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海運河

鎖定
如海運河,原名碾砣港,1958年12月命名為如海運河 [2]  。位於江蘇南通市西部,是如皋、海安兩地開挖的一條大型人工河道 [1]  。南起長江碾砣港,北經老通揚運河,至新通揚運河,流經如皋市海安市,河道長60公里,排澇面積82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12萬公頃。 [2] 
如海運河建於1958年,1960年4月竣工,歷時三年而成。如海運河具有引水.排澇和航運功能。如海運河在人江口建有碾砣港閘,利用長江潮位高低變化,調度水閘進行引排水。如海運河向北與如泰運河栟茶運河、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等河相匯。 [2] 
在通揚運河與新通揚運河之間建有海安船閘,該閘既是淮河水系與長江水系控制建築物,也是溝通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交通咽喉 [2] 
中文名
如海運河
別    名
碾砣港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市西部
流經地區
江蘇省如皋市、海安市
發源地
新通揚運河江蘇省海安市城區
主要支流
大明河,白毛港,大寨河,東、西司馬港
河    長
60 km
流域面積
824 km²
河    口
江蘇省如皋市長江碾砣港
航道等級
3級

如海運河幹流概況

如海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趨走向 如海運河的位置及河道趨走向
如海運河,位於南通市西部,南起長江碾砣港,北至新通揚運河,流經如皋市、海安市(原海安縣),河道長60公里 [2]  (一説57.93公里 [3]  , 一説57.90公里 [5]  ,一説57.8公里 [1]  ),排澇面積824平方公里(一説流域範圍768平方公里 [5]  ),設計灌溉面積4.12萬公頃(一説61.9萬畝 [3]  )。 [2] 
其中,北段海安市境內,長12.95公里,流經原海安、孫莊兩鎮。 [1]  南段如皋市域內長度44.27公里,流經長江、南通薛窯農場、九華、郭園、吳窯、磨頭、如城、袁橋等鄉鎮(場),擔負90.7萬畝農田的引排任務,為如皋主要引江干河,亦是市內河網化的樞紐。 [5] 
如海運河北端海安船閘段(上交新通揚運河,下交老通揚運河) 如海運河北端海安船閘段(上交新通揚運河,下交老通揚運河)
如海運河海安高新區一段 如海運河海安高新區一段
如海運河如皋市區西與如泰運河交匯口 如海運河如皋市區西與如泰運河交匯口
碾砣港口 碾砣港口

如海運河水文特徵

如海運河正常水位2.5米,警戒水位3.0米,河底高-1.5米,河底寬125米,河口寬50米~125米。 [2] 
如海運河碾砣港閘水文站,多年平均最高水位2.38,歷年最高水位3.96,發生時間1984年9月26日;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86,歷年最低水位-0.15,發生時間1965年11月26日。 [12] 

如海運河主要支流

海安市通揚運河西閘段 海安市通揚運河西閘段
通揚運河,西起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南至南通市市區木耳橋,流經揚州、泰州、南通3個市8個縣(市、區),河長191公里。通揚運河按區域及地勢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從揚州江都區仙女鎮向東經宜陵地下涵洞穿過新通揚運河,接到泰州引江河西岸,在揚州境內為上游段;泰州引江河向東流經泰州的姜堰市與南通海安市(原海安縣)交界處為中游,河長約50公里,河底高程0米~0.6米,河底寬8米~16米,在泰州引江河東西兩岸各有1座節制閘,隔斷淮水不流入泰州境內;從泰州和南通交界處向東進入下游段,河長106公里,河底寬10米~20米,河底高程一0.2米~—1.5米,河口寬24米~75米,排澇面積24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8.7萬公頃。 [2] 
海安市仁橋鎮栟茶運河與如海運河交匯 海安市仁橋鎮栟茶運河與如海運河交匯
栟茶運河海安段 栟茶運河海安段
栟茶運河,原名鹽河,亦稱北串場河。明洪武元年(1368)開挖。明、清曾兩次疏浚拓寬。以拼茶鎮命名。西起海安市(原海安縣)塔子裏,東至如東縣小洋口,全長72.96公里。經1954、1955、1956、1957、1968年分期開挖浚深。共完成土方1276.32萬立方米,投工789.53萬個,投資517.04萬元。 [3] 
如泰運河如皋段 如泰運河如皋段
如泰運河,西起泰興縣過船港連長江,東至如東縣東安閘入海,全長135公里,經如東、如皋、泰興3縣(市),以起訖縣命名。如泰運河由4個部分組成,掘港至丁堰的串場河(絕大部分在如東縣境內),丁堰至如城的通揚運河,如城至分界的小溪河,分界至江邊的龍開河,境內總長度30公里。小溪河與龍開河之間尚有200米(泰興縣境內)未開挖,致河未連通。四河段除泰興縣龍開河外,均為如皋歷史上引淮水系和運鹽河道。串場河又名丁掘河,明隆慶二年(1568年)開挖,交匯明代通州公司上十鹽場的鹽場河,至丁堰接通揚運河。 [4] 
大明河,龍游河支流。清乾隆《如皋市(原如皋縣)志》載:“通江河從如皋市(原如皋縣)南濠南流逕三接橋又十三里楊花橋。又逕大明河,一水通東大明橋。”現大明河為老河道改造而成,西起如海運河,東至老通揚河,全長13.9公里,流經場北、大明、建設等地,受益面積5.5萬畝。 [6] 
白毛港,西起如海運河,東接通揚運河。流經袁橋、戴莊,全長7.9公里,受益面積2萬畝。經1962年、1963年撈淺,1967年西段疏浚,1974年東段任莊車口至通揚運河3公里河段的疏浚,全線貫通,共完成土方45.41萬立方米。1988年12月,採用16台泥漿泵和4台接力泵,人機結合撈淺,共完成土方33.12萬立方米。1989年3月,竣工,全線挖塘埋沙163.5畝,取制磚土8.11萬立方米,填平廢溝呆塘13處,增加耕地39.8畝。 [6] 
大寨河,東起如海運河,西接拉馬河,全長17.1公里,流經場北、常青、加力、高明等地,穿過長甸河和焦港,流域面積10萬餘畝,為東、西水源調節河道。1970年11月10日,動工開挖,投入民工4.85萬人,完成土方273萬立方米。12月14日,通過竣工驗收。1986年冬,如海運河向西3.7公里河段疏浚。河牀標準:河底高程-0.5米,河底寬6米,河坡1∶4。工程總動土量15.4萬立方米。2010年,全線整治,投資401.68萬元,其中省補128萬元,市配套273.68萬元。 [6] 
東、西司馬港,司馬港橫穿如皋中部,東起通揚運河,穿越如海運河,長甸河,止於焦港。全長28.61公里,灌溉面積18萬畝。以如海運河為界,如海運河以西稱西司馬港,如海運河以東稱東司馬港。1955年冬,西司馬港與焦港第一期工程同時動工疏浚,自焦港向東至龍游河段,長9.50公里,共挖土127.79萬立方米。 [6] 

如海運河治理開發

如海運河具有引水、排澇和航運功能。如海運河在入江口建有碾砣港閘,利用長江潮位高低變化,調度水閘進行引排水。如海運河向北與如泰運河、栟茶運河、通揚運河、新通揚運河等河相匯。在通揚運河與新通揚運河之間建有海安船閘,該閘既是淮河水系與長江水系控制建築物,也是溝通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交通咽喉。 [2] 

如海運河開挖疏浚

明末清初,如海運河在如皋江邊碾砣港,是一條漲潮沖刷而成的港漢,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利用老河開挖了江邊至栟茶運河段,1959年11月至1960年2月開挖了樣茶運河至通揚運河段,1966年冬對如海運河中段38公里長河道進行了疏浚。2005年、2012年實施了治理工程,疏浚河道長38.2公里,興建護坡5.8公里,改建沿線排水涵洞15座。如海運河自如泰運河至海安船閘段是交通部門規劃的連申線航道部分,2014年交通部門按三級航道標準對如皋境內如海運河進行了整治,興建了河道護坡。 [2] 
1958年冬在開挖如海運河時,同時在入江口開工興建碾砣港閘,該閘共16孔,總淨寬66米,設計平均灌溉流量64立方米每秒,設計平均排澇流量330立方米每秒、最大排澇流量614立方米每秒。2010年對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擴建了通航孔(2孔並1孔),該閘共15孔,總淨寬67米。
1976年12月至1978年7月,在如海運河北端拆除海安套閘,改建成海安船閘,閘孔寬10米,閘室寬12米,閘室長160米。隨着連申線航道整治,拆除了老船閘,按三級航道標準,於2013年12月建成新的海安船閘,閘孔寬20米,閘室寬23米,閘室長230米。 [2] 

如海運河橋樑涵洞

海安船閘 海安船閘
海安船閘,又名三里閘 [8]  ,位於海安鎮西端西1.5公里通揚運河與新通揚運河之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 [8]  。北接串場河、通揚運河,南連如海運河、老通揚運河,是南通地區溝通鹽城、揚州、淮陰等地區水上咽喉和交通北大門。閘口寬10米,能通過千噸級船舶。海安船閘在清乾隆年間名為書院涵,民國6年(1917年)建成石閘,後歷經改建,1976~1978年重建。1983年、1992年、2002年三次大修,以利通航。並結合船閘的運行管理情況,投資650多萬元,分別於1985年、1992年、1994年、2002年4次技術改造。2003年,安裝電視監控系統,2005年實現全省計算機聯網收費。 [11]  隨着連申線航道整治,拆除了老船閘,按三級航道標準,於2013年12月建成新的海安船閘,閘孔寬20米,閘室寬23米,閘室長230米。 [2] 
碾砣港閘 碾砣港閘
碾砣港閘,位於如海運河入江口,是如海運河的控制建築物。1958年10月10日開工,1959年6月宋慶齡、陳毅、劉瑞龍為碾砣港閘即將竣工題詞祝賀。1959年7月15日竣工,總投資235.8萬元。設計最大排澇流量590.7立方米/秒。承擔如皋、海安地區61.8萬畝農田灌溉及824平方公里排澇任務。是南通地區第三大出江口門。閘分16孔,閘孔總淨寬66米。東孔為通航孔,淨寬6米,其餘15孔為節制孔,每孔淨寬4米,閘底板高程-1.5米(廢黃河零點)。閘面公路橋寬4.5米。工程橋面高程10.6米,交通橋面高程6.8米。設有閘門自動化控制和視頻監控系統。該閘建成後運行正常,逐年歲修。2001年12月至2004年1月,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工程總投資614萬元。工程除險加固按二級水工建築物設計。擋潮標準按百年一遇高潮位(5.50米)設計,二百年一遇高潮位(5.69米)校核。抗震6度地震構造設防。工程主要內容:護坡加固;更換16台套捲揚式啓閉機及機房改建,更換通航孔上扉門及16孔閘門的主側滾輪,閘墩、胸牆、工作橋、公路橋、便橋、門牆等修補加固,電氣設備及配電房改制,消力池水下修補,增設水文和必要的管理設施。2009~2010年,碾砣港閘通航孔進行擴孔改造,通航孔寬度由6米增加為11米,通航孔頂高層由6.8米增加到7.8米,通航船隻噸位由200噸左右提高到近2000噸。原節制孔15門,改為14門,設計引水流量增至599.7立方米/秒,排水流量623.1立方米/秒。 [7] 
碾砣港船閘,1959年7月建成,位於九華鎮長江村,距長江邊1.8公里。通航孔寬6米,門檻水深3米。通航以大汛期為主。2009年,市水務局自籌資金近700萬元,實施碾砣港船閘通航孔擴孔改造。通航孔寬度由6米增加至11米,通航孔頂高程由6.8米增至7.8米,通航船隻噸位由200噸提高到2000噸。 [9] 
司馬港閘,位於如海運河與司馬港的交界處磨頭鎮星港村。1966年6月建成。是座蓄水、通航的套閘。單孔,閘室長50米,閘底高程-0.5米,擔負磨頭、長莊、桃園、建設、馬塘、丁西、奚斜、花園等地的農田排灌任務。建成後不久,因水系變化停用,未能充分發揮作用。2010年,為排除安全隱患拆除。 [7] 

如海運河航道航運

如海運河,北起通揚運河,南至如皋市碾砣港,與長江相通,全長57.80公里,海安境內長12.95公里,沿線經海安、孫莊等鎮。可通航60噸位船舶,為七級航道。 [10]  隨着連申線航道整治,拆除了老船閘,按三級航道標準,於2013年12月建成新的海安船閘。 [2] 

如海運河流域概況

如海運河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縱跨通南高沙土地區,地勢平坦。 [2]  如海運河起源於如皋沿江,現為如皋港,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如海運河南段地處如皋市境內,如皋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一。
如海運河北段穿過海安境內。海安歷史悠久,挖掘出的青墩遺址證明新石器時代海安已有人類居住,青墩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安自古有“三十六鹽場咽喉,數十州要道”之稱。而今沿海高速與江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新長鐵路、寧啓鐵路與海洋鐵路,通揚運河與連申航道在海安交匯,海安是江蘇長江以北可實現“公鐵水”無縫對接的城市。海安鎮內建有海安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已成為國家紅色旅遊基地。 [2] 
參考資料
  • 1.    海安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 海安縣誌 . 方誌出版社:2015 : P 183
  • 2.    江蘇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江蘇江河湖泊志 .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04:037-039
  • 3.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2000 :445
  • 4.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75
  • 5.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74
  • 6.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77
  • 7.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283
  • 8.    海安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 海安縣誌 . 方誌出版社:2015 : P189-190
  • 9.    如皋市志/如皋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北京:方誌出版社,2017:308-309
  • 10.    海安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 海安縣誌 . 方誌出版社:2015 : P 208
  • 11.    海安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 海安縣誌 . 方誌出版社:2015 : P210
  • 12.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2000 :15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