1352. [2017-09-11].
  • 2.    姜海燕,王芳芳,郭小清,莊嘉祥. 基於自主學習和精英羣的多子羣粒子羣算法[J/OL]. 控制與決策,2014,29(11):2034-2040. (2014-08-29)[2017-09-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3195/j.kzyjc.2013.1034.htmlDOI:10.13195/j.kzyjc.2013.1034
  • 3.    王陸. 虛擬學習社區社會網絡中的凝聚子羣[J]. 中國電化教育,2009,(08):22-28. [2017-09-11].
  • 4.    吳兆顏著.高等量子力學 理論原理:2008.04,吉林大學出版社: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