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嶽

鎖定
天嶽幕阜山-中華龍脈發源之地位於岳陽市平江縣南江鎮,主峯高1596米,是道家古傳的第二十五洞天,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第一高峯,以山雄、崖險、谷幽、林秀、石奇、水美著稱。
中文名
天嶽
六嶽
六    嶽
天嶽、東嶽、南嶽、西嶽、北嶽等
六嶽之首
天嶽幕阜山

天嶽天嶽

“天嶽”幕阜山-中華龍脈發源之地
“天嶽”幕阜山-“六嶽”之首
“天嶽”幕阜山-雷神居住之所、伏羲誕生之地
“天嶽”幕阜山-中華最早記載國家天文與星佔於一體的場所
“天嶽”幕阜山-大禹治水之神山
“天嶽”幕阜山-中華道家思想發源地、秦始皇專拜之地
“天嶽”幕阜山-四大天師昇仙之地
“天嶽”幕阜山-呂洞賓昇仙之地
“天嶽”幕阜山-張果老昇仙之地
“天嶽”幕阜山-國教發源地
“天嶽”幕阜山-藥王桐君結廬之所
“天嶽”幕阜山-“六相隱平江”之風水之地
“天嶽”幕阜山-中華文化發源之地

天嶽六嶽之首

天最大,天嶽幕阜山為六嶽之首,統管五嶽(東南西北中),即北嶽恆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陝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天嶽”幕阜山為“六嶽”之尊。稱為“神州國山”,位於湖南平江縣虹橋鎮,古稱“嶽州府”。人體有六脈,神州有六嶽。六嶽乃神州之精、神、氣所在。古代帝王附會六嶽為羣神所居,在諸山舉行封禪、祭祀盛典。六嶽之首天嶽最大,稱為“神仙國的首都”、“神州國山”,六嶽以天嶽為核心統管五嶽。

天嶽天嶽由來

中國有個“天嶽”
天嶽幕阜山屬羅霄山脈,位於平江縣南江鎮,通城縣東南部,崇陽縣東部,通山縣東部,幕阜山在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全脈1000米以上的山峯有12座,主峯海拔1595.6米,比五嶽之首泰山還要高,泰山海拔1532米。
天嶽幕阜山-“六嶽”之首
眾所周知,“五嶽”,即北嶽恆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陝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殊不知,中國還有個“天嶽”幕阜山,天最大,統管五嶽,“天嶽”幕阜山為“六嶽”之首。位於湖南平江縣虹橋鎮,古稱“嶽州府”。
從體量及海拔來看,天嶽也列“六嶽”前茅。幕阜山脈山體總面積約為 4800 平方公里,岳陽境內為 460 多平方公里,佔地面積是黃山的四倍。泰山 426 平方公里;衡山核心景區南嶽區 200 平方公里;華山 150 平方公里;恆山 62 平方公里;嵩山 450 平方公里。從體量來看,天嶽位居“六嶽”之最。泰山天柱峯海拔 1545 米,衡山祝融峯海拔 1290 米,華山南峯海拔 2160 米 ,恆山東峯天峯嶺海拔 2017 米 ,嵩山連天峯海拔 1440 米 ,天嶽幕阜山的一峯尖海拔 1606 米,位居“六嶽”之三。
天嶽-中華龍脈發祥地
古有“天嶽書院”,源遠流長,在宋朝時就有記載,朱元璋至平江虹橋時曾提詞“天嶽書院”,天嶽書院始建於清代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因為書院門對小天嶽山而定名。門首有“天嶽書院”四個鎦金大字,兩側鐫刻石聯“天經地緯、嶽峙淵渟”字體蒼勁、雄渾,相傳為清代學者李次青所書。
“天嶽”幕阜山-雷神居住之所、伏羲誕生之地
幕阜山古稱雷公山,雷公即雷神,先民將幕阜山視為雷神居住之所
雷神是天意的代言神,代天主持正義,懲惡揚善,擊殺有罪之人,在古代原始宗教的意識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極高的天神,古文字“神”最初單作“申”字形,象閃電之宛轉,古人矇昧,見雷電之威猛,因以制字,可見人有“神”的概念,就是從雷電開始的,因此先民又將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認定是雷神的兒子,雷神的形象是鷹嘴龍身,伏羲人首龍身,故又稱之為“龍的傳人”,魂歸故里後,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龍鱗狀花紋,仍舊清晰可見,伏羲為太昊,即功高齊天的神,這就是幕阜山被狩封“天嶽”的緣故。伏羲創制八卦用陰陽八卦解釋天地萬物演變規律和人倫秩序,是我國文化的開端,仍是道家思想的啓蒙,這都一併載入了《易經》之中。
“天嶽”幕阜山-中華最早記載國家天文與星佔於一體的場所
公元前22世紀,舜帝在湘、鄂、贛交界處征戰三苗,已經是個歷史常識了,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區,又因臨近古夏水,故有“負夏”之稱,《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史記》“舜就時於負夏”,遷於負夏是以幕阜山作為根據地,就時於負夏則指舜帝在幕阜山設立了國家天文觀察中心,看天地變化,季節循環,制定曆法,星移斗轉,占卜未來······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國家天文與星佔於一體的場所。
“天嶽”幕阜山-大禹治水之神山
幕阜山上“禹治水、登此山”的石壁刻銘,敍述着大禹治水時期,禹到幕阜山祭祀伏羲的故事,從幕阜山纜船坡,系舟峯,一直到一峯尖,都留下了禹帝的足跡,時而躡地飛天,時而三·
五跡步,因為是禹帝所留,世稱“禹步”,禹步是道士在禱神禮儀中常用的一種步法動作,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道士在行氣或入山林之時。多用它聚氣驅邪,原始宗教對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神學思想和道家法術,在幕阜山都能找到其來源的依據,這是五嶽不可比擬的。
“天嶽”幕阜山-中華道家思想發源地、秦始皇專拜之地
古代因有神仙居住的高山方可稱“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方士的鼓動下,曾四次巡遊尋仙封禪祭神,在公元前219年第一次出巡,和公元前210年第四次巡遊共二次登山祭神,五嶽中只有東嶽泰山有此殊榮,足以説明幕阜山在秦以及始皇心中的重要性,可見説幕阜山是我國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天嶽”幕阜山-四大天師昇仙之地
“四大天師”之一葛洪的《幕阜山記》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山有石壁刻銘:禹治水,登此山。高於平地一千八百丈······有葛仙翁煉丹井,藥臼尚存······有僧園日長慶,有宮日玉青”。 這是葛洪告訴大家,師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煉丹。葛洪80歲在幕阜山羽化成仙。,《紫清真人集》中載有“真君訪葛仙丹台於幕阜即此”,清·鍾靈的《幕阜山賦》“迄於東晉,流寓羣仙,孝仙談《太極》之訣,稚川成《抱朴》之篇”指的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而葛洪在幕阜山著書立説,一山兩葛仙這是幕阜山之幸事。
“天嶽”幕阜山-呂洞賓昇仙之地
同為金丹派的呂洞賓,又在唐時“飛”上了幕阜山,明《隆慶嶽州府志卷十八》錄有呂洞賓《沁園春》詞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嶽,倏焉忽焉指洞庭”呂洞賓,,《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呂洞賓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詞為證,他的詞也充分展現了他的神仙生活,呂洞賓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嶽賣墨”給少年艾穆,使一個山裏娃從此才華橫溢,如有神助,進舉而後當上了四川巡撫的故事廣為流傳。
“天嶽”幕阜山-張果老昇仙之地
幕阜山國家森林公園門頭所坐落的山峯就叫“張果老”,唐時山民為解決山林糾紛而報官,一邊村民為迎官在一山嶺上敲鑼打鼓,另一邊的村民則準備了轎子在另一山嶺上來迎接官員,因母親言幕阜山勝狀而揹着母親來遊山的張果老,從村民面前走過,雙方村民都認為他就是衙門的縣太爺微服來訪,連忙追趕上來請求判山,張果老問清楚後,將錯就錯,也正是張果老的孝心和儉樸,深深地打動了爭山的村民贏得了信任,問題當然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張果老判山的地方就叫“張果老”,打鼓迎接官員的地方得名“打鼓嶺”,抬轎接官的山峯為“接官嶺”,因山路險峻,膽小爬着走而後趕到的縣官,所爬之嶺就叫“狗爬嶺”。
“天嶽”幕阜山-國教發源地
被道教符籙淨明派尊奉祖師的許遜(239—374)因“精專孝行”而稱“孝道之宗”“眾仙之長”尊為“孝仙”。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嶽州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蹟,據明弘治《湖廣嶽州志·卷之五·平江縣山川志》載“道巖,縣東九十里,可通輿立屋,有龍湫、龍洞、丹台、丹灶、許旌陽修煉於此,縣南四十里雲蓋山,有許旌陽淬劍處”。因其對道教的貢獻感動了天庭,東晉寧康二年(374)舉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飛昇,連家禽家畜都帶去了,留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佳話,許遜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尤其愛好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考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晉著名道士·為《二十四孝》姿蚊飽血的主者)。《晉書》《搜神記》《幽明錄》都有記錄吳猛率許遜“煉神丹於艾城黃龍山”艾城今修水,黃龍山就是幕阜山的黃龍峯,《西山十二真君傳》“許旌陽嘗煉丹於艾城黃龍山,丹成,祭於幕阜葛仙翁石室”三十六歲與文學家郭璞在幕阜山相遇,並結伴遍遊名山勝地。直至西晉太康六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庭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就任旌陽縣令。故又稱其為“許旌陽”後見晉室紛亂,棄官東歸,仍在幕阜山地區傳播孝道。並將道家的淨明,儒家的忠恕,佛家的大乘融合一起。具有濃厚的理學色彩,
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
“天嶽”幕阜山-藥王桐君結廬之所
許邁,東晉丹陽句容人,字叔玄,一名映,家世士族,不慕仕進,師鮑靚受《三皇內文》從茅固學上清經法,初採藥桐廬之桓山,永和二年(364)入臨安西山,改名玄,字遠遊,王羲之常造訪,共修服食,並曾為之傳,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事,述靈異之跡,以上這段話是《中國歷史大辭典》對許邁的簡介,許邁仍是東晉著名道士,金丹符籙兼修,與葛洪同為鮑靚的徒弟,其“初採藥桐廬之桓山”中的“桐廬”是桐君結廬之所的意思,桐君:上古黃帝時人,善於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藥性,民間奉為藥王,根《隋書經籍》記載著有《藥性》《採藥錄》。朱謀瑋《水經注箋》:幕阜古名桓山。從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幕阜山是藥王桐君結廬之所,也是許邁採藥煉丹的地方。難怪如今幕阜山水流藥汁,草噴異香,石臼帶元霜之氣,山鳥轉搗藥之腔。
“天嶽”幕阜山-“六相隱平江”之風水之地
幕阜山古稱第二十五洞天,“
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第二十五洞天- 幕阜山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曰玄真太元天,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蹟傳説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據明清諸朝《平江縣誌》及該縣徐、陳、劉、李氏族譜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發生“安史之亂”,皇室大都逃往四川。檢校工部尚書徐安貞,邀兵部左侍郎劉光謙,侍朗白琪,左丞相陳希烈(常甫)4人,潛跡南逃。至江西黃龍寺,遇超慧禪師言及湖南平江山水勝狀,慕名而至。首先居住在梅仙大洲,“四隱堂”地名猶存。第二年,侍郎陸善經、李安甫也尋友前來,於是六相隱平江。後分開居住:徐居下台,在縣北五十華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劉光謙居上台,在縣北九十華里的幕阜山麓長慶建長慶寺;白居聚台,在縣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陳居就台,在縣東的長壽九嶺,建惠果寺;陸在縣西六十華里的河東芭蕉村,建芭蕉寺;李慮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鄉岑川,建九峯寺。死後在這六個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這就是唐六相隱平江,四鄉建六寺的歷史事蹟。徐安貞、劉光謙、陳希烈、李安甫(另有三支李姓遷入平江)為本族的遷平始祖。
“天嶽”幕阜山-中華文化發源之地
幕阜山的張師峯也因被譽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封留候的張良修隱結廬而得名,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張良的八世孫。《湖廣嶽州志·山川志》還記載了漢名臣梅福於幕阜山梅仙峯得道飛昇,山下的小鎮也借仙人之福稱為梅仙鎮。古代為什麼如此之多的高道都選擇幕阜山修道煉丹呢
,至此我才明白,道家提出的“道由德生”“道由德顯”“尊道貴德”和我們祖先的“以德配天”認唯有“敬德”才能“祈天永命”的思想一脈相承,伏羲開文明先河制人倫秩序是為德,豐隆替天行道懲惡揚善是為德,桐君定三品藥性濟世救民是為德······道士只有到天嶽來,將自己所修之德向天禱告,才能早成正果,就象當今歌唱家都想去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一樣。因緣紛的緣故,在幕阜山暫沒有找到更多高道的記載,但天嶽有葛洪、許遜兩位天師足矣,他的所傳播的忠、信、孝、悌已植入了我們民族的根系,他們的創造發明仍為我們的祖祖輩輩造福,道教的傳播,幕阜山與泰山為同一時期有着1800多年的歷史了(佛教早泰山351年)比嵩山,華山早500年,衡山、桓山分別晚於幕阜山300年、200年曆史,鼎盛時期宮觀多達百處,全花崗岩石結構的青陽宮,專家指出其高超的建築技藝完全可以與全木結構的岳陽樓媲美,它曾使作品稱為神品的唐代狂草書法家張旭流連忘返,並欣然寫聯。幕阜山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藴和無與爭辯的事實向世人表明了它就是國教的發源、發展之地,其對道教的貢獻不可磨滅,更無愧於“天嶽”之稱,並將永遠屹立於幕阜之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