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鷺

(鳥綱鷺科白鷺屬4種鳥類的通稱)

鎖定
白鷺是鵜形目鷺科白鷺屬中型涉禽 [9]  。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通稱白鷺 [10]  。體型中等,具有黃色趾;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粉紅色,頭部具有兩根條狀飾羽,背部和胸部具有蓑羽。非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黃綠色,沒有頭部飾羽和背部蓑羽。雌雄無明顯差異 [11] 
白鷺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等地,非洲、歐洲中南部、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地均有分佈。棲息於低海拔地區的湖泊、水塘、河口等水域,常集小羣活動於淺水或河灘。常白天於水域覓食,夜晚飛回林地休息。白鷺捕食小魚、蝦、蛙類、軟體動物、昆蟲等,也啄食少量植物種子 [12]  。繁殖期3-7月,孵化期約25天,雌鳥留守營巢,由雙親共同孵化哺育 [12]  。壽命約10年 [13] 
白鷺出現在很多的文載中,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現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寫了一篇優美散文《白鷺》來讚美它 [14]  。因其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古代東方人喜歡用它來裝飾衣服,西方人則喜歡用它來點綴女帽,加上白鷺喜歡羣居,導致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導致野生白鷺數量鋭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 [15]  ,白鷺13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嘴白鷺、藍灰鷺被列為易危(VU),棕頸鷺被列為近危(NT) [16]  。黃嘴白鷺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17] 
中文名
白鷺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鵜形目 [8] 
鷺科
白鷺屬
4種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英文名稱
Egret

白鷺動物學史

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於1766年在其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十二版中首次正式描述了這種物種,並使用了二名法Ardea garzetta。其中,屬名Aigretta來源於普羅旺斯法語,而種加詞garzetta則是由該物種的意大利語名garzetta或sgarzetta演變而來。 [20]  後來的學者對這一命名提出了修正,將該物種歸入白鷺屬(Egretta)。這一變動發生於1817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萊因霍爾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以白鷺為模式種劃分的白鷺屬中的其他12個物種並列。 [18-19] 

白鷺形態特徵

白鷺是鵜形目鷺科白鷺屬中型涉禽。白鷺屬共有13種,其中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和雪鷺四種體羽皆是全白,通稱白鷺。體型中等,具有黃色趾。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粉紅色,頭部具有兩根條狀飾羽,背部和胸部具有蓑羽。非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黃綠色,沒有頭部飾羽和背部蓑羽。雌雄無明顯差異。 [9-11] 
白鷺

白鷺大白鷺

大白鷺:體長82-100釐米。 [25]  棲息於湖泊、水庫、河灘、沼澤等濕地中。多單個活動,常與白鷺、中白鷺等鷺科鳥類混羣活動和覓食,以魚、蝦、蛙、田螺、昆蟲等水生動物為食。繁殖期3~7月,巢用枯枝、乾草搭成,墊以雜草和葉片,每窩產卵3~4枚,雌雄鳥共同育雛。在雲南中部為旅鳥或冬候鳥,南部為繁殖鳥。屬《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物種。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白鷺中白鷺

中白鷺:體長在大白鷺和小白鷺之間。 [26]  棲息於開闊河谷、湖泊、水庫、沼澤地及水田等生境中,常結羣或與其它鷺類混羣在田壩、河流淺灘、沼澤濕地中覓食小魚、蝦、蛙類及昆蟲。繁殖期亦常與其它鷺類混羣在居民區和農田邊緣的大樹上營巢,每窩通常產4枚卵。分佈於雲南南部和東部,為留鳥。 [3]  000000000

白鷺小白鷺

小白鷺:體長52-60釐米 [24]  ,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着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脱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小白鷺。小白鷺常棲息於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裏。常曲縮一腳於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羣,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光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1] 

白鷺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也叫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釐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十分優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於飛翔。它披着一身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着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釐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着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5] 

白鷺近種區別


白鷺
特徵
體羽皆是全白,通稱白鷺。體型中等,具有黃色趾。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粉紅色,頭部具有兩根條狀飾羽,背部和胸部具有蓑羽。非繁殖期時,眼先裸皮為黃綠色,沒有頭部飾羽和背部蓑羽。雌雄無明顯差異
雌雄同色。全身具黑色的羽毛,黃色的腿和腳。黑喙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體羽疏鬆,具深色條紋。背和前頸下部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
圖片
白鷺 白鷺
黑鷺 黑鷺

白鷺棲息環境

白鷺棲息於沿海低海拔地區的湖泊、水塘、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羣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羣。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 [12] 

白鷺生活習性

白鷺的羽毛價值高,羽衣多為白色,繁殖季節有頎長的裝飾性婚羽。習性與其他鷺類大致相似,但有些種類有求偶表現,包括炫示其羽毛。成大羣營巢,又無防禦能力,結果因人類的濫捕而瀕於滅絕。是涉禽,捕食淺水中的小魚,兩棲類,爬蟲類、哺乳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喬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築起凌亂的大巢。
白鷺常集小羣活動於淺水或河灘。常白天於水域覓食,夜晚飛回林地休息。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蛙類、軟體動物、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着水裏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裏。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1-2]  [12] 
三峽蓄水後的白鷺棲息地 三峽蓄水後的白鷺棲息地

白鷺分佈範圍

白鷺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等地,非洲、歐洲中南部、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大洋洲等地均有分佈。 [12] 
中國擁有鷺科鳥禽20種,其中以白鷺屬的最為珍貴。重慶九龍坡區白市驛鎮三多橋村,有全國第一個白鷺自然保護區。區內有各種鷺類2萬多隻。廈門有10類鷺類,佔中國鷺科鳥類總種數的50%。其中白鷺屬的5個種齊全,反映了廈門的地理位置和濕地環境在鷺類資源分佈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來,每年廈門的鷺科鳥類數量高達3萬隻,按照國際標準,表明廈門海域潮間帶及圍海成湖的湖面的生境,是中國、國際上有關鷺科鳥類的重要濕地。在江蘇儀徵市棗林灣也分佈有白鷺。三峽大壩蓄水後成為水鳥白鷺的重要棲息地,這使白鷺在中國的分佈發生重大變化。使這裏成為觀鳥勝地之一。 [1]  [3] 

白鷺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每年的3~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巖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羣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巖的巖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巖的巖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釐米。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雌鳥留守營巢,由雙親共同孵化哺育,孵化期約25天。壽命約10年。 [12]  [13] 

白鷺保護現狀

白鷺保護級別

白鷺13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黃嘴白鷺、藍灰鷺被列為易危(VU),棕頸鷺被列為近危(NT)。 [16] 
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黃嘴白鷺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4]  [6]  [17] 

白鷺主要威脅

白鷺的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古代東方人喜歡用它來裝飾衣服,西方人則喜歡用它來點綴女帽,加上白鷺喜歡羣居,很容易被人大量捕捉,導致野生白鷺數量鋭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 [15] 

白鷺保護措施

大白鷺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並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中白鷺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保護候鳥和棲息環境的協定》小白鷺是鷺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句簡稱為白鷺,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黃嘴白鷺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7]  黃嘴白鷺是國際瀕危物種。
黃嘴白鷺曾經是中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羣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羣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羣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羣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2年在中國僅見到143只,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448只。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中國將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4]  [6] 

白鷺主要價值

白鷺的肉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汪穎的《食物本草》中有所記載,書中提到白鷺肉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脾虛羸瘦、食慾不振、大便泄瀉、脱肛、崩漏等疾病。 [21]  白鷺在外形上具有獨特的優美之處,因此也被人們視為一種觀賞價值較高的鳥類。在農業方面,白鷺常捕食害蟲,對農業生產有益。白鷺在中國被列為“三有動物”,禁止濫捕濫殺。白鷺還可以作為水生環境的可靠生物指示種,對於生態環境的監測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這也體現了其重要的生態價值。 [22]  白鷺的羽毛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古代東方人喜歡用它來裝飾衣服,西方人則喜歡用它來點綴女帽。 [23] 

白鷺相關文化

白鷺出現在很多的文載中,例如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現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寫了一篇優美散文《白鷺》來讚美它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