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姜(拼音:ji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姜”和它的繁體“薑”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姜”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頭戴羊角的女人。“姜”的本義一般認為與古代的某個部族有關,後世主要用作姓氏。“薑”,《説文解字》作“䕬”,形聲字,從艸彊聲,後省作薑。薑本義是植物名,是常用的調料。漢字簡化時,用姜代替薑。
中文名
拼    音
jiāng
繁    體
薑(生薑)
部    首
、女
五    筆
UGVF
倉    頡
TGV [4] 
鄭    碼
UCZM [4] 
筆    順
點、撇、橫、橫、豎、橫、撇點、撇、橫
字    級
一級(1643) [1] 
平水韻
下平七陽 [5] 
注音字母
ㄐㄧㄤ
總筆畫
6+3、3+6(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431121531
四角號碼
8040₄
Unicode
CJK統一漢字 U+59DC [4] 
造字法
姜-會意字形聲字;薑-形聲字
結    構
上下結構

文字源流

”姜“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姜”的繁體字為“薑”,漢字簡化之前它們是毫不相干的兩個字。“姜”字甲骨文作圖1或圖2,前者結構是上羊下女,後者像戴有羊角的女人。金文字形則沿襲甲骨文,也是女人戴羊頭一樣的裝飾品。秦篆則固定為上面是“羊”,下面是“女”的字形。漢隸字形與秦篆相同,只是字形方塊化。從甲骨文左邊是羊頭,右邊是女人的字形來看,該部落已把羊作為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從甲骨文上面是羊頭的裝飾物,下面是女人的字形來看,女人用羊角裝飾自己,展示自己的美麗,表明該部落對羊的喜愛,以至於把羊頭作為部落的崇拜對象。甲骨文字形表明在遠古的母系社會中,女人的這種作法就是部落崇拜羊的形象、具體的體現。 [16] 
據史料記載,“姜”姓源於陝西省岐山縣的姜水之濱。姜水西出岐山,向東流入渭河。不過,一些學者認為,究竟是先有姜水河名,還是先有姜姓人羣,似乎難有定論,考證的難度非常大。在古代,水源和母親的含義相當接近,都象徵着生命的起源。所以,更多的學者認定,姜姓的產生與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羌族密不可分。事實上,“”字原本就是一個廣義的族名。 [6] 
姜在卜辭中大致有以下四種含義:一是羌的支族,用作奴隸、祭牲。“……寢於小乙三姜”(《合》32160)(圖2),又“己未卜,王(侑)兄廿姜”(《甲》182),此處的“寢”和“侑”皆指祭祀的一種,故該姜釋為祭牲之義。二是借作方國名,姜方。三是借用作婦名,即“……婦姜……”(《乙》6585反)。四是疑為人名。武丁後期卜辭有“戊午卜,姜力”(《合》22099)。羌字在卜辭中的具體含義主要有四:一是借作商的先王名;二是借作族名;三是借作地名;四是借作方國名。殷商時期,羌族雖與商王朝多有徵伐,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羌族同中原民族的交往,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內涵。 [17] 
趙誠先生説“姜”字“像女子頭上有羊角之形,指從羌族俘虜來的女俘”。在甲骨文中,“羌”與“姜”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性別上:“羌”指的是男羌;“姜”指的是女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很可能是先有“羌”這樣一個部族,後產生“姜”這樣一個姓。為了進一步分辨和標記羌族的每個分支,就產生了姜姓。一些學者相信,羌族和姜姓均代表一種圖騰風俗,其具體表現就是頭戴羊角,以此表明自己與羊這種動物的血緣關係。
長久以來,學者多將甲骨文中的羌字同姜字等同。馬敍倫説:“羌、姜古為一字。”傅斯年先生在《姜原》中指出周的習俗是“男稱氏、女稱姓”,故姓之字多從女。但母系制度離殷周甚遠,且文字並不起源於母統時代的矇昧,故這一習俗並不是姓從母系氏族的緣故。鬼方之鬼在殷墟文字中或從人,或從女,因此女子稱姓這一習慣在商代未必如周朝嚴謹。殷墟文字中出現羌字從人,而未出現從女的姜字,在當時或許兩字並無甚大的差別。同時,他還認為漢晉儒者也將羌、姜二字等同。王充的《論衡》中有“晉襄公率羌戎要擊秦”,《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殽。”兩書同述一事,但一個稱“姜戎”,一個稱“羌戎”,可見漢晉時期的學者認為羌、姜系同一字。
姜與羌相關聯,但二者未必古為一字。若羌、姜兩字可同為一字,那以一字替換另一字之後,其所含句義應不會發生任何變化。然而通過以上甲骨文、金文中羌、姜字義的分析,不難看出羌和姜的含義除了在羌人俘虜這一方面有所交集之外,各方面的釋義實乃千差萬別。將含義截然不同的兩字混為一字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6]  [17] 
“薑”字形演變流程圖 “薑”字形演變流程圖
“薑”是形聲字。上部的“艹(艸)”為形符,表示與草木有關;“畺(jiāng)”為聲符,指示這個字的讀音。《説文解字》作“䕬”,也是形聲字,從艸彊聲,後省作薑。“薑”本義指一種草本植物,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生薑,地下莖有辣味,可作調味品,也可入藥。“薑”簡化為“姜”,屬同音假借。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水名
Jiang River
《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姓氏用字。參看“姜姓


姜夔(南宋文學家)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黃色,有辛辣味
ginger
《墨子·天志下》:“今有人於此,入人之場園,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何也?”
《管子·地員》:“羣藥安生,姜與桔梗,小辛大蒙。”
生薑
姜(植物)的根狀莖
ginger

薑湯
形容詞
通“”。強
strong
《禮記·表記》:“《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
按,《詩經·鄘風·鶉之奔奔》作:“鵲之彊彊,鶉之奔奔。”

[8-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居良切(jiāng)
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 [10] 
【卷一】【艸部】居良切(jiāng)
䕬,御濕之菜也。從艸彊聲。 [11] 
【註釋】①神農:王筠《説文解字句讀》:“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②姜水:即岐水。在今陝西岐山西。③濕:同“濕”,濕氣。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女部】
“神農凥姜水,因㠯為姓”注:《晉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韋注: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渭水篇》注曰: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引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是其地。按姜姬字;蓋後所制。
“從女,羊聲”注:居良切,十部。 [12] 
【卷一】【艸部】
“御濕之菜也”注:御,鉉作禦。《神農本艸經》曰:幹薑主逐風濕痹(濕病也)、腸澼(匹闢切,腸間水)、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按生者尤良,謂幹薑中之不孰而生者耳,今人謂不幹者為生薑,失之矣。
“從艸,彊聲”注:居良切,十部。 [13] 

廣韻

居良切,平陽見 ‖羊聲陽部(jiāng)
姜,姓也,出天水齊姓,本自炎帝居於姜水,因為氏。漢初以豪族徙關中,遂居天水也。
居良切,平陽見 ‖畺聲陽部(jiāng)
姜(薑),菜名。《説文》雲:“御濕之菜。”《史記》雲:“千畦姜韭與千户侯等。”居良切。十五。 [14] 

康熙字典

【醜集下】【女字部】姜;部外筆畫:6
《廣韻》《集韻》《韻會》竝居良切,音疆。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其後為齊甫,申呂,紀許,向芮。
又不姜,水名。《山海經》:不姜之水,黑水窮焉。柳宗元《天對》:盈盈黑水,窮於不姜。
【申集上】【艸部】薑;部外筆畫:13
《集韻》:同𧅁。
【申集上】【艸部】 䕬;部外筆畫:16
《正韻》居良切,音薑。《説文》:御濕之菜。《玉篇》:辛而不葷也。或作薑。《論語》:不撤姜食。司馬相如《上林賦》:茈薑,蘘荷。注:茈薑,子薑也。崔駰《七依》:資以陽樸之薑。《酉陽雜俎》:山上有薑,下有銅錫。
又山薑。《南方草木狀》:山薑花於葉間吐花,作穗如麥粒,軟紅色。
《唐韻》《集韻》竝作𧅁。《六書正譌》:俗作薑。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窄“女”寬。“”居上居中;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豎在豎中線;末橫在橫中線下側。“女”,居下半格,㇜(撇折)撇短點長,末筆長橫在橫中線下方。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i̯aŋ
王力系統
k
ǐaŋ
董同龢系統
k
jaŋ
周法高系統
k
jaŋ
李方桂系統
k
jang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k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ɡʰ
ǐɑŋ
[15]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姜、薑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居良切
kjɑŋ
集韻
𧅁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全清
居良切
ki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居良切

增韻


平聲





居良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k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居羊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居良切
kiaŋ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九張掌帳着






[15]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ŋ
55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tɕiaŋ
213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aŋ
21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aŋ
55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aŋ
44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ɑ̃
212
陰平
生薑;姓姜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aŋ
21
陰平
生薑;姓姜
晉語
太原
tɕiɒ̃
11
平聲
生薑;姓姜
吳語
蘇州
tɕiaŋ
44
陰平
生薑;姓姜
吳語
温州
tɕi
44
陰平
生薑;姓姜
湘語
長沙
tɕian
33
陰平
生薑;姓姜
湘語
雙峯
tɕiɒŋ
55
陰平
生薑;姓姜
贛語
南昌
tɕiɔŋ
44
陰平
生薑;姓姜
客家話
梅縣
kiɔŋ
44
陰平
生薑;姓姜
粵語
廣州
kœŋ
53
陰平
生薑;姓姜
粵語
陽江
kiɛŋ
33
陰平
生薑;姓姜
閩語
潮州
kiaŋ
33
陰平
生薑;姓姜
閩語
廈門
kiɔŋ
55
陰平
生薑,文讀
kĩũ
55
陰平
生薑,白讀
kʰiɔŋ
55
陰平
姓姜,文讀
kʰĩũ
55
陰平
姓姜,白讀
閩語
福州
kyɔŋ
44
陰平
生薑;姓姜
閩語
建甌
kiɔŋ
54
平聲
生薑;姓姜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86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8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5-27]
  • 5.    平水韻 七陽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31]
  • 6.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76-277
  • 7.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5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42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548;171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42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68
  • 12.    辭書查詢-姜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31]
  • 13.    辭書查詢-䕬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3-31]
  • 14.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73,174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16.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生活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242
  • 17.    李莎莎. 甲骨文中的羌與姜[J].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21, 第29卷(14):36-38.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06:3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