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湖新銀魚

鎖定
太湖新銀魚,學名: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1956),為銀魚科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太湖、其他地方引種後也有分佈,銀魚的原種產地在太湖。
中文名
太湖銀魚
拉丁學名
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195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鮭形目
銀魚科
新銀魚屬
太湖新銀魚
分佈區域
長江中、下游的附屬湖泊中

太湖新銀魚形態特徵

體細長,略呈圓筒形,後段較側扁;頭部平扁,呈三角形。吻短。口小,上下頜骨各有一排細齒,口蓋上無齒,下頜前端亦無犬齒。胸鰭小,具有肌肉基。背鰭後方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鰭。體無鱗,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有一排較大的鱗片。生活時全體透明,從頭的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腦的形狀,死後全體為乳白色。各鰭較透明,無色,體側每邊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點。
用小銀魚做的菜

太湖新銀魚生活習性

太湖銀魚是純淡水的種類,終生生活於湖泊內,浮游在水的中、下層,以浮游動物為主食,也食少量的小蝦和魚苗。半年即達性成熟,1冬齡親魚即能繁殖,產卵期為4~5月,生殖後不久便死亡。

太湖新銀魚種羣分佈

太湖新銀魚 太湖新銀魚
分佈於長江中、下游的附屬湖泊中。個體小,最大個體長僅達80毫米,但其數量很多,尤以太湖所產最為著名。產區多製成魚乾,商品名為“粉條”,味極鮮美,暢銷中外。小銀魚的質地勝於較大形的銀魚,故李時珍説:“彼人尤重小者,曝幹以貨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此外,太湖銀魚,也被譽為太湖三白之一。

太湖新銀魚營養成分

太湖銀魚的營養成分、藥用價值均與長江間銀魚相似。每百克鮮銀魚可食部分含蛋白質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鈣258毫克,鱗102毫克,鐵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幹銀魚含蛋白質72.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0.5克,鈣761毫克,磷1154毫克,鐵7.5毫克。全魚可入藥,其肉性味甘、平,有滋養補腎、健胃補虛、益肺、利水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泄瀉,營養缺乏消化不良小兒疳積等症。《隨息居飲食譜》認為它“養胃陰,和經脈,小者勝,可作幹。”

太湖新銀魚合理捕撈

關於太湖新銀魚的合理捕撈時間太湖新銀魚壽命僅一年,產卵後即死亡,且在撫仙湖形成了穩定種羣,因此進行合理地捕撈是非常必要的。撫仙湖捕撈太湖新銀魚的方法主要是岸邊拖網捕撈。網具規格小,捕撈強度和效率低下,誤捕率高,嚴重破壞土著魚類的種羣資源和產卵場,是導致撫仙湖土著魚類急劇衰減的最主要原因 。撫仙湖太湖新銀魚繁殖盛期主要是 3~6月和 9~10月,研究表明在3月齡後,太湖新銀魚的生長明顯減慢,從個體生長的角度考慮,捕撈時間應定在 12月至來年 3月。捕撈對象為 6~12月齡的春季羣體和3~6月齡的秋季羣體,適當調整並統一網具規格,捕大留小,避免與當地土著魚類的主要繁殖盛期 (5~10月)衝突,以達到合理利用銀魚資源 、保護土著魚類種羣的目的 。 [1] 

太湖新銀魚人工繁殖

太湖新銀魚時間確定

根據自然氣候和多年的實踐經驗,小銀魚在各大中型水庫一般於3月下旬開始成熟產卵,達到高峯期的時間因各水庫的地理位置和水域條件不同而略有差異,正常年份高峯期出現4月中上旬。因在高峯期前後採的卵質量好,所以人工繁殖時間定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根據小銀魚自然繁殖的生物習性及多年的經驗,小銀魚在下午2:00 ~ 6:00 產卵活動旺盛,在此時捕獲的親魚成熟度好。雌雄比例合適,因此我們作為可獲得高質量親魚的捕撈作業時間。

太湖新銀魚質量要求

要求親魚體長大於55mm,成熟度、鮮亮度要好,以取得優質卵子及精子提高受精率 。死亡超過1.5h 的親魚不得選用。因為此時氣温較高,親魚死亡後精、卵可在體內存活的時間不長,且隨氣温升高而縮短,通過顯微鏡觀察雄親魚死亡超過1.5h後精子存活率不到10%,如果選用死亡1.5h後的雄親魚,受精率極低且浪費卵子,而用死亡1.5h以上的雌親魚則受精率也不足10 %。

太湖新銀魚雌雄配比人工授精

雌雄比例以1:2為宜,保證有足夠的健壯精子,提高受精率。用鑷子挑開雄親魚腹部後取出精巢 。 用這種方法可獲得較多精子,受精效果較好 。 缺點是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生產速度慢 。 在授精方法上,我們選用了幹法授精 。這種方法技術要求不高,可操作性強,受精效果好,在實踐中已經得到證實 。精卵混合後加入生理鹽水 , 主要是雄魚精巢很小,精子個體更加微小,精子本身的能量極其有限,通過顯微鏡觀察,精子在水中只有20~35s(秒)的活潑運動時間,超過40s後,精子基本上只在原地抖動,失去了受精能力。但是,在生理鹽水中精子活動時間可以延長 10 ~ 20s ,從而延長可受精時間,提高了受精率 。 實踐證明用生理鹽水比用純淡水受精率提高 20 %左右 。
在受精卵的孵化管理上
一是孵化室要乾淨通風,避免陽光直射,室温17 ~ 23°C,保證水温不會因氣温變化而變化,並防止陽光中紫外線損害魚卵 ;
二是孵化用水要符合 NY5051 的規定,水温15 ~ 20°C,水庫水要用120目篩絹過濾來保證孵化水質,防止水中浮游生物對卵的侵害 ;
三是放卵密度為20萬~ 30萬粒/m2,避免卵子堆積造成死亡;
四是專人管理,每日換水1/2~1/3,保證孵化用水的穩定和清新。受精率在受精卵發育至原腸中後期進行計算, 防止假受精現象導致受精率計算誤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