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奪(拼音:duó、du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奪”是會意字,字形從“隹”“又”“小”“衣”,意為抓到的鳥從手裏飛走了,指失去、喪失。鳥兒剛飛走時有時會被人立即抓住,因此有奪取、搶奪的含義。現代“奪”主要意思是強取、搶奪,如:強詞奪理。引申指爭取,如:奪冠。也有勝過、壓倒的意思,如:巧奪天工。
中文名
拼    音
duó、duì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DFU [3] 
倉    頡
KDI [3] 
鄭    碼
GDDS [3] 
筆    順
橫、撇、捺、橫、豎鈎、點 [11] 
字    級
一級(編號:0396) [1] 
平水韻
入聲七曷 [4] 
結    構
上下結構
筆畫數
3+3(部首+部首外)
異    體
𠔟、𡙸、敚、𡜎
四角碼
4034₈
統一碼
593A [3] 
注音字母
ㄉㄨㄛˊ、ㄉㄨㄟˋ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會意字。最早字形見於西周金文。金文(圖1、2)的“奪”字,上半部是隻振翅欲飛的鳥(),下面是隻手(又),還有“小”。表明一隻小鳥從手中飛走了。大有脱手而出的意味。除了上述構件之外,還有“衣”字,因此有資料認為是像手從衣內把小鳥雀奪取過來。
小篆的“奪”字,形有所省變,如省略隹上之“小”為兩點。至戰國時, 《汗簡》所代表的成為後來的主流結構(圖4、5),即從又、從隹、從隸化的大(是衣與隹上之“小”綜合變化的結果)。秦簡或從《汗簡》,只是大的下部與隹的上部作“共用”,又字上方多出一個飾筆(圖5);或從西周結構,並加以微調,衣的上下兩部分遠遠分離,又作寸(圖3,屬於形義皆近偏旁的更替)。《説文》(圖6)依準《汗簡》釐定為從又、從奞(讀作xùn,把“大”與“隹”兩個構件合併的一個字),這裏點出了大概。許氏所謂“手持隹,失之也”,沒有解釋上面為什麼有一個“大”,與古初造意已有離違。隸變時,主流結構從《説文》,只是“又”作“寸”(圖7-12),非主流結構主要表現為構件“大”的寫法不固定。楷書簡化作“奪”。簡化採取的是“取其輪廓”的方法,始見於明代的官府文書檔案《兵科抄出》。 [2]  [5] 
“奪”的本義為失去。清代魏源《聖武記》卷六有“軍士奪氣,望風解體”,“奪氣”即喪失勇氣。《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勿奪其時”,就是不要讓農民錯過農時。“奪”為失去、錯過。古人校勘古書時,把行文中有脱落的文字稱為“奪文”“奪字”,與“衍文”(多出文字)相對。這些都和“奪”的本義是一脈相承的。
“奪”由本義的掙脱演變為脱落、喪失,經歷了一個詞義弱化、泛化的過程。從“奪”的本義發展到常義的“強取”,經歷了更為複雜的演化過程,而其間的主要緣由則是通過強力手段迫使對方喪失。《論語·憲問》中孔子誇管仲是個人才,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户的采地(“奪伯氏駢邑三百”),而伯氏到死都沒有怨言。古書中常見的“奪政”“奪官”“奪祿”“奪職”“奪田”的“奪”,表示的都是通過強力手段取得,或者説是使對方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喪失,或者直接地理解為剝奪。
“奪”的剝奪義有較虛化的用法,可理解為強行改變,用強力使動搖、改變。如李密在《陳情表》中説自己六個月時父親去世,四歲時“舅奪母志”,是祖母把自己撫養成人。“舅奪母志”即舅父強行改變母親的守節之志,意為強迫母親改嫁。又如《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説可以讓軍隊失去主帥,卻不能強迫一個男子漢放棄自己的主張。
“奪”的詞義由客體(對方)進一步向主體(己方)轉移,則引申為搶得、強取。這個意義也是“奪”在現代漢語的常用義項。如“奪取”“掠奪”“搶奪”“奪權”“巧取豪奪”的“奪”。又引申指爭取、爭先取到。《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意思是王者表現在爭取到人民,霸者表現在爭取到鄰國,強者表現在爭取到土地。現代説的“奪標”“奪盃”“奪冠”“奪高產”“奪紅旗”,“奪”字也還是競先取得、努力獲得的意思。 [14-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uó
動詞
〈文言〉喪失;失去。
lose
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使失去、削除。
deprive
《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
鄭振鐸《》:“我也悵然地,憤恨地,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剝奪;褫奪
〈文言〉(文字)遺漏;脱落。

《後漢書·黨錮傳·李膺》: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
訛奪
脱出;衝出。
force one's way
江淹《張黃門協苦雨》詩:燮燮涼葉奪,戾戾颸風舉。
茅盾《子夜》六:“兩粒大淚珠終於奪眶而出,掉在他的手上。”
奪門而出
壓倒;勝過。

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巧奪天工;先聲奪人喧賓奪主
競先取得,爭取到。
win
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
奪冠;奪魁
耀。指光線或光采特盛,使人眼花。

崔豹《古今注·草木》:荊葵似木槿而光色奪目。
奪目
強取;搶。
seize;rob
從歹徒手裏奪過兇器。
《周易·繫辭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掠奪;巧取豪奪
〈文言〉動搖;改變。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裁定;決定取捨。

王充《論衡·超定奇》:書疏文義,奪於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定奪
“奪情”的省稱。古代官員遭父母喪,朝廷命其不離職守制,或喪服未滿而召之出仕叫“奪情”,亦簡稱“奪”。

《新唐書·狄光嗣傳》:母喪,奪為太府少卿,固讓。

〈文言〉亂。

《禮記·仲尼燕居》:給奪慈仁。鄭玄注:奪,猶亂也。

duì
名詞
〈文言〉地名。

《禮記·檀弓下》:齊莊公擊莒於奪,杞梁死焉。鄭玄注:隧、奪聲相近,或為兑。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四】【奞部】徒活切(duó)
手持隹,失之也。從又從奞。【譯:奪,手裏持握的鳥失去了。由又、由奞會意。】 [8] 

説文解字注

“手持隹失之也。”注:引伸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遺落物當作此字,今乃用脱為之,而用奪為爭敚字。相承久矣。脱,消肉臞也。徒活切。鄭康成説禮記曰編簡爛脱。脱音奪。
“從又奞。”注:又,手也。持隹而奞,少縱即逝也。徒活切。十五部。 [9]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 奪
古文:𡙸、𡜎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徒活切,音𢼠。彊(強)取也。《前漢·食貨志》: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景帝紀》:漁奪百姓。《文中子·王道篇》:輕施者必好奪。
又鐫削祿階亦曰奪。《論語》:奪伯氏駢邑三百。
又狹路也。《禮·檀弓》:齊莊公襲莒於奪。○按《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襲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杜注:且於,莒邑。隧,狹路。鄭元引之證經雲:隧奪聲相。近又云:或作兑,據此則奪非地名。敚,古奪字,兑即敚之省文。澔失考,誤音兑,字書因之訓地名,非。
又丘月切,音闕。白居易《桐花詩》: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草木堅彊物,所稟固難奪。
又葉僻吉切,音狄。《大度首》:石赤不奪,節士之必。敚或敚原字從攴。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筆順 筆順
❶“大”寬“寸”窄,“大”罩住“寸”。❷“大",首筆橫居上居中,撇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捺筆從豎中線起筆,撇、捺舒展,為“寸”留位。❸“寸”,首筆橫在橫中線下方,」在豎中線,頭部伸入“大”的空位。 [1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十三末

合口呼
全濁
徒活切
dʰuɑt
集韻
去聲
十四夳
合口呼
全濁
徒外切
duɑi
入聲
十三末
合口呼
全濁
徒活切
duɑt
禮部韻略

入聲





徒活切

增韻

去聲





徒外切


入聲





徒活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歌戈

開口呼

全清

tuɔ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歌戈





葉多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全濁
杜對切
d‘uei

入聲
三曷


全濁
徒活切
d‘uo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ɑt
先秦
王力系統
d
uat
先秦
董同龢系統
uɑt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wat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uat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曷末

wɑt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曷末

wɑt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曷末

wɑt
隋唐
高本漢系統

uɑt
隋唐
王力系統

d
uɑt
隋唐
董同龢系統

uɑt
隋唐
周法高系統

d
uɑt
隋唐
李方桂系統

d
uât
隋唐
陳新雄系統
uɑ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uo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uɤ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uo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o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o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u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uo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uəʔ
54
陽入
文讀
晉語
太原
tuaʔ
54
陽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dɤ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212
陽入
文讀
吳語
温州
dai
212
陽入
白讀
湘語
長沙
t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ue
13
陽平
文讀
湘語
雙峯
tu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tʰɔt
21
陽入

客家話
梅縣
tʰɔt
5
陽入

粵語
廣州
tyt
2
陽入

粵語
陽江
tut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uat
5
陽入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ua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eʔ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oʔ
4
陽入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uaʔ
4
陽入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ou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24
陰入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12-15]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31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8]
  • 4.    七曷 奪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15]
  • 5.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CDEF[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6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商務印書館,2012:335-336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9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02
  • 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89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79
  • 12.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5]
  • 13.    音韻彙集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15]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34-135
  • 15.    吳東平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107-108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