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媽祖

(作家郭風創作的文章)

鎖定
《媽祖》是作家郭風創作的一篇文章,介紹關於媽祖的信仰
作品名稱
媽祖
作    者
郭風
文學體裁
散文
作品原文
我的故鄉莆田(福建)出生一位舉世聞名的女神:媽祖。故鄉的人們亦往往稱她為姑媽。我再説一下,儘管歷代帝王敕封她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民間仍然親暱地稱呼她:媽祖或是姑媽。姑媽原名林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曆三月二十三日晚。在我的幼年時代,便知道每逢這個吉夕,民間便出現一種羣 眾性的尊崇這位女神的濃重氣氛。媽祖祖廟建於渭洲灣口的湄洲島上,我遲至晚年始得前往拜謁。至於莆田城關的媽祖廟(亦稱天后行宮或文峯宮),小時幾乎天天見到宮中香火不絕。而到了她的誕辰那天,祭奠最見熱烈,隆重,具有一種獨特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夏曆三月是南方的陽光明媚的季節,百花爭妍,各種果樹上結着甜果。至今印象猶深,甚至每一-念 及便感動不已的是,舉行媽祖誕辰的祭奠的供桌上,用瓷碟供奉各色鮮花,比如金銀花、含笑、茉莉、瑞香、玉簪花、月季、玫瑰、紫薇、薔薇以至豌豆花等;又用瓷皿供奉石榴、枇杷、楊桃、李、鳳梨、荸薺等鮮果。這樣的供奉,這種具有民間獨特意味和表達敬意的供典為我在其他神廟所未嘗見及。逢五、逢十或逢閏三月的媽祖誕辰之夕,必演興化(莆仙)戲,必迎.神出巡。那時,本地民間音樂,所謂十番、十音以及扮演民間或歷史故事的高蹺、抬閣、馬隊等組成的隊伍,往往可延續至五六華里(即市裏,約500米),此等盛況似亦為其他神只的供奉所難以得見。以上云云,當然是兒時所知的情況。其後年齒四漸長,見聞漸廣,更知媽祖廟遍及美洲、澳洲和日本、東南亞等國和地區。媽祖的史蹟和傳説,又往往和我國曆史上若干著名的海戰,海運以及我國與國際間的文化、貿易往來有關,信奉媽祖的羣眾殆遍及寰宇。
説也奇怪,我個人是到了晚年,始得有出遊外省的時機。凡所到處,如有媽祖廟,必前往拜謁。記得在80年代初葉,過天津、煙台等地時,曾拜謁當地的媽祖廟。(這可能是一種文化心理, 這種心理竟然至老不衰,卻可能與自幼看到家鄉人民尊崇媽祖以及從而造成的一種神聖氣氛有關?)天津媽祖廟始建於什麼年代,未考,但看來頗具規模。煙台媽祖廟尤見壯觀,雕樑畫棟,拜庭前有古典戲台。據云,其建築所用木石甚至泥土,無不從媽祖的故鄉莆田運來。前二三年,訪香港,也去拜謁兩座媽祖廟。一座即在以天后為路名的天后道,是廟的拜庭上,安置一座鑄造於同治年間的大銅爐,香火鼎盛;又一座在九龍廟街,蓋此街亦因廟而得名?那天晚上,想不到廟牆的大門已經關鎖,我只得從門檻外面拜望牆內的廟宇。至於湄洲島上的媽祖祖廟,上面已提及,竟然也遲至晚年始得前往拜渴。從1983年至今年(1990年)4月(夏曆3月)媽祖誕辰前夕,三度登島。每次均拜謁祖廟及昇天處。據稱,宋初媽祖祖廟,只有數橡,其後有所擴建,其間規模大為擴展有兩次:明永樂年間,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奉旨至湄洲島主持御祭並擴建殿宇,清康熙二十二年統一台灣,曾派員登島主持御祭並擴建廟宇。這些在舊年代依山面海而造的媽祖廟建築羣,曾被毀。1985 年我初次來拜謁媽祖廟時,僅重修正殿。1988 年和今年來時,見到已按照清初建築規模全部重修,計有正殿、寢殿、梳妝樓、鐘鼓樓、朝天閣等樓閣殿亭;此外,更建造一座近似明陵入口處的、 碑坊式的山門,一座仿造北京前門的城樓,規模比清初更為壯觀了。至於昇天處,則在正殿後側的一-座崖壁之下,無任何建築物;我每次至此,念及這裏是吾鄉一位胸懷拯救民眾於苦難之中的大志的女子與故土告別之處,老實説,心中自然出現一種虔誠和崇敬之情。
今年登淵洲島後,返程時又至忠門鄉港裏村,即世稱賢良港的古海港。現在這裏是一座臨海的陸上漁村,村內有供泰媽祖的父母的天后祖祠以及其他古廟、古井,如五帝廟和傳説中的媽祖受符井等;這些古蹟在《敕封天后志》(乾隆年間重修)中所附木版雕刻裏,均有圖可查考。我在村內還看到一座十分獨特的古井,此井位於臨海一座崖璧下的古樹、藤蘿和村屋之間,石井欄上刻着八卦,據云只有宋井,才有此等格局;只見井壁石苔濕潤,井水清澈可以見人。我曾在閩西北泰寧看到明井,如此井確係宋井,殊可貴。從此井沿一條村巷前行,約百餘步,就到了確認為宋代古碼頭的遺址。碼頭不大,那砌着碼頭的石條大小不一,長着牡蠣殼和褐色的海蘚,一看就心生一種古老之感;碼頭岸上至今還保存兩尊用以繫住船纜的宋代系船石,石上留下凹陷的纜痕,更引人念及悠遠以前的歲月和.海上的風浪。同樣使我感動的是,碼頭正後方台階上有座題名靈慈東宮的小廟宇,這當然是一座兒經重修的廟宇,廟前的石柱,竟然是至今還能保存下來的,具有宋代風格的連礎瓜稜形石柱。那天晴朗,整座湄洲灣的海天呈藍色、呈碧綠色。這座古碼頭以及它的港道內不見船隻,村裏的漁船都出海去了,只見盤旋在高空的蒼鷹以及低翔於近海的海鷗,覺得這海濱在我的心目中,似乎出現一種為我一時所看不透的、值得思索的歷史氣氛。我站在這座古碼頭上頗久。心中出現各種思緒。
那天,陪同我採訪賢良港古蹟的是天后祖祠的一位主持人。我從他的口述中,相信有宋一代以至明、清,這裏都是繁榮的港口。這古碼頭以及系船石,是一種實證。這位天后祖祠的主持人,已五十餘歲了吧?他頗熟悉有關媽祖的典故、史實,又似乎頗富某種“聯想”力以及幽默感。他和我並立於古碼頭上指着海面,向我提問:是否相信鄭和登湄洲島主持御祭,以及清施琅攻克澎湖,康熙派員賚御書至祖廟舉行祭奠等等,可能都從此古碼頭登舟出發的吧。我笑而不答。其實,立於此碼頭上,樂望湄洲島,可見其如眉的輪廓在晴光下浮現於海浪之間,至為明晰;從此至湄洲島不及三海里。這位主持人的提問,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我甚至相信,此港、此碼頭,在古代不僅是到達湄洲島和附近諸嶼的跳板,更是我國東南大陸船舶駛出湄洲灣以達外洋的主要港口、碼頭。我想,在宋、元、明之際,此港海運的頻繁,或許只是僅次於泉州後渚港的吧?正是在這個港灣以至湄洲島出海口的廣闊無垠的海域內,古代出現一位拯救萬民於苦難之中的海上女神。從有關媽祖的民間傳説以及從筆記、史料可知,10 世紀末葉這裏出生一位智慧的、善良的、勇敢的民間少女。她諳醫理、習水性;她為民眾醫治疾病;她出生人死,常於驚濤駭浪乃至天地為之昏暗、震撼的海嘯中,拯救遇到海難的漁船,或者漂流而來的古代海上之......我對陪同我的天后祖祠的主持人説:儘管有關媽祖的若干民間傳説,帶有佛、道諸教的某些宗教神秘色彩,但媽祖被代代奉為女神,絕非偶然。因為,實際上她代表我國人民的某些優良品質,其中包括護國庇民的品質,她之所以被神化,正代表了我國人民對於此等品質的無限尊崇和敬慕。
前兩年,家鄉莆田有關方面編了一冊《媽祖的傳説》,約我作序,不敢違命。請允許我引錄《序》中的一段話:
於我的幼年,也可以説直到如今,有兩位歷史人物的品格,最為我所景仰,並奉為人生的楷模。他們是林則徐和林默(媽祖)。林公虎門焚煙(鴉片)的一把異常的大火,那是表達民族凜然正氣和禦侮的火焰,在騰空燃燒,不僅揭開我國反帝侵略的序幕,而且至今仍然作為民族正氣和自尊之象徵的火焰,點燃於人民的心上。至於林默,我們家鄉莆田人從來就親切地稱她為姑媽,為媽祖。她是我國人民慈愛、博大和救苦救難的代表人物,是我國人民無限善良的一種象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