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

鎖定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又名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站,每年在奧地利斯皮爾堡舉行 [1-2] 
中文名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
外文名
Austrian Grand Prix
德語:Großer Preis von Österreich
舉辦地點
奧地利斯皮爾堡
賽    道
紅牛環賽道(Red Bull Ring)
首次比賽時間
1964 [2] 
圈    數
71
賽道長度
4.318 公里(2.683 英里)
比賽長度
306.452 公里(190.420 英里)
首次舉辦
1963
最多勝(車手)
馬克斯·維斯塔潘
最多勝(製造商)
法拉利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歷史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策爾特韋格

1964年,歷史上第一次奧地利大獎賽在策爾特韋格由軍用機場改建的賽道上舉行,但僅僅舉辦了一次。1970年,F1回到奧地利,不過承辦比賽的變成了奧地利賽道,一共舉辦了17年直到1987年[2]。1987年大獎賽結束後放棄了這個比賽場地,直到1997年重新設計、翻新奧地利賽道後,比賽依舊回到了這裏,由贊助商重新命名為A1賽道。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機場賽道

1963年–1964年
1963年在策爾特韋格機場賽道舉辦了一場非大獎賽事,由澳大利亞的傑克·布拉漢姆奪冠。次年舉辦了第一場的奧地利大獎賽,效力於法拉利車隊的意大利人洛倫佐·班蒂尼贏得了他唯一一次的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冠軍。這場比賽是成功的,但是賽道被視為是危險的、狹窄的以及非常顛簸的,此外觀眾也抱怨缺乏觀眾區。國際汽車聯合會便將比賽從一級方程式賽歷中撤除,直到興建好一座合適的賽道。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奧地利賽道

1970年–1987年
從1970年至1987年,大獎賽舉辦於奧地利賽道(也位於策爾特韋格附近)。這條賽道建於風景秀麗的施蒂里亞山,它是一條快速的賽道,彎道速度非常快。在1975年奧地利被指派為歐洲大獎賽,在歐洲每一年只有舉辦一場大獎賽,當時被視為是一個榮譽的指定。這條高速的賽道頗受車手們的好評,以及大獎賽舉辦地相當成功。在這條賽道上的第一場比賽法拉利車隊使用更強大的Flat-12發動機使他們在比賽中快了對手將近1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主宰了這場比賽。1971年看瑞士車手喬·希弗爾特駕馭他的不列顛車隊賽車以及英國人傑基·斯圖爾特拿下他的第二座車手冠軍。1975年的大獎賽大雨傾盆且因為美國人馬克·多洛修致命的事故而有所污點,最終由維托里奧·布蘭比拉贏得他職業生涯中唯一的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冠軍,當他衝過終點線時發生了碰撞,比賽也因為雨勢加劇而提前結束。1976年身為主場車手的尼基·勞達先前在紐伯林賽道發生慘不忍睹的碰撞因而無法參賽,這場比賽由短期的彭斯克車隊英國車手約翰·華生獲得他的生涯第一場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分站冠軍。
1976年Voest-Hugel彎經過些微改變成一個彎而不是兩個;但是在1977年設置了三個減速彎在Voest-Hugel彎,前兩年馬克·多洛修在那皆發生了事故。原先賽道中最高速的彎道也因此成為了最慢的彎道。1977年的大獎賽最終由影子賽車車隊的澳大利亞車手阿蘭·瓊斯贏得比賽,就像布蘭比拉和華生一般,這也是他生涯中的第一場分站冠軍。1978年Lotus 79賽車佔據了首排發車,美國人馬里奧·安德雷蒂第一圈卻在Glatz Kurve發了碰撞,以及他的隊友瑞典人羅尼·彼得森拿下勝利。1979年開始顯現出渦輪增壓發動機在這條高速且高海拔賽道上的優勢。雖説瓊斯又取得了一次勝利,雷諾車隊的讓·皮埃爾·雅布耶與勒內·阿諾在接下來一年的大獎賽仍非常有優勢,雅布耶也取得了這場賽事的勝利。到了1981年看三台渦輪增壓發動機賽車稱霸前排,在比賽中,迪迪埃·皮羅尼駕駛的法拉利賽車有着巨大的力量,加上他驚人的駕駛能力,幫助他與前四名發車的車手爭奪前三名,隨着比賽的進行,這四台車還是超過了他,其中一名便是贏得比賽的雅克·拉菲特。一場驚人的演出發生在1982年,5台渦輪增壓賽車主窄了排位賽;但是其中四台發生機械故障而退賽,包括在Texaco Bends發生驚人事故的意大利人裏卡爾多·帕特雷塞,還有再領跑數圈後發動機失效的阿蘭·普羅斯特。在普羅斯特退賽後,比賽轉向兩位平分秋色車手間的衝刺,分別是路特斯車隊的意大利人埃裏諾·德·安吉利和威廉姆斯車隊的芬蘭人柯克·羅斯博格。羅斯博格持續地步步逼近德·安吉利,在普羅斯特退賽後,羅斯博格僅與德·安吉利相差1.5秒;到了最後一圈,兩位皆未有分站冠軍的車手爭奪著勝利,最終德·安吉利抵擋住羅斯博格,僅以不到半個車身長的距離;0.05秒,贏得了比賽。1984年,勞達駕駛他的邁凱倫終於把勝利留在了主場,接下來的兩場比賽的勝利皆由普羅斯特獲得。
但在1987年,這場比賽重新開始了兩次,由於狹窄的維修站發生事故。獲得杆位的車手尼爾森·皮奎特駕駛1,100馬力本田發動機的威廉姆斯賽車以平均時速159.457英里(255.756公里)獲得亞軍,而他的英國人隊友奈傑爾·曼塞爾則獲得了冠軍。在奧地利賽道,越來越快的速度也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加上這條賽道有着大量的高速彎道,樹木、路堤缺少保護,還有太多次在發車時發生在狹小維修站的意外,因此這條賽道在國際汽車聯合會的標準下被視為十分的危險。嘗試迴歸比賽,但是宣告失敗,最終奧地利大獎賽在一級方程式賽歷上消失了十年。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A1賽道

1997年–2003年
在1995年至1996年期間,奧地利賽道進行了翻新,並且在1997年重回了一級方程式賽歷。這條現代化的賽道經由贊助商重新命名為A1賽道,位於施皮爾貝格市區,施皮爾貝格也被定為大獎賽的舉辦地。整條賽道的佈局是由赫爾曼·提爾克所設計,賽道不再如此的長,使彎道更加彎曲,除了Texaco Bends彎(變得更短、更慢)和Hella-Licht減速彎,Flatschach、 Dr. Tiroch彎以及直道的前半部直到Bosch-Kurve彎全部被移除,並由快速、上坡直道的後半部取代。
2002年大獎賽在法拉利車隊命令魯本斯·巴里切羅讓出他的勝利給邁克爾·舒馬赫後,被認定為負面的名聲。
奧地利大獎賽一直是賽歷上的支柱,直到2003年舉辦了最後一次的比賽。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紅牛環賽道

2014年-至今
根據2013年7月的報導,紅牛車隊已經與伯尼·埃克萊斯頓達成協議,經過十年在賽歷上缺席後,將恢復奧地利大獎賽。比賽暫定在2014年7月舉辦於紅牛賽道(前身為A1賽道,在紅牛買下後重新命名,賽道佈局仍與先前相同)。緊接着在12月6日,官方賽歷正式包含了奧地利大獎賽。

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奧地利大獎賽歷屆成績

年份
地點
杆位
冠軍
2023
斯皮爾堡
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 [11] 
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 [10] 
2022
斯皮爾堡
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 [9] 
夏爾·勒克萊爾(法拉利) [8] 
2021
斯皮爾堡
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 [7] 
2020
斯皮爾堡
2019
斯皮爾堡
夏爾·勒克萊爾(法拉利) [5] 
馬克斯·維斯塔潘(紅牛) [6] 
2003
斯皮爾堡
邁克爾-舒馬赫(法拉利)
邁克爾-舒馬赫(法拉利)
2002
斯皮爾堡
巴里切羅(法拉利)
邁克爾-舒馬赫(法拉利)
2001
斯皮爾堡
邁克爾-舒馬赫(法拉利)
庫特哈德(邁凱倫)
2000
斯皮爾堡
哈基寧(邁凱倫)
哈基寧(邁凱倫)
1999
斯皮爾堡
哈基寧(邁凱倫)
埃爾文(法拉利)
1998
斯皮爾堡
費斯切拉(貝納通)
哈基寧(邁凱倫)
1997
斯皮爾堡
雅克-維倫紐夫(威廉姆斯)
雅克-維倫紐夫(威廉姆斯)
1987
奧斯特瑞奇林
尼爾森-皮奎特(威廉姆斯)
曼塞爾(威廉姆斯)
1986
奧斯特瑞奇林
法比(貝納通)
普羅斯特(邁凱倫)
1985
奧斯特瑞奇林
普羅斯特(邁凱倫)
普羅斯特(邁凱倫)
1984
奧斯特瑞奇林
尼爾森-皮奎特(布拉伯漢姆)
尼基-勞達(邁凱倫)
1983
奧斯特瑞奇林
塔姆貝(法拉利)
普羅斯特(雷諾)
1982
奧斯特瑞奇林
尼爾森-皮奎特(布拉伯漢姆)
安吉利斯(蓮花)
1981
奧斯特瑞奇林
阿諾克斯(雷諾)
拉斐爾(利吉爾)
1980
奧斯特瑞奇林
阿諾克斯(雷諾)
賈布勒(雷諾)
1979
奧斯特瑞奇林
阿諾克斯(雷諾)
阿蘭-瓊斯(威廉姆斯)
1978
奧斯特瑞奇林
皮特森(蓮花)
皮特森(蓮花)
1977
奧斯特瑞奇林
尼基-勞達(法拉利)
阿蘭-瓊斯(Shadow)
1976
奧斯特瑞奇林
詹姆斯-亨特(邁凱倫)
沃森(Penske)
1975
奧斯特瑞奇林
尼基-勞達(法拉利)
布蘭比拉(瑪馳)
1974
奧斯特瑞奇林
尼基-勞達(法拉利)
魯伊特曼(布拉伯漢姆)
1973
奧斯特瑞奇林
菲迪帕爾蒂(蓮花)
皮特森(蓮花)
1972
奧斯特瑞奇林
菲迪帕爾蒂(蓮花)
菲迪帕爾蒂(蓮花)
1971
奧斯特瑞奇林
斯費特(BRM)
斯費特(BRM)
1970
奧斯特瑞奇林
林特(蓮花)
埃克斯(法拉利)
1964
Zeltweg
格拉漢姆-希爾(BRM)
班蒂尼(法拉利)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