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通揚運河

鎖定
新通揚運河在江蘇省揚州市東。1958年開挖。西起江都區芒稻河,經江都、海陵姜堰南通市海安通榆運河相接。
中文名
新通揚運河
地理位置
江蘇省揚州市東
開工時間
1958年
特    點
可自流引長江水灌溉

新通揚運河幹流概況

新通揚運河河道走向

新通揚運河,河道西起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南芒稻河,向東經泰州市海陵區和姜堰區,抵南通市海安縣海安鎮鳳山與通榆河相交,長90千米,因位於通揚運河北側,又系新開,故名新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是1958年開挖的引江補給裏下河地區、渠北地區和沿海墾區用水的河道,將引長江水自流補給裏下河地區灌溉、抽排裏下河地區澇水、“南水北調”一級泵站供水.跨流域調水以及航運等綜合性功能集於一體,平均每年可向裏下河地區送江水23.4億立方米。 [2] 
新通揚運河自江都市仙女鎮山芒稻河連接長江。仙女鎮是花木之鄉“十里栽花算種田”。芒稻河是明末“分黃導淮”入江河流,因河道彎曲似鱗,又名蟒導河。
新通揚運河河口向東千餘米,江都西閘橫跨河上。東行242米,江都抽水站在河道北岸與11座涵洞、2座船閘、1座套閘組成大型水利樞紐,具有排澇﹑抗旱、發電、通航等綜合性功能。江都抽水站北側高水河、引江橋西建有芒稻閘,連接高水河與芒稻河,江都抽水站抽排裏下河澇水,裏運河參與淮河行洪時,利用芒稻河閘退水,澇水南流,經芒稻河至三江營注入長江。江都東閘北側建有江都退水閘,可向新通揚運河送水。
新通揚運河自江都四站向東流經430米處建有江都東閘,再東流,有龍川大橋跨於河上,折向東北至五里窯,與通揚運河平交,再東流,北側有三陽河,河口有宜陵北閘,江水於此分流至裏下河地區。新通揚運河繼續東流,北側有支流老三陽河,河口有三陽閘,再東流,臨河建有宜陵節制閘,控制新通揚運河水位和新通揚運河以南高地澇水,再東流,過安大橋折向東與野田河相交。
新通揚運河東流至泰州市西北,右岸有泰州引江河注人,東流至泰州市城北,左岸有滷汀河,泰東河。
新通揚運河再東流至姜堰區西北,右岸與中幹河相通,經中幹河上的姜堰套閘與長江流域相通,再東流至姜堰與海安邊界,右岸有東薑黃河注入,繼續向東入南通市海安縣,經章郭、南莫,雙樓、胡集、海北等鄉鎮,至海安鎮鳳山與通榆河相接。海安鎮是海安縣政府所在地,始建於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鎮南建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2] 

新通揚運河河道標準

通揚運河河口至宜陵閘,河底高程一7.0米,河底寬50米,設計排澇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引水550立方米每秒;宜陵閘至泰州引江河口,河底高程一5.0米,河底寬20米;泰州引江河口至泰東河口,河底高程一5.5米,河底寬50米;泰東河口至白米,河底高程一5.0米,河底寬20米,新設計排澇流量300立方米每秒;白米至海安,河底高程一2.0米,河底寬20米。 [2] 

新通揚運河水文特徵

通揚運河河口至宜陵閘,設計排澇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引水550立方米每秒;泰東河口至白米,設計排澇流量300立方米每秒。 [2] 

新通揚運河主要支流

新通揚運河在宜陵附近與通揚運河平交後向東流,南北兩側相連河道,北側有三陽河、老三陽河、野田河、龍耳河、滷汀河、泰東河、姜湊河等,南側有磚橋河、通揚運河、紅旗河、泰州引江河、中幹河、東薑黃河等。 [2] 

新通揚運河流域概況

新通揚運河介於裏下河水網南部與長江北岸之間,沿線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略向東北傾斜。北部為裏下河淺凹平原區,地貌屬古澙湖區,沼澤平原,地面高程1.6米~4.0米,南部為揚泰崗地通揚運河地區,西部地面高程4.0米~6.0米,東部地面高程2.0米~3.3米。與芒稻河、紅旗河,泰州引江河、中幹河、老通揚運河等相連接,溝通長江與裏下河水網地區航運。 [2] 

新通揚運河治理開發

新通揚運河河道治理

1952年編制蘇北灌溉總渠規劃時,將通揚運河定為南乾渠以做灌溉之用。後因老河沿岸有宜陵﹑泰州、塘灣、姜堰等城鎮,拆遷多,地勢高,難度大,決定改在宜陵向東,原通揚運河北面,平行開挖新河,定名為新通揚運河。
1958年11月,開挖河道土方831萬立方米。1960年初至1961年5月,揚州、鹽城、南通3個專區11個縣開挖江都至泰東河口40千米,河底寬20米,河底高程一2.5米;泰縣大白米至海安19.7千米基本成河,河底寬10米,河底高程一2.0米。
1963~1964年,江都抽水站第一,第二站相繼建成。1963年,江都第一抽水站通過新通揚運河排澇1億立方米。1964年6~一7月乾旱時即自流引江,8月裏下河地區內澇嚴重,抽排澇水l.6 億立方米,10月以後自流引江,補給裏下河及海口衝淤保港用水。全年共自流引江3.8億立方米。
1965年2月,按150立方米每秒標準,實施江都至泰州段續建二期工程:江都西閘至江都閘段疏浚、宜陵閘至莊家橋沙土段削坡和主要段塊石護坡。1967年興建江都第三抽水站。1968年11月至1969年春,揚州、鹽城兩專區組織人力按250方米每秒實施三期工程,拓浚江都宜陵至大白米55.03千米。
1977年3月,建成江都四站,江都站抽排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每秒。1978年拆除江都閘。1978年1l月,海安縣拓浚大白米至海安19.7千米。1979年11月至1980年2月,組織揚州地區人力按江都西閘灌溉期枯水位2.13米、三陽河口水位1.89米.自流引江.550立方米每秒,拓寬江都東閘至宜陵三陽河口10.6千米河道,建宜陵地涵。戴至198o年,先後建成江都西閘、宜陵北閘、三里窯船閘、五里窯船閘、宜陵地涵及沿線橋粱,植物防護工程。
2001年9月,在泰東河一期整治工程中投入1.5億元對泰州引江河口以東6.38千米新通揚運河段實施拓浚,河底寬50米,河底高程一5.5米,流量400立方米每秒,2005年年底完工。 [2] 

新通揚運河河道建築

沿線建江都西閘、宜陵北閘、三里窯船閘、五里窯船閘、宜陵地涵等,建沿線橋樑和植物防護工程。新通揚運河泰西段江都西閘至泰東河河口為流域性河道,泰東段為區域性骨幹河道。新通揚運河通過河口江都西閘從芒稻河引江,江都西閘設計流量505立方米每秒,西閘加固後,可引長江水 1000立方米每秒,實際達1 340立方米每秒。沿線涵閘30座,總規模678立方米每秒;沿線提灌泵站52座,總規模6.86立方米每秒。 [2] 

新通揚運河橋樑涵洞

幹流概況
1968年、1979年兩次拓浚;河長90公里,寬55—110米。1964年在西端建江都西閘,1978年建新東閘和抽水站。可自流引長江水灌溉,也可排澇。是引水、排灌、航運河道。因與通揚運河相鄰而得名。 [1] 
參考資料
  • 1.    牛汝辰.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5.3
  • 2.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江蘇江河湖泊志 .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2019-04 :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