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泰運河

鎖定
如泰運河,連接江蘇如東、如皋、泰興三地的骨幹河道,以起訖地命名 [3]  。位於江蘇省蘇中地區,地跨泰州的泰興市,南通的如皋市如東縣。始於明代,是當時為暢通水上鹽運,將老過船港﹑泰興環城河、老龍河、黃橋環鎮河、分黃河等疏浚串聯而成, [1]  河道西起長江泰興市過船港,東到如東縣東安閘注入黃海,全長143公里,排澇面積333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萬公頃。如泰運河是蘇中具有沿江引水、供水、排澇和航運等功能的骨幹河道。
如泰運河在過船港入江,河口建有過船港閘,利用江水漲落規律,該閘可以調度控制引排水。隨着如泰運河向東延伸,河道規模逐漸縮小,河底高程-2米~-1米,河底寬15米~35米,到泰興與如皋分界處尚有近300米沒有開通。 [1] 
中文名
如泰運河
所屬水系
長江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中地區
流經地區
江蘇省泰興、如皋、如東
發源地
長江江蘇省泰興市過船港
主要支流
焦港、如海運河、通揚運河、九圩港
河    長
143 km
流域面積
333 km²
平均流量
94 m³/s
落    差
1 m
入海口
江蘇省如東縣東安閘

如泰運河幹流概況

如泰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如泰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走向
如泰運河位於江蘇省蘇中地區,地跨泰州的泰興市,南通的如皋市、如東縣。如泰運河由4個部分組成,掘港至丁堰的串場河(絕大部分在如東縣境內),丁堰至如城的通揚運河,如城至分界的小溪河,分界至江邊的龍開河。四河段除泰興市(原泰興縣)龍開河外,均為如皋歷史上引淮水系和運鹽河道。串場河又名丁掘河,明隆慶二年(1568年)開挖,交匯明代通州公司上十鹽場的鹽場河,至丁堰接通揚運河 [3] 
河道西起長江泰興市過船港,東到如東縣東安閘注入黃海,全長143公里 [1]  (一説135公里 [3]  ,一説136公里 [6]  ),排澇面積333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萬公頃。如泰運河在過船港入江,河口建有過船港閘,利用江水漲落規律,該閘可以調度控制引排水。隨着如泰運河向東延伸,河道規模逐漸縮小,河底高程-2米~-1米,河底寬15米~35米,到泰興與如皋分界處尚有近300米沒有開通(一説泰興市境內小溪河與龍開河之間200米未開挖 [3]  )。 [1] 
其中,泰興市境內,西起江邊,東至如泰界河(沈家巷)。流經過船、城西、泰興、十里甸、姚王、河失、溪橋、劉陳、黃橋、三里、分界等11個鄉鎮。全長44.33公里。河口闊59~72米,底寬6~20米,底高-1.0米。 [10]  如皋市境內,總長度30公里。 [3]  如東縣經岔河、馬塘、掘港、大豫至東安閘入海。境內67.46公里,流域面積559平方公里,灌溉面積5.33萬公頃。 [6] 
如泰運河河口過船港口 如泰運河河口過船港口
如泰運河泰興城區段 如泰運河泰興城區段
如泰運河泰興段 如泰運河泰興段
如泰運河(薑黃河)泰興市黃橋鎮段 如泰運河(薑黃河)泰興市黃橋鎮段
如泰運河如皋市搬經鎮段 如泰運河如皋市搬經鎮段
如皋市城區段 如皋市城區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馬塘鎮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馬塘鎮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雙甸鎮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雙甸鎮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城區一段 如泰運河如東縣城區一段
如泰運河在如東縣大豫鎮東安新閘下匯入黃海 如泰運河在如東縣大豫鎮東安新閘下匯入黃海

如泰運河水文特徵

如泰運河西段在泰興市境內長44.3公里,集水與排澇面積130平方公里;設計排澇標準二十年一遇,排澇流量94立方米/秒,排澇水位4米;設計灌溉面積1萬公頃,灌溉流量22.45立方米/秒。如泰運河東段在南通市境內,長97.9公里,向東流向如東沿海,沿途與焦港、如海運河、通揚運河、九圩港等河道相匯。從如城至丁堰段與通揚運河並流。如泰運河從泰興與如皋分界處向東河道規模變大,河底高程-0.5米~-1.5米,河底寬8米~-45米;設計排澇標準十年一遇,排澇流量337立方米/秒,排澇水位2.8米,排澇面積303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3萬公頃。 [1] 

如泰運河主要支流

沿途與焦港、如海運河、通揚運河、九圩港等河道相匯。
支河焦港搬經鎮段 支河焦港搬經鎮段
焦港,南通長江,北至海安縣焦港北閘,全長57.10公里,境內長度36公里,流經石莊、江安、常青、搬經、袁橋等地,排澇面積50.50萬畝,灌溉面積28.06萬畝。為如皋市西部地區最主要的引排通航河道。 [4] 
丁堡河,係為承引江水至東台縣方塘河以南地區而開挖的人工河道。自丁北至海安縣李堡鎮北,故名丁堡河。全長22.9公里,如皋境內長7.9公里。流經南淩河,為引淡水排鹼改土的主要河道。1959年冬開挖,1972—1974年,兩度整修,均由海安縣施工。 [3] 
長甸河,南自磨頭鎮朗蕩莊的長田通西司馬港,北至搬經鎮謝家甸接小溪河,取二地名首尾字命名。流經磨頭、常青、搬經,全長14.6公里。1957年冬,由附近羣眾自籌資金疏浚,挖土35萬立方米。河牀標準:河底高程-1.5米,河底寬3米,河坡1∶3。此後,附近鄉鎮多次組織疏浚。2003年,對長甸河北段實施疏浚。2006年,繼續疏浚完成土方14.5萬立方米。 [5] 
拉馬河,古名絡麻河,一名洛馬河。南起靖江南馬橋口,出夏仕港入江,經黃埭、大陳堡、西燕莊、孫嚴墩,北至芹湖大港,全長27公里。1956年冬,在疏浚焦港第二期工程的同時,疏浚拉馬河自楊三圩至黃埭折北至大陳堡,長14.5公里,挖土82.33萬立方米。河底高程-0.5米,河底寬6米,河坡1∶3。黃埭向北至大陳堡河段,為原拉馬河的河身;楊三圩至黃埭河段,連通焦港,由焦港控制引排,東西走向,故稱橫拉馬河,1957年規劃高田、圩田水系分開時,為黃市至葛市一線高田和圩田的分界河道。 [5] 
丁石河,南起主如泰運河,北抵南淩河,流經如皋市丁堪以及如東現甸鎮、袁莊等鎮。全長9.20公里。1979年冬,工程自如塞、如東兩縣(市)合辦,年底完成。挖土156.10萬立方米。河牀底寬6米,底高程-1米。 [7] 
新建河,原名崔家港。1964年,全線拓搜後易名為新建河,南起如泰運河(石甸西1公里處),流經雙甸、袁莊等鎮,穿過南淩河、李駱河,北與栟茶運河相交,全長18公里。灌溉面積4000公頃,排澇面積60平方公里。原河道彎曲狹窄,經1958年、1964年、1979年3次搜深拓寬、裁彎取直而成。河牀底寬5~11米,底高-1米,邊坡1:3。主要支河流為躍進河、新西河、幸福河等。 [7] 
紅星河,南起如泰運河,穿過南淩河、李駱河,北挺耕茶運河,流經現甸、在莊、河口等鎮。全長18.70公里。1966年冬,平地開挖。河牀寬6~8米,底高1米,邊坡1:30,支流有翻身河、幸福闊、躍進河、宏偉詞、江紅河、江星河等,排澇面和83.30平方公里,灌溉面積5533公頃。 [7] 
江海河,又名十里河。南起南通市九圩港王家渡,流經如東新店、現甸、河口、栟茶等鎮,北挺海安縣舊場鎮。穿越如泰河、南淩河、栟茶運河。全長46公里。1959年、1963年兩次開挖而成。沿線支河有長路河、於港中心河、江岔河、宏偉河、紅旗河、現紅河、飛躍河等。灌溉面積2.13萬公頃,排撈麪積318平方公里。 [7] 
岔栟河,南起如泰運河五敢橋,向北至南淩河,向東轉折0.75公里後,再向北至栟茶運河,入栟茶運河向東1.60公里後,再向北抵北岸河。貫通江岔河、南淩河、拼茶運河、遊洋河等,全長22.30公里。1974~1978年3次拓浚而成。支流有岔北中心河、於港中心河、幸福河等。排撈麪積167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13萬公頃。 [7] 
九洋河,南起丸籲港,流經朱家園、岔河、古壩、古士費、北戴小洋口閘,全長41.30公里裏。明隆慶年間開挖,稱洋河。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九年(1747~1754)曾疏潑,岔河鎮以南更名為油坊港,以北稱岔坳河。1965年,金錢拓浚貫通後,以起施點命名為九洋河。原河彎曲狹小,斷流不通。為灌排需要,於1954~1968年先後分4次拓寬挖深。排澇面積353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89萬公頃。 [7] 
金渡河,南起南蕩河,沿馬塘和岔河界向北至如泰運河,入如泰運河向西600米後,轉折向北至全勝河,全長10.40公里。如泰運河以南為3.60公里,以北為6.80公里。1958年春開挖。 [7] 
馬豐河,又名場河、寺河。明隆慶年間開挖。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九年曾正在潑。原;可彎曲狹小,1956~1971年3次拓寬搜深而成。馬豐河南起九圩港,流經馬塘鎮、抄家莊、豐利鎮、十八總,全長23公里。1956年拓竣後,以馬塘、豐利2鎮首字命名。支流有洋口在場中心河、長角河、講路河、光榮中心河、迎九河、古豐河、豐東河、四明河河、團結河、友誼河、民共河、新建河、船淩河、同星河等。排撈麪積為266平方公里,灌溉面積為1.81萬公頃。 [7] 
如環河,南起如泰運河如環橋,貫穿據港鎮西部至東淩河,向西1公里後再沿豐辛利、直鎮界向北至長角河如環閘,全長17.60公里。如環河於1965年冬、1966年冬分段拓竣。如泰運河至東淩河一段為平地開挖。東淩河以北,局部利用老河拓浚。支流有民兵向、友誼河、光明河、四明河、豐東河、邊九河、長角河等。灌溉面積7900公頃,排澇面積118平方公里。 [7] 
支河掘苴河如東縣城段 支河掘苴河如東縣城段
掘苴河,又偏岔河,原為沙洲淤積形成的港汊。明清時,為掘港場至王家潭運鹽場河,河道彎曲狹窄。1956~1966年,拓寬裁彎取直搜深。南起掘港鎮,接如泰運河,流經鳳凰嘴,北至劉家埠子入海,全長16.40公里。以掘港、苴鎮首字命名。1958年6月,於入海處劉家埠子建成掘苴河閘。沿或支流有幸福河、直陸河、光明河、豐東河、長角河等。排撈麪積186平方公里,灌斯面積1.26萬公頃。 [7] 
掘遙河,南起遙望港,北抵南河灣,與如泰運河接通,全長10公里。1960年,實地開挖。底高一1米,底寬10米,邊坡1:30為掘港、曹埠兩鎮引排界河。 [7] 
九遙河,西起孫家窯,東至搖搖鎮,途經曹埠、據港兩鎮,連通九好港、如泰運河,全長18公里。1965年冬,實地開跑。河牀都準底寬3~4米,底高程-0.50米,二級1可坡,高程2米以下1:3,2米以上1:2.5。沿線支流有惕安中心河、輸進河、飲曹河等,排撈麪積60平方公里,灌溉面積2666公頃。 [7] 
掘坎河,西起如泰運河掘港鎮,經九總至北坎閘,全長15.50公里。原為掘港場至北坎場場河,河道狹窄、彎曲。1950年春至1967年冬,裁彎取直,掘深拓寬。1950年7月,興築北坎閘。1964年,據港市河拓浚。支流有大寨河、三十丈河、四貫河、七貫河等,排撈麪積73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666公頃。 [7] 
如海運河如皋市區西與如泰運河交匯口 如海運河如皋市區西與如泰運河交匯口
如海運河,位於南通市西部,南起長江碾砣港,北至新通揚運河,流經如皋市、海安縣,河道長60公里,排澇面積82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12萬公頃。如海運河具有引水、排澇和航運功能。如海運河在人江口建有碾砣港閘,利用長江潮位高低變化,調度水閘進行引排水。如海運河向北與如泰運河、栟茶運河,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等河相匯。在通揚運河與新通揚運河之間建有海安船閘,該閘既是淮河水系與長江水系控制建築物,也是溝通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交通咽喉。如海運河正常水位2.5米,警戒水位3.0米,河底高-1.5米,河底寬125米,河口寬50米~125米。 [2] 
通揚運河與如泰運河在如皋市區交匯 通揚運河與如泰運河在如皋市區交匯
通揚運河,西起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南至南通市市區木耳橋,流經揚州,泰州,南通3個市8個縣(市、區),河長191公里。通揚運河按區域及地勢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從揚州江都區仙女鎮向東經宜陵地下涵洞穿過新通揚運河,接到泰州引江河西岸,在揚州境內為上游段;泰州引江河向東流經泰州的姜堰市與南通海安縣交界處為中游,河長約50公里,河底高程0米~0.6米,河底寬8米~16米,在泰州引江河東西兩岸各有1座節制閘,隔斷淮水不流人泰州境內;從泰州和南通交界處向東進入下游段,河長106公里,河底寬10米~20米,河底高程一0.2米~-1.5米,河口寬24米~75米,排澇面積24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8.7萬公頃。老通揚運河揚州段,以江都仙女船閘為起點,向東經磚橋、宜陵、塘頭至界溝東沈家度與泰州市境相連,長31.6公里。河底高程О米~0.6米,河牀底寬8.0米~16米,河坡比1∶2~1:3。老通揚運河不僅具有供水﹑排澇、景觀等綜合功能,同時還是蘇中地區的一條重要航道。有攔河建築物2座(五里窯船閘、三里窯船閘)、涵閘6座、跨河橋樑11座。通揚運河南通段是蘇北沿江平原區入江的骨幹河道,具有供水、排澇和航運等功能,其中,航道自南向北分別為三、五、六3個等級。該段水網交錯,河溝縱橫,在海安城東轉向南3公里與栟茶運河相交;在如皋市境內,經柴灣南行,西有白茅港,東有南淩河注入;東陳鎮向東與溝通長江的丁堡河相交;如城至丁堰段與如泰運河並流,有龍游河、大明河等5條河注入;在通州區境內,該段西側為沿江圩田地區,設有東風套閘、雲台山套閘,可與支河平五河、平南河相通,東側為九圩、通呂水系的江海平原區,南端與九圩港相交,在木耳橋由紅廟子河與濠河相通。 [2] 
如泰運河大如東縣馬塘鎮與九圩港交匯 如泰運河大如東縣馬塘鎮與九圩港交匯
九圩港,位於南通市中部,自沿江九圩港閘至如東縣馬塘鎮接如泰運河,流經南通市港閘區、如皋市和如東縣,河道長48公里,河道排澇面積697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4萬公頃。九圩港具有引水供水、行洪排澇和航運等功能。九圩港在入江口建有九圩港閘和九圩港船閘,是南通地區重要引江口門和南通蘇北地區水運物資進出口重要咽喉。九圩港從江邊斜穿通州區劉橋、石港鎮,到達如東縣馬塘鎮,沿途與眾多河流相交構成河網。九圩港從江邊到如泰運河,河道規模逐漸變小,底高-2.0米,河底寬25米~240米,河口寬70米~370米。 [2] 
兩泰官河,舊名通泰河,又名梘子河。由泰州南流入泰興境內,流經孔橋、宣堡、根思、燕頭,至泰興鎮與如泰運河匯合。泰興境內長23.41公里。河口闊40~50米。底寬10~18米,底高-1.0米。是歷史上兩泰地區引江水灌溉、排內澇入江和水上運輸的主要航道。 [10] 
羌溪河,舊名姜溪河,俗名將軍河。由如泰運河(泰興鎮)南流,經張橋鄉的島石橋、張家橋至新市鄉的毗盧市入靖泰界河。全長13.28公里。河口闊40~50米,底寬6~10米,底高-0.5~-1.0米。是靖泰兩縣的南北通航河道,又是縣城南部東西高低分開的一條截流河。 [10] 
西薑黃河,由姜堰區(原泰縣姜堰)南流,入泰興境後,流經霍家莊、丁家莊、十里王家莊。至黃橋與如泰運河匯合。泰興境內長15.4公里。河口闊40~52米,底寬6~22米,底高零米,為沿線北新、元竹、劉陳、三里等鄉灌、排、航的主要河道。 [10] 
東薑黃河,由姜堰區(原泰縣姜堰)南流,入泰興境後,流經橫垛鄉的新橋,三里鄉的西雁嶺、碾坊頭,至黃橋與如泰運河匯合。泰興境內長11.9公里。河口闊50~58米,底寬7~22米,底高零米。是縣內東部地區溝通姜堰區(原泰縣姜堰)的主要航道。 [10] 

如泰運河治理開發

如泰運河河道治理

如泰運河西段。如泰運河始於明代,明崇禎《泰州志》有小溪河記載。明隆慶二年開串場河。 [6]  是當時為暢通水上鹽運,將老過船港﹑泰興環城河、老龍河、黃橋環鎮河、分黃河等疏浚串聯而成,東與如泰界河相通,曾於清末和民國期間疏浚。河道彎曲,僅老龍河就有99道彎,水土流失嚴重,可謂“一年挖、二年塌、三年淤”。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如泰運河西段實施分期整治。1956年疏浚黃橋鎮至如泰界河段﹔1958年按《通南地區水利規劃》線路裁彎取直;1959年按省級航道標準,開挖泰興城至黃橋鎮西口22.2公里和節制閘至泰興城河段;1961年冬,挖泥機船開挖過船港外引河278米;1966年疏浚泰興城東西側和過船港閘內外;1967年疏浚如泰運河東端分黃河;1974年為順直江口至泰興城河段,拓浚如泰運河西段9.32公里;1979年整治分黃河12.33公里;1982年,整治羌溪河口至方阡6.2公里,做塊石直立牆護坡7.5公里;1983年,由城區向西續建1.6公里;1989年在江口建過船港節制閘(5孔淨寬21米)和船閘。
如泰運河東段。如泰運河東段是明清兩代為暢通水上鹽運,由小溪河、串場河等河道多次改造疏浚而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分期分段對刻如泰運河進行了整治。1958年、1959年分別於如爾境內分段進行了裁彎取直、人工疏浚;1960年在如泰運河出海口處興建了東安閘(9孔淨寬36米);1967年、1969年對如皋段進行人工疏浚;1987年、1989年採用泥漿系對如東和如皋境內河段進行了疏浚;2009年對如泰運河東段實施治理工程,河道全線和支河口都進行了疏浚﹔2010年拆除老東安閘,原址下移6.67公里處興建了東安新閘(5孔淨寬48米)。 [1] 

如泰運河河道建築

過船港閘及船閘 過船港閘及船閘
過船節制閘,1959年2月開工,同年8月竣工。5孔,中孔淨寬5米(通船孔),邊孔淨寬4米。國家投資41.7萬元。設計流量:引48立方米/秒,排94立方米/秒,最大引水流量325立方米/秒(1979年7月12日)。最大排水流量194立方米/秒(1975年6月24日)。設計灌溉面積32萬畝,排水面積258.7平方公里,該閘系如泰運河引排的口門。 [9] 
過船套閘,1970年12月5日開工,1972年7月竣工。閘門淨寬8米,閘實長124.6米,淨寬11米,總造價45萬元(其中開河11萬元)。該閘系如泰運河通航口門。該閘建成,對全縣及通揚運河以南地區的交通運輸和工農業生產有很大作用。 [9] 
東安閘,位於如泰運河東端入黃海東端十貫海堤,距東安鎮3.70公里,因鎮得名。1957年4月,由江蘇省水利設計院勘測,南通專署水利用設計,1959年秋開工,由如東東安闊工程工務所承建,次年6月18日,因破壩排澇,未經驗收而完工。東安閘設計流量為每秒321立方米,設計水位上源為2.80米,上游為-1米。防洪水位,上游0.50米,下游5.60米,全長46.08米,分9孔,每孔淨寬4米,淨寬36米,閘底高-1米,閘頂高7.60米,胸牆頂高7米,下流消力塘高-1.50米,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設公路橋和工作橋,公路橋為板架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面寬7米,工作橋寬3.50米,橋面高9.20米固岸翼牆為漿砌塊石重力式結構,岸牆頂高7.60米,上游翼牆頂高3.70米,下帶翼牆頂高5.20米,上設1.20米高漿砌塊石擋浪板,鋼架木面直升門,門高4.50米。 [8] 
東安新閘 東安新閘
東安新閘 東安新閘
2009年3月31日,東安新閘開工建設。工程位於東安閘下游6.67公里新海堤,具有排澇、擋潮、通航等功能,為省海堤達標重點工程,工程等級為Ⅱ等,主要建築物等級為2級,次要建築物級別為3級。擋潮按100年一遇高潮位設計,3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接線海堤按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級風浪設計。排澇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相應設計流量每秒592立方米。閘上公路橋設計荷載標準為公路Ⅱ級,淨寬7米。新閘淨寬488米,分5孔,中孔設通航孔,通航淨高8米,底板面高程√-1.50米,順水流向長18米,閘頂高程8.50米。通航孔閘門採用平面升卧式鋼閘門,閘門提升採用QHQ2x30OKN捲揚式啓閉機;泄流孔閘門採用平面直升鋼閘門,閘門提升採用4台QPQ2x160KN捲揚式啓閉機。東安新閘工程概算投資2.02億元,其中閘主體5215萬元。2010年1月30日,完成水下工程。3月27日開閘放水。5月15日試通航。8月29日竣工。工程量:土方開挖及圍堰拆除25.22萬立方米,上游築圍堰動土9600立方米,牆后土方回填1.85萬立方米,下游導堤防滲體土方吹填12萬立方米,管理區土方回填14.91萬立方米,灌注樁2540立方米,砂、石墊層6012.18立方米,灌砌塊石4886立方米,幹砌塊石1248立方米,拋石6827立方米,土工布4.34萬平方米,砼2.07萬立方米,鋼筋1107噸,金屬結構製作安裝351噸。閘建成後,隸屬於東安新閘管理所。 [8] 

如泰運河航道航運

如泰運河航道南通段航道境內起點在如東縣兵房鎮東凌村,終點在南通市與泰州市交界沈巷,是橫貫東西,聯結如東縣、如皋市與泰州市的重要引江入海大通道。全長81.43公里,通航水位最高3.5米、最低1.4米,水深2.1~2.6米,底寬14~48米,可通過50~300噸級船隊。 [11] 
如泰運河泰興段,分界鎮沈家巷~濱江鎮江邊,通航里程44.33公里,水深1米以上,通航船舶噸級30噸。 [12] 

如泰運河流域概況

如泰運河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橫跨通南高沙土區和濱海灘區,地勢平坦,兩高東低,表層土為較粗沙壤土,水土易流失。
如泰運河西段岸邊黃橋鎮,始建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抗金英雄岳飛的部將牛皋曾在黃橋駐兵洗馬。建於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的福慧寺,坐落於黃橋鎮東街。米巷丁家花園內建有黃橋戰役紀念館,現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景區。
如泰運河東段穿過的如皋市,漢屬海陵縣,東晉義熙七年(41l年)置如皋縣。1991年6月撤縣設市。如皋市是國家園林城市、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縣城內有大量人文景觀。如皋古城內外城河,外圓內方,形如古錢。隋代建築定慧寺,山門北向,曲水環寺,羣樓抱殿﹐為中華寺廟一絕。始建於明代的古典園林水繪園為海內徽派園林孤本,現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遊景區。
如泰運河東段從如皋進入如東境內,穿過馬塘鎮﹑掘港鎮。馬塘鎮在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正式設立鹽場,此後,商賈日增,集市漸成。1940年如皋縣抗日民主政府初設馬塘。從馬塘鎮向東13公里到掘港鎮,唐代在此設立鹽場,明初隨着鹽場發展,形成集鎮。掘港鎮現為如東縣城。縣內有幹年古剎“國清寺”,日本高僧圓仁曾於唐開成三年(838年)來此拜訪,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載“夜宿沿海村,村東有掘港亭”。 [1] 
參考資料
  • 1.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江河湖泊志 .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04: 033
  • 2.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江河湖泊志 .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04:037-039
  • 3.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75
  • 4.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73
  • 5.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67
  • 6.    如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如東縣誌》 . 商務印書館 . 2015年 :236
  • 7.    如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如東縣誌》 . 商務印書館 . 2015年 :237-239
  • 8.    如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如東縣誌》 . 商務印書館 . 2015年 :243-244
  • 9.    泰興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泰興縣誌 .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3 : 251
  • 10.    泰興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泰興縣誌 .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3 : 119
  • 11.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南通市志:1983~2005 .北京:中華書局,2014 : 334
  • 12.    泰興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泰興縣誌 .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3 : 4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