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姥山脈

鎖定
太姥山脈,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寧德市境內東部,北接南雁蕩山,南抵三沙灣,西與鷲峯山脈隔溪相望,東止於海濱。蜿蜒於福鼎、柘榮、霞浦、福安等縣(市)境內。一般海拔400~700米。最高峯東山頂,海拔1479米。位於柘榮縣東部。主峯覆鼎峯,海拔917米,位於福鼎市南部。
太姥山脈為交溪(長溪)與福鼎、霞浦兩縣所有獨流入海的溪流的分水嶺。該山脈山體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花崗岩構成。山體藴藏的礦產主要有鉛、鋅、銀、鎘、明礬石、石英岩、高嶺土、玄武岩等。森林覆蓋率達46%以上。區域內的分水關、疊石關為閩浙間的要隘,太姥山為全省聞名的風景區。 [1] 
中文名
太姥山
所屬山系
福建省沿海山系
地理位置
福建省東北部
走    向
東北-西南
長    度
約 80 km
寬    度
約 60 km
起    點
西南起自三沙灣
終    點
東北至閩浙邊界分水關接南雁蕩山
主    峯
覆鼎峯
海    拔
917 m
最高峯
東山頂,海拔1479米
一般海拔
400-700米

太姥山脈位置境域

太姥山脈的位置及走向 太姥山脈的位置及走向
太姥山脈,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境內東部,介於東經119°40′~120°25′與北緯26°42′~27°25′之間。北接南雁蕩山,南抵三沙灣,西與鷲峯山脈隔溪相望,東止於海濱。蜿蜒於福鼎、柘榮、霞浦、福安數縣(市)境內。全長約5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700米,800米以上山峯有32座。 [27]  最高峯東山頂,海拔1479米。位於柘榮縣東部。主峯覆鼎峯,海拔917米,位於福鼎市南部。為交溪(長溪)與福鼎、霞浦兩縣所有獨流入海的溪流的分水嶺。 [1] 

太姥山脈主要山峯

最高峯東山頂,海拔1479米 最高峯東山頂,海拔1479米
東山,又名玉笏山、東獅山,在柘榮縣東部、福鼎西部,屬太姥山脈中段。主峯東山海拔1479米(一説海拔1478米 [27]  ),為柘榮縣最高峯。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茜洋溪、龍溪、赤溪發源地與分水嶺。地質上屬中生代火山岩、花崗岩構造。 [2] 
主峯覆頂峯 主峯覆頂峯
太姥山,福鼎市境內,自然景觀千姿百態,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7]  主峯覆鼎峯,也是太姥山脈主峯,海拔917.3米。 [27] 
青龍山,位於福鼎市磻溪鎮,主峯1141.3米,為福鼎市最高峯,該山與大尖頂相連,延綿5~10公里,土地肥沃,是福鼎市林業基地。 [27] 
大尖頂,位於福鼎市磻溪鎮,主峯1047.3米。 [27] 
牛桐波,位於福鼎市磻溪鎮,主峯1122.8米。 [27] 
胡蘆門岡頭,位於福鼎市磻溪鎮,主峯1114.6米。 [27] 
流美仔,位於福鼎市磻溪鎮,主峯1074.1米。 [27] 
王府山,位於福鼎市管陽鎮,主峯1113.6米。該山坡緩霧多,土壤肥沃,草木茂盛,極有開發利用價值。 [27] 
犁頭峙山,位於福鼎市管陽鎮,主峯1109.7米,是管陽鎮林業基地。 [27] 
東山,位於福鼎市管陽鎮,主峯1092.9米。 [27] 
吳社尖,位於福鼎市管陽鎮,主峯1022.2米。 [27] 
目海尖 目海尖
目海尖,又名望海峯。在霞浦、柘榮兩縣交界地,屬太姥山脈中段。因山勢高峻,可極目東海觀日出,故名。主峯海拔1192.4米。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逼海邊。為羅漢溪、柘溪、七都溪、茜洋溪發源地。地質上屬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崗岩構造。峯頂有終年不涸的石池。 [2] 
霞浦山 霞浦山
霞浦山,在霞浦西南部,屬太姥山脈南段(西南支脈 [30]  )。西瀕鹽田港,東抵東吾洋,南臨霞浦(今溪南港)。因江中有青、黑、玄、黃4嶼,日映江水如霞,山在其上,故名。主峯霞浦尖海拔776.8米,為三沙灣海濱名山之一。 [2]  [30] 
洪山 洪山
洪山,又名葛洪山。在霞浦縣南部,南瀕東吾洋,傳説葛洪曾在此煉丹成仙,故名。主峯海拔605.2米。登高遠眺,温台之境歷歷在目。山上有石洞,洞中有石屏、石几、棋局,還有六字籀文,人莫能識。山北古縣村為晉温麻舊縣治。 [2] 
龍首山,海拔432.5米,霞浦縣南部,按其山勢分5脈,即主脈龍首山、東脈金字山、次東脈虎尾崗、西脈蓮花峯和塔崗山。主要景點分佈在龍首山、金字山、塔崗山和蓮花峯4脈上。 [41] 
仙嶺東山山脈,從與柘榮縣交界海拔1162米的東山,向南延伸,縱貫城陽鄉,直至溪柄鎮黃沙村附近。 [25] 
大洞風山山脈,從與霞浦交界海拔976米的大洞風山,向西南延伸,通過鬆羅鄉、賽岐鎮、灣塢鄉,直至白馬門。 [25] 
小東山,海拔1061.4米,在福安市城陽。 [26] 
高山頭,海拔1015.6米,在福安市城陽。 [26] 
霞浦縣屬太姥山主要山峯
山峯名
海拔(米)
所在鄉鎮
山峯名
海拔(米)
所在鄉鎮
目海尖
1192.4
柏洋鄉
天池崗頭
885.3
柏洋鄉
流米巖
1103.8
柏洋鄉
芹山頂
871.9
柏洋鄉
桃尖
1080.0
柏洋鄉
龍虎崗
844.3
柏洋鄉
流米仔
1074.1
柏洋鄉
雙冠峯
841.9
柏洋鄉
阮家山
992.3
柏洋鄉
天仙丘
814.9
柏洋鄉
大洞鳳山
975.6
柏洋鄉
倒龍山
987.7
崇儒鄉
粗崗頭
971.3
柏洋鄉
牛尾峯
848.5
崇儒鄉
山將頂
969.4
柏洋鄉
柳溪尖
832.5
崇儒鄉
直崗頭
952.8
柏洋鄉
花尖山
802.7
崇儒鄉
王師角
947.8
柏洋鄉
玉山
972.8
水門鄉
高山頭
939.8
柏洋鄉
大丘角
802.3
水門鄉
曲坑山
927.4
柏洋鄉
鵝角阜山
804.0
州洋鄉
遊厝下山
905.3
柏洋鄉
-
-
-
[31] 
太姥山脈寧德柘榮境內山地 太姥山脈寧德柘榮境內山地
柘榮縣內屬太姥山千米以上山峯一覽表
鄉鎮
山峯名
海拔(米)
所在地點
雙城鎮
東山頂
1479
雙城、城郊、東源、乍洋四鄉鎮接合部
橫亭頭
1013.9
舂臼灣村後面
笠帽峯
1001.5
烏巖下村後面
城郊鄉
龍頭尖
1054.1
仙山村山後西側
天坪山
1105.3
仙山村黃家園北側
牛欄岡
1200.3
仙山村仙源裏東南側
裏牛欄
1006.5
漈頭村茶嵐裏北側
乍洋鄉
後山岡
1029.5
寶鑑宅村吳厝裏北側
天頂岡
1006.5
橫亭村東南側
石印頂
1198.2
乍洋村西南面
石頂岡
1205.1
留水村西側
王武山
1061.4
洋裏村北面
天波老
1052.6
天波老村西側
第二尖
1023.9
新厝村西側
東源鄉
東山
1375
仙后村西側
尖峯頂
1132.1
仙后村東側
湖頭岡
1039.2
仙后村東南側
第一尖
1135.5
仙后村東南
大岡峯
1125.7
仙后村南面
裏湖
1136.3
仙后村南面
大岡山
1100.2
山嶺村裏山頭南側
大岔
1070.4
山嶺村溪門裏東南面
裏岔
1025.4
綢嶺村東南面流橋溪北側
地頭岡
1089.4
綢嶺村東側
龜山頭
1242.3
裏湖南側
裏湖頭
1200.7
鴛鴦頭村東北
菇山岡
1116.5
鴛鴦頭村北側
芎竹坪岡
1080.5
鴛鴦頭村東面
雨傘岔
1115.6
鴛鴦頭村東北
亞皮樹岡
1138.3
鴛鴦頭村東北側
柴橋頭
1112.1
鴛鴦頭村東面
大灣山
1351.8
鴛鴦頭村西南面
湖後岡
1089.2
鴛鴦頭村南面
大灣嘴
1061
鴛鴦頭村大彎東側
青龍山
1141.3
鴛鴦頭村東南面
佳鯉湖
1082
鐵場村西面
南山
1301.7
西源村南面(電視轉播台所在)
鹿角頭
1320.6
南山電視轉播台東南側
笊籬岡
1087.4
東源村巖潭西南面
笊籬岡頭
1035.6
青嵐面村王家山西北側
大湖岡
1126.7
青嵐面村裏馬坑西側
上厝基岡
1126.7
青嵐面村馬坑西北側
銀硐後
1110.3
青嵐面村外馬坑西南側
大嵐岡坪
1039.6
青嵐面村南側
大岡尖
1185.8
完店村西側
楊梅祭岡
1005.4
完店村西側
米篩岡
1190.8
完店村東側
李家漿
1031.9
完店村南側
旗山岡
1052.1
完店村東巖南側
後門山岡
1121.1
完店村北側
斗笠仔岡
1002.1
龜洋村北側
風吹岔
1127.5
龜洋村西側
雞母尖
1171.2
桃坑村上洋東側
葛藤坪
1034.8
桃坑村圍埕東側
古公坪
1078.1
桃坑村西側
王獅壟
1043.2
桃坑村南廣山北側
龍井岡
1057.6
桃坑村南廣山西側
單瞭岡
1000.4
桃坑村笊籬溪東南側
葫蘆門岡頭
1114.5
嵐中村東北側
梧桐坡
1122.9
嵐中村東南側
目海尖
1192.4
嵐中村南面
仙山頂
1105.5
仙山村西北側
富溪鄉
疊石峯
1080.1
葉山村北側
馬透峯
1080.1
葉山村北側
田石岡
1098.5
天頭岡西側
上牛埕
1077
上蒲頭南側
大彎岡
1025.4
霞利洋村東北側
黃柏鄉
四岡巖
1128.9
黃柏村葉首東北側
蝴蝶山
1113.6
蒲洋村南山東南面
東山
1161.8
高峯村西面
大碓
1029.9
高峯村東北側
孩子應
1037.6
長冠村西側
豺狗岡
1059.2
長冠村東南面
天星岡
1081.9
陳家山村北面
石墓山
1001.9
陳家山村東南側
英山鄉
蜂洞巖
1056.7
油麻厝村北側
見無爐
1086.7
田頭洋村東側
山豬嶂
1036.6
熊狀村西南側
山翹天
1075
鳳洋村東南面
楮坪鄉
大湖
1021.3
洪坑村東南側
丹池岡頭
1072.3
社坪村東面
湖興岡
1061.4
社坪村東側
[36] 

太姥山脈埡口關隘

太姥山區域內的分水關、疊石關為閩浙間的要隘。
分水關,位於距福鼎市城東北15公里的閩浙分水嶺上,海拔300米,自古為閩浙兩省交通的重要關口,故歷代均在此築關守衞。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福寧知州黃良材造隘房並派福寧衞軍防守。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安進士劉仲藻為抵禦清兵入閩,徵召民工重修分水關,並擴建關口左右城垣數百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福寧知府李拔在關上題書“分水雄關”。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金錢會義軍大破清軍於關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築有國防工事。 [39] 
疊石關,亦位於閩浙邊界,距縣城44公里,是福鼎通往泰順的咽喉要道,歷代駐兵防守。《方輿紀要》載:“疊石、分水二關,俱閩王時築,以備吳越。” [39] 

太姥山脈地理環境

太姥山脈地質地貌

太姥山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的陸緣地帶,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緣,東面經島弧、海溝與太平洋板塊相連,在兩大板塊長期相對作用中形成。地層區劃上華南地層區東南沿海地層分區,東北部屬温州地層小區,餘屬青田漳州地層小區。
按地質構造,太姥山處在東亞大陸邊緣瀕太平洋新華夏系構造帶中,位於閩東燕山火山岩斷裂帶北部。地質構造由多次構造運動迭加形成。構造線以北北東、北東走向為基本格架,主要表現為不同期(次)的岩漿岩沿構造線方向侵入和噴發,以及以北北東和北東向為主的大斷裂及其控制影響的地形、地勢、水系特徵。
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火山岩帶。按巖性成因條件劃分,全區岩石可分為岩漿岩[包括侵入岩和火(次)山岩],沉積岩(包括火山碎屑沉積岩和正常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按巖性成分及粒級大小劃分,全區岩石大致可分為酸性巖類(約佔陸地面積90.1%)、中性巖類(佔6.0%)、基性巖類(佔0.15%)、泥質岩類(佔1.7%)、砂質巖類(佔1.3%)、紫色巖類(佔0.7%)、碳酸岩類(佔0.05%)等7種類型。 [3] 
在地貌上,太姥山大部屬於構造侵蝕、剝蝕丘陵盆谷地形。一般海拔小於5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坡度10~30度之間。峯巒重疊,地表破碎,河流縱橫,山間盆谷錯落,具有典型的低山丘陵特徵。同時,早期地質構造基礎上,因受流水強烈侵蝕下切,多形成以高丘為主的丘陵、河谷、盆地地貌,僅沿海地段,偶見孤立低山。在太姥山與鷲峯山之間形成福安盆地。 [4] 

太姥山脈水文

為交溪(長溪)與福鼎、霞浦兩縣所有獨流入海的溪流的分水嶺。西麓主要是交溪的東岸支流水系,東麓主要是獨流入海河流。 [5] 
  • 東麓河流
赤溪,位於福鼎西南部的磻溪,主要支流有桑園溪、紫坪溪、叉溪口3條。發源於柘榮縣乍洋的第一尖山,流經石山、桑園、赤溪匯入霞浦境內的牙城入海,流域面積287.2平方公里。主流長度37.6公里,年均徑流量3.46億立方米。 [13] 
水北溪,源於浙江省境,流經福鼎市城匯入沙埕港。流域面積341平方公里,幹流長43.4千米,比降7.69‰。 [13] 
七都溪,源於福鼎市,幹流長58公里,流域面積3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4.1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3.24立方米/秒,河流比降16.2%。 [13] 
杯溪,霞浦縣最大河流。源於柏洋鄉,由北往南流經崇儒至鹽田入海,幹流長45公里,流域面積285.2平方公里,河流比降16.4‰,年均徑流量為3.1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9.5立方米/秒。 [13] 
羅漢溪,源於霞浦縣柏洋鄉土勃頭村,流自西北向東南,其主要支流有桐油溪,在吳坑巖下與主溪匯合後,流經江邊、橋頭至後港入海。主幹流總長38千米,總流域面積206.4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2.2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7.8立方米/秒,河比降22.8‰。 [13] 
百步溪,源於福鼎管陽的王府山南麓,流經翁溪、葉舉、體洋、白琳匯入沙埕港,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主流長26.1公里。 [13] 
赤溪,位於縣境西南部的磻溪。主要河流有桑園溪、柴坪溪、叉溪口等3條。發源於柘榮縣片洋的第一尖,流經石山、桑園、赤溪,匯入霞浦境內的牙城入海。流域面積287.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37.6公里,其中福鼎市境內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3.3公里。 [28] 
百步溪,發源於管陽的王府山南麓,流經翁溪、葉莒、車洋、白琳,匯入沙埕港,流域面積12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6.1公里。 [28] 
溪頭溪,位於縣境西北部的管陽境內。主要河流有溪頭溪、西陽溪等2條,屬交溪水系。發源於柘榮縣的乍洋,流經管陽、廣化、乾頭、楮樓,匯入福安交溪。流域面積125.2平方公里,主溪流長29.7公里,其中福鼎市境內流域面積115.3平方公里,溪流長4.2公里。 [28] 
杯溪,源於柏洋鄉塔後,由北向南流經長巖、九龍坑、裏馬,於上村、王高店之間彙集崇儒倒流溪支流,經龍鳳店,至鹽田村入海。流域面積285.2平方公里,主幹流長56.5公里,是境內最大河流。河流比降16.4‰,多年平均徑流量3.14億立方米,年均流量9.5立方米/秒。河牀切割較深,落差(740米)不集中,水能理論藴藏量2.46萬千瓦。枯水季節,下游裏馬至梅溪水深0.1米,河面寬4米;梅溪至官嶺尾水深0.85米,河面寬20米左右。 [32] 
羅漢溪,源於柏洋鄉洋裏土勃頭村,呈西北—東南流向,經橫江、溪西、洋沙溪,於下村彙集桐油溪支流,出水磨坑、大橋頭入後港海。流域面積206.4平方公里,主幹流長38公里(支流桐油溪,源於水門鄉百筧村,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河道長度17公里),河流比降22.8‰。多年平均徑流量2.27億立方米,年均流量7.8立方米/秒。河牀落差865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51萬千瓦。 [33] 
七都溪,發源於柘榮縣洋頭村,流經福鼎市桑園,經赤溪進入霞浦牙城鎮後,稱七都溪,而後自北向南流經楊家溪、渡頭入七都港,至鳳陽注入牙城灣海域。全長58公里,總流域面積334平方公里。境內幹流長22.5公里,流域面積8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18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3.24立方米/秒,河流比降16.2‰。河牀平緩,落差30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2.03萬千瓦,境內主要支流有龍亭洋尾溪和雉溪。 [34] 
長溪三河,南部源於馬洋鯉魚山白巖溪,北部源於七寶洋石浿溪,兩支流由西向東,在縣城西南周家亭匯合,橫穿縣城南郊,經山兜至塔下入海。流域面積55.3平方公里,幹流長17.5公里,河流比降25.7‰。多年平均徑流量0.49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49立方米/秒。河牀落差200米,水能理論藴藏量3300千瓦。 [35] 
石山溪,發源於東源鄉仙后村第一尖,向東南流至乍洋鄉溪口村附近的闊羅出境,再經福鼎蟠溪鄉匯入七都溪,至霞浦牙城入海。縣內長14.6公里,流域面積59平方公里。 [38] 
  • 西麓河流
溪頭溪,位於福鼎市西北部的管陽境內。主要支流有溪頭溪、西陽溪2條;源於柘榮縣的乍洋,流經福鼎管陽、廣化、乾頭、楮樓匯入交溪,流域面積125.2平方千米,主流長29.5千米,年均徑流量1.46億立方米。 [13] 
茜洋溪,在上游稱東溪又名流橋溪,發源於柘榮縣富溪鄉的青嵐崗(一説東源鄉鴛鴦頭村),曲折南流,至宅中鄉西坪村與西溪交匯,至舂臼彎村附近與霞浦交界處的甲溪口出境,稱茜洋溪,然後向南流經福安溪柄注入交溪下游的賽江河段。縣內長29.7千米,流域面積68.68平方千米。河流總長52千米,境內長20千米;流域總面積402平方千米,境內面積142平方千米。 [13] 
交溪,蜿蜒於縣境北部和西北部邊界上。從城郊鄉尖嶺下村向西流,至英山鄉舉坂村的河段長28.2公里,為柘榮與浙江泰順兩縣的界河。從舉坂折向南流,至老富彎村的一段長4.7公里,為柘榮與福安兩縣的界河。兩段界河全長32.9公里,在柘榮一側的流域面積177.1平方公里。 [37] 
龍溪,發源於東源鄉仙后村東山頂,向西南流經城關盆地折向北,至城郊鄉到龍山村和英山鄉東坪村之間匯入交溪河段,長29.6公里,流域面積106.3平方公里。 [37] 
五蒲溪,發源於乍洋鄉柯嶺村的湖山頂,向北流經城郊鄉,至尖嶺下匯入交溪河段,長12.4公里,縣境內流域面積31.4平方公里。 [37] 
楮坪溪,發源於楮坪鄉湖頭村的疊石峯,向西北流經楮坪鄉,至英山鄉後壠村附近匯入與福安交界的交溪河段。縣內長11.6公里,流域面積41.5平方公里。 [37] 
東溪,東溪又名流橋溪,發源於東源鄉鴛鴦頭村附近,曲折南流,至宅中鄉西坪村與西溪交匯,至舂臼彎村附近與霞浦交界處的甲溪口出境,稱茜洋溪,然後向南流經福安溪柄注入交溪下游的賽江河段。縣內長29.7公里,流域面積68.68平方公里。 [37] 
西溪,發源於富溪鄉馬鼻洋,向東南流至宅中鄉西坪村匯入東溪,長18.4公里,流域面積77.75平方公里。 [37] 
桃坑溪,發源於東源鄉大灣山,向西南流至宅中鄉甲溪口出境,匯入與霞浦縣交界的界河中,至甲溪口匯入茜洋溪。縣內長20公里,流域面積50.4平方公里。 [37] 

太姥山脈氣候

太姥山區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季風氣候特點。沿海地區夏季和內陸山區的冬季,持續時間均超過120天,其餘各季均在70~90天之間,四季分明。全區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700~1900小時之間。各季風雨情況隨氣温變化而變化,按平均氣温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 [16] 
雨量豐沛,氣候濕潤,乾濕季明顯。年平均雨量自沿海至山區逐漸增大,均在1600毫米以上,但西麓的柘榮超過2000毫米。東南臨海,氣候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8%以上。歷年3月份起進入雨季,雨日雨量劇增。5~6月年平均雨量佔全年總雨量三分之一。10月至次年2月5個月乾季的雨量僅佔全年總雨量的20%,在乾濕度和雨量分配上有明顯的季節特點。 [17] 
東西兩麓温差大。年平均氣温,東麓為18.8℃(最熱月出現在7月為28.6℃,最冷月出現在1月為8.9℃),西麓為15℃(最熱月出現在7月為24.4℃,最冷月出現在1月為5.2℃),差3.8℃。達到同樣積温量,東麓要130天,西麓要180天。氣温的地域差別呈現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特點。 [15] 
災害性天氣頻繁。地處北迴歸線以北的低緯度地帶,冷暖空氣常在區境附近交匯,形成多種災害性天氣。大風是區內全年均可出現的經常性災害性天氣。颱風則是下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平均每年影響區內的颱風有4次左右,暴雨也是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全年均可出現,而以5~9月最為頻繁,每年3~9月平均出現2~3次。此外,還有乾旱和低温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14] 

太姥山脈植被

太姥山地區原生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歸屬於常年濕暖照葉林地帶的常綠儲類照葉林小區。原生植被由於長期受人為干預而逐漸被演替,大部分人工馬尾松、杉木、油茶代替原有植物羣落的優勢樹種;天然常綠闊葉林中的優勢樹種因長期擇伐、破壞,變更羣落組成;大部分喬木層損失,僅留下灌木、蕨類等荒山植被。森林植被區系成分隨緯度地帶性由南向北逐漸過渡呈規律性變化。常綠闊葉林的分佈高度上限隨緯度由南向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漸低。 [20] 
水平分佈
太姥山東、南部海拔500米以下濱海丘陵平原地帶該地帶靠近南亞熱帶,分佈含熱帶成分較多常綠葉、闊葉林種類。主要有桑科、豆科、大麻黃科、芸香科、無患子科、桃金娘科、木犀科、松科、杉科等區系成分,如榕樹、台灣相思、銀合歡、木麻黃、枳殼、黃皮果、龍眼、荔枝、番石榴、無花果、茉莉花、馬尾松、杉木等;灌木有小葉赤楠、桂木、黃瑞木、鹽膚木等;草木層欠發達,芒萁、單葉新月蕨居多;海岸植被,主要有秋茄。 [19] 
太姥山東北部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地帶該地帶靠近南温帶,分佈含温帶成分較多的針、闊葉耐寒種數的森林植被。主要有松科的黃山松、馬尾松、杉科的柳杉、水松,殼鬥科的青岡櫟、板栗,粗榧科的三尖杉,薔薇科的梨等;灌木主要有杜鵑、烏飯、胡枝子、白櫟、石斑木等;草本層不發達,主要為蕨類、野古草、芒草等。其間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域,因氣温較低,土壤瘠薄,喬木層不發達,形成灌叢、草叢植被,主要由馬銀花、紅泡樹、知風草、白芒、金脈金茅等組成。 [19] 
垂直分佈
太姥山區由於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區內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佈特點。海拔400~499米的紅壤分佈區,多為人工栽培植被帶。該植被帶因人口密集,水土流失和人為破壞嚴重,植被層次簡單,種類少。主要人工植被有馬尾松、杉木及小葉赤楠、黃瑞木、氊木、胡枝子、芒萁、五節芒、桃金娘等。糧食經濟作物有水稻、甘薯、油菜、茶葉、茉莉花、油茶、油桐、柑桔、龍眼、荔枝等。 [18] 
海拔400~1000米的紅壤、黃壤分佈區為照葉林帶。主要植被為殼鬥科的櫧栲類及毛竹林等。喬木層以米櫧、甜櫧、羅浮栲、木荷、紅粟栲、青崗櫟、紅鈎栲、細柄阿丁楓、毛竹等,偶有落葉種擬赤揚和楓香。灌木層以冬青科、杜鵑科、山茶科及竹亞科為主。草本層以蕨類占主導地位。此外,還有油茶、淡竹葉及藤本植物等。該植被帶內還分佈有相當數量的人工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 [18] 
海拔900~1400米的黃壤分佈區以為黃山松針葉林帶。喬木層以黃山松為連羣種,伴生馬尾松、木荷等。灌木層由映山紅、烏飯、胡枝子、白櫟、石斑木等組成。草木層不發育,主要為蕨類、野古草和芒萁等。 [18] 
海拔1200米以上的黃壤、山地草甸土分佈區為中山灌叢、草叢帶。因山高風大,水土沖刷嚴重,土質瘠薄,多形成低矮灌叢和中山草叢。灌木主要為映山紅、馬銀花、紅泡樹。草木為野古草、芒草、金脈金茅、毛野古草等。 [18] 

太姥山脈自然資源

太姥山脈礦產資源

山體藴藏的礦產主要有鉛、鋅、銀、鎘、明礬石、石英岩、高嶺土、玄武岩等。
  • 金屬礦
太姥山地區的金屬礦產,主要分佈在北部福鼎市,及西南南部福安縣境內。
福鼎市山區儲藏有:鉛鋅、銅(福鼎銀峒)、銀(福鼎銀峒)、硫鐵礦(福鼎銀峒、福鼎裏樓)。福鼎銀峒鉛鋅礦為伴生銀礦,是福建省同類礦牀中儲量最大的一處,其餘銀礦主要賦存於鉛鋅礦的多金屬礦中,多數品位偏低、規模小、價值不大。全區銀儲量0.2萬噸。
福安赤路、上山的鉬礦較為豐富,已開採利用。福安後洋、福安赤路為硫鐵礦礦點,霞浦大灣石英脈型黑鎢礦。福安、霞浦一帶,發現錳礦(化)點多處。 [6] 
  • 非金屬礦
花崗岩,是區內非金屬礦中最有優勢的礦種,藴藏量大,花色品種豐富。主要有壽寧斜灘、上房、蒲陽,寧德甲地、打石坑,福安化蛟的紅色飾面花崗岩;福安塘樓下,屏南九洋,福安荷嶼,寧德湖蘭裏,周寧坑門裏,福鼎白琳黑色花崗岩;壽寧鐵場片麻岩淺色變質岩等多處。全區儲量2260萬立方米。
高嶺土,分佈於霞浦鹽田牛旺頭,寧德七都西陂塘,福安白溪、澤聚亭,古田塔洋,屏南長橋白土崗、天平山,周寧安後,柘榮際頭,福鼎白琳、西洋、嶺頭坪,霞浦太平橋、大嶼頭等處,共有高嶺土礦點37處,探明儲量795萬噸。
明礬石,主要礦牀點有周寧樓下、壽寧南陽、柘榮乍陽、福鼎唐陽等4處。總礦石儲量216.4萬噸。
珍珠岩,有周寧和政和交界的香爐山和柘榮東山珍珠岩2處,儲量700萬噸。
葉蠟石,有古田嶺裏、壽寧湖潭、福鼎管陽、福安保安4處礦點。葉蠟石儲量268萬噸。
硅石,有霞浦富積、寧德七都、壽寧楊梅州、寧德八都、屏南石馬山、周寧陳岔、霞浦水門草岡、福安下白石石刀嶼等礦牀10餘處。全區已探明儲量44.22萬噸。
白雲石,僅壽寧鐵場1處,與磁鐵礦、黃鐵礦共生。探明煉鎂用白雲岩工業儲量200.5萬噸,遠景儲量241.3萬噸,共441.8萬噸;冶金及耐火材料用白雲岩工業儲量40.3萬噸,遠景儲量78.8萬噸,共119.1萬噸。
泥煤,主要分佈於周寧、寧德、古田等地,儲量大於1萬噸的礦地有11處,礦點63處,總儲量275萬噸。
蠣殼,主要分佈沿海的霞浦沙江、下滸、洪江,寧德漳灣、飛鸞,福鼎前岐、雙嶼等地,探明儲量68.86萬噸。
砂石,主要分佈於交溪(長溪)、霍童溪、古田溪等河流的開闊地帶、河漫灘、河中洲等部位,儲量有河卵石40萬噸,建築用沙,年採取量40萬噸。 [7] 

太姥山脈林木資源

森林覆蓋率達46%以上,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很高。據1983年林權三定成果,主要位於太姥山區的三縣林地面積分別為:福鼎市129.00萬畝,霞浦縣135.69萬畝,柘榮縣61.62萬畝。

太姥山脈社會經濟

宋至民國時期,太姥山地區已有開採銀、銅、鐵、鉛等礦的記載,北宋年間,霞浦已經開採銀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內先後組織硫磺礦和銅礦的開採。1956年,福安成立國營硫磺廠,職工44人,年產硫磺7噸。1957年霞浦縣的霞山銅礦開工。1958年創辦福鼎、柘榮明礬廠。後因資源不足,柘榮、福鼎明礬礦廠先後關閉。1964年,柘榮明礬廠再度興辦。1971年重辦壽寧明礬廠,1972年10月恢復生產,1973年頭9個月即產明礬140.2噸,年底又停辦。
1974年開採霞浦銅礦,4年後停採。1976年省地質四隊403分隊地基勘測探明福安赤路輝鉬礦是一個儲量為中型的細脈浸染礦牀,同年省冶金工業設計院進行規模為100噸/日的採選工藝設計,1977年,福安縣投資170萬元籌建,1980年2月開始試產,翌年正式投產。1979年柘榮明礬廠因礦源枯竭,改辦紫砂陶廠。 [8]  [21] 

太姥山脈茶葉生產

太姥山區植茶始自唐代,由零星栽培發展為大面積生產。柘榮縣的茶園一般多分佈在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地帶,而福鼎、福安、霞浦等沿海縣的茶園則多分佈在100~400米的低海拔地帶。明代,“環長溪百里諸山,皆產茶。”茶園幾乎隨處可見。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隨着口岸開放,茶葉生產、外銷增多,茶園遍佈各縣。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港口被日軍封鎖,茶葉出口受阻,茶市消沉,茶葉加工場倒閉,茶園大面積拋荒。茶園總面積大大縮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茶葉生產發展迅速,人民政府鼓勵農民開墾茶園,發展茶葉生產。 [9] 

太姥山脈水電開發

太姥山區水能資源豐富,水力條件優越。最早在民國時期即有小水電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力工業發展很快。至1992年,鄉村水電站福鼎市有7處5290千瓦、霞浦縣4處2215千瓦。較大的水電工程有:霞浦縣羅漢溪梯級電站、福鼎市水北溪梯級電站、柘榮縣龍溪梯級電站等。 [10] 

太姥山脈林業生產

  • 林副產品
太姥山區,利用林區乾果生產油茶籽、油桐籽、烏桕籽等歷史悠久。民國時期福安賽岐就是閩東與浙南茶油出口的集散地,豐年經賽岐運往香港、福州的茶油500噸。南部的福安為油茶重點產地,其油茶籽產量佔寧德全區總產量的46.6%。民國時期,福安、霞浦、福鼎等縣是油桐的主產地,桐油銷往香港。桐油主要產地為福安、福鼎、霞浦、壽寧等縣。烏桕主產地是福鼎市,其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59.5%。 [11] 
油茶籽。民國26年(1937年),全區年產油茶籽5112.5噸。當時,壽寧斜灘、福安賽岐是閩東與浙南茶油出口的集散地,豐年經賽岐運往香港、福州的茶油500噸。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海口封鎖,交通受阻,外銷減少,生產下降。民國26~28年,全區產茶油130噸。民國34年,福安縣產茶油150噸,古田、屏南、周寧等縣均有生產。民國38年全區茶油產量約500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區油茶生產得到高度重視,1959年全區油茶籽產量5638噸。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產量急劇下降,1962年全區油茶籽產量減至1890.35噸。改革開放後,全區油茶籽產量有所提高,1979年全區產量7552.6噸。福安為全區油茶重點產地,其油茶籽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46.6%。1949~1990年,全區生產油茶籽149808噸,平均年產3566.86噸。1991~1992年,全區生產油茶籽6998噸。 [24] 
油桐籽。民國時期,福安、霞浦、福鼎、壽寧、寧德等縣是油桐的主產地,桐油銷往香港。民國26年,全區生產桐油350噸,其中福安縣100噸。民國31年,全區生產桐油3314噸,油桐籽產量14243噸,其中霞浦5997噸、福安645噸、福鼎4132噸、屏南364噸、壽寧1725噸、古田12噸、寧德37噸、柘洋702噸、周墩629噸。1950年全區油桐籽產量為549.80噸,1959年全區油桐籽產量增至1787.93噸。桐油主要產地為福安、福鼎、霞浦、壽寧等縣。1976年後,由於油桐樹逐年拋荒,千年桐純林產量降低,三年桐逐漸衰退,油桐生產呈遞減趨勢。全區油桐籽年產量在200~500噸之間。90年代開始回升,1992年全區油桐籽產量增至861噸。 [22] 
烏桕籽。1950年代,區內開始扶持種植烏桕,產量逐年提高。1950年全區烏桕籽產量為207.35噸。1956年烏桕籽產量升至438.96噸。1978年後,烏桕籽產量呈遞減趨勢,當年全區烏桕籽產量230噸。1985年產量減至185.78噸。1990年降至36.4噸,不足1956年產量的十分之一。1992年全區烏桕籽產量24噸。
1949~1992年,全區烏桕產量計1.30萬噸,其中產量最高的年份為1954年928.33噸,產量最少是1992年24噸。烏桕主產地是福鼎市,其產量佔全區總產量的59.5%。 [23] 
  • 林化產品
歷史上,太姥山區就有提煉林產品的歷史。建國後,福安、福鼎等縣曾經興建醋石廠、樟腦油廠、煉油廠、人造石油廠等,生產醋石、松明子油、樟腦粉、樟腦油、酒精、烏藥油、栲膠、膠合板、纖維板、活性炭、土鹼等產品。由於各地多為土法上馬,“一陣風”辦廠,大多數廠由於設備簡陋、技術不過關,產品質量差,虧損嚴重而紛紛下馬。此後,林產化工生產處於停滯狀態。 [12] 

太姥山脈旅遊開發

  • 太姥山嶽景區
太姥山嶽景區距太姥山鎮(原秦嶼鎮)15公里,為太姥山風景名勝區之精華所在。其面積為24.6平方公里,東達太姥洋,西至白琳鎮、五峯橋,南至面頭山頂,北抵八尺門港。山勢傲岸秀拔,恢宏磅礴,山海奇景,天造地設。太姥山景區有54峯、45奇巖怪石、100多個巖洞,共360餘景。以峯險、石奇、洞幽、霧幻四絕著稱於世。
太姥山54座奇峯中,著名的有新月峯(覆鼎峯)、夫妻峯、蓮花峯、筆架峯等。峯巒險峻,怪石崢嶸,洞窟幽致。覆鼎峯高917.3米,登上絕頂,遠眺東海,水在天際流,峯從海中出,大小島嶼、點點星帆盡收眼底,山海奇觀,壯麗無比。明朝陳仲溱《太姥山記》雲:“餘嘗看日於泰山,日觀天台華頂,所見各異,而遙天曠海,此為第一。”若遇下雪,千峯素裹。而此時山下田疇大海,卻碧波粼粼,春意盎然。山上山下,兩個世界。太姥山千峯競秀,爭奇鬥峭,使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又具搜險探奇之情。 [29] 
  • 東獅山景區
東山,又名東獅山、玉笏山,位於柘榮縣城東5華里處,以其山形似獅而得名。主峯東山頂海拔1479米,為太姥山脈主峯,方圓25平方公里,風景多系天成。主要由東山主峯景區、普悦山景區和新榮溪景區組成。
東山主峯景區。東山上奇峯怪石嶙峋,重巒迭嶂,巖洞眾多。絕□崖間有上八仙洞、下八仙洞,又名靈巖寶洞,洞中兩股潺潺清泉,清澈見底。環山中有1谷1線天2龍井3泉5嶺10壑29洞36峯31巖72石等景點。有常年流水不竭的仙掌泉,有險峻危峙的百丈巖,有異峯突起的旗峯插漢、天峯奇觀、石屏拔秀,有富有傳奇色彩的羅隱盆谷、羅隱磯洞、青龍起伏、仙人鋸板、仙泉噴雪、靈鼉聽鍾、金蟾禱雨、霧繞瑤台、天淙飛漈、石門天峽、擎天一柱、佛祖登山、老僧傳經、碧水映月等200多處景觀。環麓寺廟點綴,萬綠叢中偶見碧瓦黃牆的寺廟。主要有普光寺、龍興庵、東峯寺、育賢祠和看牛司爺的七夕台等景點。普悦山景區。普悦山寓意於“紅光普照,萬眾同悦”,是東山的主要景區之一,位於東山南麓。主要景點有覺性禪寺、水簾洞、蝙蝠洞、金蟾洞、猴戲巖、金雞巖等,溝壑奇巖,幽洞細流,風景清雅。
新榮溪景區。東山是龍溪、茜洋溪、赤溪的發源地和分水嶺,1984年在龍溪下游築壩截流,建成新榮溪水庫,乘遊艇於水面,領略四周的山光水色,愜意非常。東山自然風景吸引着歷代不少文人墨客。明憲使遊德曾在靈巖寶洞石壁上刻詩:“孤峯突與碧霄摩,雙履疑從絳闕過。全柘萬山羅小隊,扶桑千里見微波。晴風不散壇前樹,明月長依石上蘿。仙子高居絕塵高欠,豈知人世有悲歌”。1985年後興建從柘榮縣城至普光寺和從東源至覺性寺的公路各1條,方便了遊人。 [40] 
  • 龍首山景區
龍首山,位於霞浦城北向。明成化年間(1466~1488年),知州劉象曾率民在此山植松樹4萬餘株。此後,霞浦縣便有“松城”之稱。龍首山按其山勢分5脈,即主脈龍首山、東脈金字山、次東脈虎尾崗、西脈蓮花峯和塔崗山。主要景點分佈在龍首山、金字山、塔崗山和蓮花峯4脈上。海拔432.5米,山頂有煙墩遺蹟,是明嘉靖年間(1562~1566年)戚繼光軍防禦倭寇的警報設施;山上留有宋理學家朱熹、清學者俞樾、福寧知府李拔等“白雲深處”、“海國桃源”題刻和詩作。山下有龍首寺(即東庵),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周圍有“溪山一覽軒”、“迎薰亭”、“尋樂處”等勝蹟和避暑勝地石澗堂。西仙小福寺,又稱西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清郡守李拔題“西寺驚濤”刻於石。 [41] 
金字山,山頂有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的金山寨,今尚存堡基殘壘,其上有鳳凰池。 [41] 
蓮花峯,峯頂有“黃巢坪”,相傳唐末黃巢起義軍曾駐兵於此。蓮花峯叢林中有聖水寺,寺旁聖水泉可療熱病。龍首山腹地五瓣蓮花中心處有座禹王廟,也稱舍人宮。廟頂有“海晏河清”4字,西庵有清郡守李拔題寫的“西寺驚濤”石刻。 [41] 
塔崗山,高峯頂上矗立一座八角樓閣式7層實心石塔稱虎鎮塔,被《中國名勝大辭典》列為重點名勝之一。塔後有建於康熙年間的蔭峯閣。傍山有“雲山一覽”、“為善最樂”等摩崖石刻。 [4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