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海衞租借地

鎖定
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衞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衞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衞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
中文名
威海衞租借地
外文名
Weihaiwei under British rule
面    積
738.15 km²
人口數量
0.0012 億
殖民國家
英國

目錄

威海衞租借地簡介

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裏除威海衞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威海衞劃歸為英國的“租借地”,由此開始了英國對威海衞長達三十二年(劉公島又續租十年)的殖民統治。
威海衞租借地 威海衞租借地
英屬威海衞的旗幟與香港殖民地旗非常相似,旗幟的主體是英國國旗,它的右下角黃色圓形裏面是一條龍。寓意英國在威海衞行使主權。把中國國旗圖案裁減下了貼在英國國旗的右下角,這實在是對中國皇帝的侮辱。1902年威海衞殖民地旗子做了修改。將黃龍改為海鳥。
威海衞租借地 威海衞租借地
1898年威海衞在英國殖民者佔據之後,其管理權限幾經週轉。首先威海衞被交由英國海軍部負責管轄,1899年後又劃歸陸軍部管轄,並由陸軍上校道華德任行政長官,官銜為“政軍專員”。1900年,威海衞屬地改為文官制,1901年1月1日,正式由英國殖民部接管,並頒佈了《威海衞地方政府組織法》。同年7月24日頒發了《1901年樞密院威海衞法令》。
威海衞殖民政府主要由正、副華務司署和醫官司長署組成。這一格局是隨着形勢變化逐漸演變而嚴的。1902年殖民政府主要設司法管理、徵税、登記部和綜合部等4個職能部門。1906年衞生事項從綜合部獨立出來,設立醫官司長,主管租代是公工衞、官司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
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威海衞行政公署設行政長官一人,由英皇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殖民地副總督,但不同的是他總攬行政、立法、司法大權於一身,其專制又遠遠超過了其它殖民地。1902年5月3日,首任行政長官斯圖亞特·駱克哈特,印章為“大英欽命威海衞辦事大臣”,時威海人都稱他為“駱大臣”。行政公署下設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僚屬。
英租時期,英國先後向威海派駐了7任行政長官,分別為哥恩特(E。F。A。Gaunt)道華德、庫温(Cowan)、駱克哈特、波蘭特(A.P.Blunt)、布朗(W.Russell Brown)、莊士敦(R..F.Johnston)。其中駱克哈特是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在基層,殖民當局採用了中國原有之村董制,他們認為這種傳統制度,仍能為羣眾所接受,因不少村董還是本村大姓人户的長輩,且多是富裕之户,較有威望。為了便於層級管理,1906年由華務司制訂了分區制和總董制,全境劃為南、北兩大區片分26個小區。南區片17個小區,其行政長官駐温泉湯村;北區片9個小區,由政府秘書兼管,每小區選總董一人,多者管轄32個村,少者只有6個村。其區劃為:北門外、竹島、孫家疃、欽村、王家莊、田村、張村、裏口、孫家灘、羊亭、西王家夼、長峯、鳳林、海埠、孟家莊、橋頭、報信、於家夼、冶口、欒家店、崮山、草廟子、劉官屯、港西、鹽灘。
在警務方面,由副華務司統管,設總巡捕房,碼頭區域內設有東山、南大橋、北竹島3個卡子(類似派出所),鄉間設15個分卡。巡捕(警察)分為3級:巡官(三道槓)、巡長(二道槓)、巡捕(多為華人),總計200餘人。
在司法方面,根據其法令規定,案件均歸上海英租界的高等法院審理,但該法官不常到威海,故各種案件均由威海地方行政長官審理,正華務司管民事,副華務司管刑事。在辦案中,英國人發覺中國人的傳統辦案法仍可採用,“只要不與法律相矛盾,不違背公正和道德準則,法庭就要以中國或當地的法律和習俗習慣為依據”。南區行政長官莊士敦在辦案中,常仿效中國“父母官”身份審理案件全過程,並時而走訪民間知情人,還開創設置了“檢舉箱”。
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衞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衞租借地的防衞,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衞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衞,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峯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衞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衞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鬥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衞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英租威海衞的32年間,社會各項事業雖有不同程度的進展變化,但由於幾種因素的制約,如:一、英租期的不確定性,外商投資猶豫消極,本地人有了錢多是投在土地上,對工商業缺乏熱情;二、交通不便,西鄰煙台早已開埠對外,南鄰青島建有鐵路貫通省內,威海雖有海運,但多被英國人、日本人控制,因而威海衞的經濟、社會建設事業沒有長足的發展。
歸還威海衞租借地,中國與英國政府經過了26年的交涉與談判始得完成。

威海衞租借地迴歸

1930年10月1日,英國統治32年的威海衞,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