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池穴

鎖定
在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層為第四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
中文名
天池穴
位    置
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窩
作    用
重塑胸部、改善乳房
針灸主治
胸悶,咳嗽,痰多,氣喘
附    註
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操    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配    伍
配列缺、豐隆治咳嗽

天池穴針灸之穴位

[名解]
1、天池。天,天部也。池,儲液之池也。天池名意指心包外輸的高温水氣在此冷凝為地部經水。本穴位於乳頭外側,而乳頭為人體體表的高地勢處,亦是本穴也位於高地勢處,即天部,穴內物質又為心包經募穴膻中穴傳來的高温水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氣血既處高位又為經水,故名天池。
2、天會。天,天部之氣也。會,會合也。天會名意指心包經外輸的高温水氣在此會合。本穴物質為膻中穴上行而至的高温水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而為會合之狀,故名天會。
[主治] 胸悶,咳嗽,痰多,氣喘,脅肋脹痛等肺心疾病;瘰癧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配伍] 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附註] 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天池穴修煉之關竅

舌頂上齶,是煉道的基本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煉之關竅。
舌抵上齶打坐
人的上齶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泄,需要用舌頂住。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頂上齶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齶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頂上齶,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他呼吸空氣具足,氧氣具足,人昏沉的時候,就是腦血氧不足了,氧氣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失去控制了。
正確的舌抵上齶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
內功修煉,重在調心
舌抵上齶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內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道家內功修煉中有重要作用。
內功修煉,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故舌抵上齶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任脈經穴,下起於會陰,上終於承漿(位於下頦唇溝的中點);督脈經穴,下起於長強而上止於齦交(位於上唇繫帶齒齦連接處),舌抵上齶,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將舌抵上齶形象地稱為”搭鵲橋”。那麼舌抵上齶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並非是有意地將舌頭捲起抵住上齶,否則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齶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
,從前是要把舌尖反捲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故上齶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牀內寸許凹陷處,口唸“而”字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説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天池穴天池穴作用

天池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中的一個穴道,位置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窩。本穴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鬆弛、外擴現象。近來針灸的實驗中,亦有對其他動物如兔的天池穴下針,觀察其對於動物血液循環、腎臟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