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鎖定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系東側支脈,黃河支流涇河中上游地區平涼市崆峒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公頃。1982年始建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蹟和地質遺蹟。 [1]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甘肅崆峒太統—崆峒山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 入選。 [10] 
中文名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位置
隴東黃土高原西部
設立時間
1982年
保護區級別
國家級
保護對象
野生動植物、遺蹟、森林生態系統,林麝、黑鸛等
面    積
16283 公頃
類    型
森林生態系統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沿革

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太統-崆峒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1月根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委會評審意見,將保護區功能區劃進行了調整,保護區面積核定為16283hm²。
2005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甘肅崆峒太統—崆峒山獸類及鳥類重要棲息地 入選。 [10]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隴東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系東側支脈,黃河支流涇河中上游地區平涼市崆峒區境內。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形地貌

太統山、崆峒山為地殼運動基岩上升褶皺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徵。保護區共劃分了侵蝕構造中山地、侵蝕構造低山地、堆積侵蝕黃土丘陵區、堆積侵蝕河谷階地五種地貌類型。保護區平均海拔為1850m,最高峯位於太統林場東北部的太統山,海拔為2234m,最低點在崆峒水庫壩面下,海拔為1456m,相對最大高差為778m,轄區內主要山嶺有太統山、崆峒山、大陰山、大帽山、楊家山、香山、祁家山等,峽谷主要有崆峒後峽、涇河峽谷、十萬溝等。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氣候

保護區處於東亞季風區邊緣,在全省氣候區劃中屬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寒冷乾燥,多西北風;夏秋温熱濕潤,多東南風。年均氣温8.6℃,年平均降水511.2mm,年蒸發量為1430mm左右,年均風速2.1m/s。年均日照時數2424.8小時,日照率55%。全年日照日數平均為208d。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水源

保護區水資源主要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兩部分構成。地下水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河流(溝谷)潛水、黃土層潛水、山區基岩潛水和層間承壓水。保護區內地表水資源為地表徑流,主要是涇河和其一級支流胭脂河,其中分佈於全境的涇河水系是黃河的五大支流水系之一,主流涇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內六盤山以東,橫貫全區,在保護區內流長15km,區內大小河流共11條,地表水年徑流量為0.8×10~2.9×10m³。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

太統—崆峒山區在山地環境和森林植被的作用下,土壤類型帶有明顯的山地特徵。主要土類有山地棕壤類、灰褐土類和紅土類,其中,灰褐土類分佈最廣。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上屬於温帶草原植被區域的甘肅黃土高原南部森林草原植被區,地帶性植被是落葉闊葉林和草甸草原。保護區植被分為四種類型:温性針葉林,保護區主要是華山松林和油松林;夏綠落葉闊葉林,保護區的夏綠闊葉林屬於温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以櫟屬、樺木屬、楊屬、椴屬的樹種為主;落葉闊葉灌叢,廣泛分佈於保護區山地和溝谷,其羣落結構簡單,一般僅有灌木層和草本層;草原,保護區處於草原區南緣的森林草原地帶,植被類型應屬於草甸草原。在保護區的森林草原地帶內,最常見的是白羊草草原和長芒草草原。在山地上,落葉闊葉林分佈在陰坡和半陰坡,主要是以遼東櫟林為山地前緣地帶的森林頂級羣落類型,還分佈有山楊林和白樺林。在陽坡和半陽坡分佈有以白羊草為代表的草甸草原和耐旱灌叢。
保護區主要森林類型有人工落葉松林、人工油松林、人工楊類林、人工刺槐林、遼東櫟林、白樺林、闊葉混交林、山楊林、針闊混交林、杜梨林、雜木林等。 [1-2]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域範圍

保護區範圍東起甘溝大灣梁,西至寧夏固原市的涇源縣,南至包家溝梁,北至胭脂河。地理位置為東經106º26′18″—106º37′24″,北緯35º25′08″—35º34′50″,南北最長為17.1km,東西最寬為17.7km,總面積16283hm²,區劃為三個功能區:核心區6680hm²,緩衝區4645hm²,實驗區4958hm²。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目標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稀有野生動植物、古文化遺蹟和地質遺蹟。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

動物
雀鷹 雀鷹
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分佈的珍稀野生保護脊椎動物有5綱26目72科164屬250種,其中魚綱有1目2科10屬11種及亞種;兩棲綱有2目4科4屬6種及亞種,特有種2種;爬行綱有2目7科11屬12種及亞種;鳥綱有15 目42科104屬174種及亞種;哺乳綱有6目17科34屬47種及亞種。這些脊椎動物中,屬國家I級保護動物5種:金雕大鴇黑鸛林麝,其中據觀察黑鸛有8-10對,數量較多。Ⅱ級保護動物有28種。其中白鷺、蒼鷺、雀鷹蒼鷹燕隼遊隼、勺雞和紅腹錦雞相對數量較多。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的“三有”動物種類有149種,佔總種類數的59.60%。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種類27種,列入中國內地與澳門候鳥保護協定的種類有11種。其中山石雞、灰喜鵲、喜鵲、環頸雉、山麻雀的分佈較廣、相對數量較多。保護區內有資源昆蟲55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是小紅蛛絹蝶,主要觀賞蝶蛾41中。保護區境內的河流屬涇河水系,涇河橫貫全境,但由於受季節變化的影響,河水流量在不同的季節變化很大。魚類資源主要包括鯉科9種(引進3種),鰍科2種,共11種。 [3-4] 
植物
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
保護區內有十分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共有維管植物104科,381屬,801種,其中蕨類植物13科,21屬,37種。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4科,8屬,12種。被子植物86種,355屬,753種,在801種植物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黃芪、野大豆、紫斑牡丹、胡桃楸。崆峒山特有植物5種:崆峒山槲蕨、崆峒山蒙桑、崆峒山沙蔘、輪葉繡球、短管丁香。
據初步統計區內有191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植物,按其性質和用途可分為八類。①主要森林資源及綠化造林植物29種;②藥用植物65種;③有毒植物7種;④油料植物12種;⑤澱粉植物16種;⑥主要飼用植物18種;⑦單寧植物15種;⑧野生花卉與觀賞植物29種。 [5] 
以上數據截至2014年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文資源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甘、寧、陝三省交界處,平涼市崆峒區境內,距城區15km。作為古絲綢之路雞頭道西出關中之要塞,自北周武帝元年(527年)建縣迄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保護區內及周邊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築和歷史文化遺蹟。其中集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蹟之大成於一身的崆峒山因軒轅黃帝問道與廣成子而聞名天下,是中國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之一;又因儒、道、釋共處一山的獨特宗教人文景觀而蜚聲海內外。崆峒山位於保護區實驗區,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考古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稱。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秦漢時期,崆峒山開始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台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峯。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峯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台寶塔。新修了法輪寺、卧觀平涼、觀音堂、通天橋、飛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羣。
自1976年後,歷屆政府及考古部門相繼在保護區及外圍發現新石器時期齊家文化、仰韶文化和常山文化遺址11處,出土國家級保護文物64件,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文物6件,國家二級保護文物35件,國家三級保護文物33件。 [6]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措施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各科室人員在保護區周邊村、社、學校,進行進鄉村、入社區宣傳活動,廣泛宣傳《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保護區的重要性、區內資源的重要性、護林防火、熱愛自然生態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宣傳。本次宣傳活動採取給村民、學生講解、發放《保護區宣傳手冊》、《致林區和林緣區墓主親屬的一封信》、《平涼市崆峒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林區護林防火有關問題的通知》、《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關於加強護林防火工作的須知》,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4000餘份。
通過大力宣傳,使社區羣眾從思想上、行動上對保護自然生態有了新的提高,使當地羣眾能自覺地、積極地加入到自然保護行列中來。 [7]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發利用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利用

為了保護寶貴的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崆峒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089hm²,主要以崆峒山為主體,是太統林區的一部分。2013年經省政府批准,保護區管理局由甘肅省林業廳直屬管理,為正縣級事業單位。保護區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3725.2hm²,活立木總蓄積量305773 m³。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98%,林木綠化率達到了69.77%,林業生態建設初見成效,保護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1]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2年10月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崆峒山地方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5月8日,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相繼獲得了“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行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首批“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地”、“中國十大道教文化旅遊勝地”、“中國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最佳目的地”和“建國六十週年——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景區”等桂冠。 [8] 

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山脈受差異風化、水沖蝕、崩塌等外動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峯嶺,峯叢廣佈,方山洞穴發育,怪石突兀,山勢險峻,氣勢雄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這種以下白堊系淺紫紅色調為主的巨厚層礫岩自然地貌,是受中國少有的南北向構造主導、新構造運動頻繁作用形成的,是大面積黃土高原上獨有的自然奇觀。這一奇特的自然遺蹟最早被中國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地理學界知名學者黃進先生所發現,並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認為太統山、崆峒山雖與廣東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樣同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於太統-崆峒山地處高海拔地區顯得尤為珍貴。太統山、崆峒山地帶保存有十分珍貴的地殼運動及造山作用遺蹟,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保護價值。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