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源井

(四川省自貢市的景點)

鎖定
説到太源井,幾乎自貢人都知道這裏的“太源曬醋”。1943年,著名畫家豐子愷和《新民報》 主編張恨水來此作客,主人用太源曬醋作佐料的酸辣掛麪招待。豐子愷回上海時,順便捎去太源曬酷,説要讓它“香飄上海”。
太源井曬醋首先是因太源井而出名。據資料表明,漢時,太源就置江陽縣,劉璋開為郡,北周武帝因鹽設置富世縣,隸該縣所轄。隋代大業三年(607年)置和義縣所轄。清代康熙年間,遷入移民便在這裏開荒鑿井,鹽業日盛。到乾隆年間,太源因井興市,有了街道,場鎮已成規模。1914年的一份資料記載:當時“太源二井二灶,滷質較濃,日可產鹽1520 市斤。
中文名
太源井
地理位置
四川省自貢市 [1] 
著名景點
太源曬醋

太源井起源傳説

關於太源井,有説在九組的白陽殿,有説是地壩井(今太源井貿易商店)。
地壩井在周圍順龍、倒龍、九和、真鹹、騎坳,席草田、腔家、火燒諸井以及張天星的“天星”鹽號當中,最有代表性。
乾隆年間的太源井街,街房臨河,水榭櫛比,旅棧門前“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大紅吊燈十分顯眼,酒肆房愉上高掛的“太白遺風”望簾招風惹人,茶店、紅鍋店子,三步一堂,四步一店。街之路面由石板鋪就,寬寬大大,左通富順縣,右通自流井。到富順的出場口,必須從地壩井的黑漆大格門門坎跨過。

太源井交通

擦街而過的釜溪河,是當時自貢井鹽出挽的主要通道。河中常常停泊上百隻鹽船。鹽從張家沱、五十梯、沿灘碼頭沿河運來。這條河河縱坡陡,節節淺灘,行船較難。道光元年(1821年), 在緊鄰街不遠的老鴿灘修築石堰,從此每年到了枯水季節,往來鹽船便在堰上,由人工盤灘過坳。
太源井有個財主“阮十萬”,隔河對岸有個財主“雷百萬”,兩家互為宿仇,械鬥頗繁。據傳,兩財主為財鬥富,相約在釜溪河的“官沱頭”丟“翹角寶”(元寶),看誰家堅持丟陀陀銀子的時間最長。
清代年間,太派井一帶兵匪交熾,“棒客”(土匪)行搶,股匪、慣匪、流氓、團練十分猖獗。鎮上的九和、真成兩井,曾因屢遭洗劫而破產停業。“雷百萬”是行劫大目標,率先修築起了兩人多高、石料圍山的“安和寨”。這邊“ 阮十萬”遭搶,到“安和寨”躲匪時被拒絕,便恨氣自己修了一座規模大致相當的山寨,取名“鬥氣寨”。即使現在,太派井的阮家後人為甚,其中一、二、三、六組,80——90 %的是阮姓。

太源井歷史沿革

鑑於太源井在自貢井鹽生產中的地位,曾幾度成為鎮、鄉所在地。只是到了1947年,富順縣設7區53 鄉鎮時,才又合併井府(太源)、井河(念井)、井祿(王井)三鄉為三井鄉,鄉公所設在姚壩詹家井。
當中國進入大躍進的時候,富順縣供銷社又產生對太源井的濃厚興趣,來鎮上找井眼,把已經廢棄了半個世紀的順龍、倒龍兩口古鹽井起淘出來,見到了三四百米深處綠豆岩層裏的黑滷,安起5口鍋煎鹽,架起“天車”、大絞車,買來20多頭推牛,誰備推“鴛鴦車”(兩眼滷井共同使用一架“天車”,滷筒上提,那邊空筒下墜)淘出了騎坳井。準備再淘蔗草田井的時候,石油部門在鄧關地面鑽獲出了豐富黑滷。於是,
在統一規劃、全盤管理的背景下,太源井這4 口井也“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了 。
如今,太源井井不馳名醋馳名,太源曬酷又成了昔日太源井灶的代名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