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夾谷之奇

鎖定
夾谷之奇(?-1289),字士常。山東滕州人。元朝大臣。女真族,其祖由馬紀嶺(今吉林市東)撒曷水徙居滕州。師從東平學派大儒康曄。後被忽必烈召見重用,官至吏部尚書。為政明於大體,思慮慎密;文章簡嚴有法,為世所傳。
出生地
山東滕州
逝世日期
1289年
本    名
夾谷之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女真族
朝    代
元代
諡    號
文簡

夾谷之奇軼事典故

南宋滅亡以後,趙孟頫隱於故里,苦研學問,詩文書畫名聲漸漸遠播,擔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夾谷之奇已聞其聲,結識後成為好朋友。
夾谷之奇便以摯友的身份極力推薦趙孟頫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趙孟頫婉拒了夾谷之奇的好意。1282年擔任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的夾谷之奇被召入京升任吏部郎中。 趙孟頫於吳興作《贈別夾谷公》詩:“王事有埤益,宴安非所求。翩翩晨風翼,一舉逝莫留。誰令匏瓜系,自懷離別憂。青青蕙蘭花,含英在中林。春風不披拂,胡能見幽心。 相去千餘里,會合大江潯。促席談自古,知我一何深。此別雖非遠,懷思渺難任。公其愛體素,尚無金玉音。” [9] 
後來在元世祖忽必烈的親自徵召下,趙孟頫出仕為官,二人同朝為臣,友情愈加深厚。
1288年,夾谷之奇丁母憂回鄉守制,時任吏部侍郎、侍御史的同僚趙孟頫再作《贈別夾谷公》詩一首:“驅馬原隰間,經時不遑休。昔來日在鬥,今去麥已秋。”

夾谷之奇人物評價

《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列傳第七十六·儒學一》:“其高第弟子知名者甚多,夾谷之奇、楊剛中尤顯。” [8]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之奇慮識精審,明於大體,而不忽細微,為政卓卓可稱,雖老於吏學者,自以為不及。為文章尤簡嚴有法,多傳於世雲。”
夾谷之奇病逝後,王惲有詩《夾谷尚書哀輓》:“品彙流行萬不同,銓量平允盡清通。恩非出已知誰怨,天不遺賢見道窮。三複苦辭 歸汶上,一官催老掩曹東。茫茫大塊升沉裏,重為清朝惜至公。”

夾谷之奇生平經歷

夾谷之奇少孤,由舅父杜氏撫養成人。1255年 由舅杜氏攜至東平,入東平府新學,受詞章之學於金朝進士、東平學派名儒康曄,又與金陵楊剛中同受理學之傳於張翌 ( 即時人稱為導江先生者 ) 。所以夾谷之奇不論詞章、義理以及品德、吏才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才。
1261年 授濟寧教授。後被元世祖忽必列召見並授中書省 [1] 
至元十三年(1276),出為江淮行省左右司都事
元軍佔領臨安,接管宋皇室金帛時,他經手文書登記事宜。後來查出這批金帛中有遺失的情況,就有人栽贓誣陷,説這筆糊塗帳和夾谷之奇有牽連,因而他被隔離審查 ( 當時的詞彙是“按問” ) ,張弘範聞訊後,率領着屬員去找負責審理這樁案件的中央特使,為夾谷之奇申辯説:“夾谷之奇是個儒家所謂行已有恥的讀書人,操守一貫公正清白,是個看重榮譽有所不為的君子,不可能發生這種不名譽的事情。如果查出他確實稍有侵貪,我甘心情願和他連坐。” [2] 
由於張九帥的親自過問,此案迅速得到公正的平反。通過認真的調查,水落石出,一切不實之詞,原來都是壞人們的誣陷。 [3] 
至元十八年(1281年)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僉事,再改江北淮東道提刑按察司僉事。 [4] 
至元十九年(1282),召為吏部郎中,提出“陟降澄汰之法”,以為定製。 [5] 
至元二十一年(1285),擢左贊善大夫,與李謙奏時政十事呈太子真金。請皇太子:正心,睦親,崇儉,幾諫,戢兵,親賢,革敝,尚文,定律,正名。為皇太子真金所禮遇。 [6] 
真金太子死後,仍受重用,歷任翰林直學士,吏部侍郎,御史台侍御史。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 丁母憂歸鄉守制。 [7] 
至元二十五年(1289年),任吏部尚書。卒,諡“文簡”。

夾谷之奇人物影響

權臣阿合馬被殺之後,皇太子真金在政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眾選名儒,出任宮臣之職。夾谷之奇與楊恭懿劉因宋道、李謙、耶律有尚等,日與皇太子真金講論治國安民之道,古今成敗得失,對真金參預中書省政務,選用儒臣以管理國政,影響極大。

夾谷之奇史書記載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有傳。
閻復在《鄉賢祠祀》中列出了康曄的9個著名學生:“自復齋徐公接武始,國子祭酒、集賢學士周砥,翰林學士承旨李謙,江西行省參政翰林學士承旨徐琰、翰林供奉淮東提刑按察使孟淇,禮部尚書、集賢大學士張孔孫,集賢學士劉,國子司業楊桓,吏部尚書、翰林直學士夾谷之奇,揚歷館陶者十餘人,司風憲、握郡符及不求聞達者尚眾。”(《全元文》卷二九五)

夾谷之奇家族源流

據《姓氏考略》記載,“夾谷”乃是訛傳的結果,這個複姓原出於金代女真族的加古部,河海大學教授仝道榮2011年撰文《安邑仝氏是女真族夾谷氏後裔》,文中提到“東北女真族夾谷氏於十二世紀進入中原漢化後的後裔就是全國各地的仝氏,而女真族夾谷氏留在東北的後裔即今滿族佟氏。”
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三家莊村和房子村住有幾百户三千多仝氏族人,他們的家譜比較完整。在民國十六年重修的家譜序記有: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夾谷氏,嗣遭元滅,遂易今姓……
1926年(民國十五年)修的《仝氏大門金公支譜》記有:“鼻祖諱成慶,本貫大同人,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知安邑縣事。”
二門道光十三年的族譜後序記有:“我始祖諱驥字德純公,固安邑仝寅之後,實隆州納魯悔河夾谷之奇之後也。”
三門光緒戊戍年《仝氏族譜》的考姓明派記有:“我仝氏乃隆州納魯悔河人也,複姓夾谷,當金龍興時我鼻祖夾谷阿海率所部來歸。”
由安邑這些家譜可以看出,仝姓的上祖是女真族夾谷氏,安邑的遷始祖就是夾谷之奇到安邑任知縣的後人夾谷成慶,其第二代正值元末明初,其姓已由夾谷改為漢姓仝,即仝寅等人。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授濟寧教授,闢中書省掾。
  • 2.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時行省官與中書權臣有隙,特遣使核其財用,而之奇職文書,亦被按問。張弘範率其屬詣使者言:“夾谷都事素公清,若少有侵漁,弘範當與連坐。”
  • 3.    助元滅宋的元初名將張宏範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4.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會御史台立,擢之奇僉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既而移僉江北淮東。
  • 5.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至元十九年,召為吏部郎中,立陟降澄汰之法,著為令式。
  • 6.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又與諭德李謙條具時政十事,上之皇太子:一曰正心,二曰睦親,三曰崇儉,四曰幾諫,五曰戢兵,六曰親賢,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
  • 7.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列傳第六十一》會皇太子薨,除翰林直學士,改吏部侍郎,遂拜侍御史。二十五年,丁母憂,以吏部尚書起復,屢請終制,不許。
  • 8.    元史  .二十五史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9.    是是非非趙孟頫  .正義網[引用日期20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