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麥泡

(薔薇科懸鈎子屬植物)

鎖定
大麥泡(學名:Rubus corchorifolius L.)是薔薇科懸鈎子屬植物,以根皮、葉入藥。有消食積,止瀉痢,解毒,活血,調經,止血等功效。主治食積飽脹,肚痛腹瀉,紅白痢疾,紅崩帶下。外用治跌打損傷,黃水瘡。
中文名
大麥泡
拉丁學名
Rubus corchorifolius L.
別    名
對嘴泡
貓爪刺
牛奶泡
栽秧泡
泡兒刺 展開
別名
對嘴泡
貓爪刺
牛奶泡
栽秧泡
泡兒刺
三月泡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懸鈎子屬
分佈區域
安徽、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

大麥泡形態特徵

攀援或匍匐小灌木;枝褐色,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老時脱落,具稀疏鈎狀小皮刺。單葉,革質,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15釐米,寬5-9釐米,頂端急尖至短漸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密被黃色絨毛,邊緣常不分裂或微波狀,有不整齊圓鈍鋸齒,基部具掌狀5出脈,側脈4-5對;葉柄長3-6釐米,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老時脱落,疏生鈎狀小皮刺;托葉離生,棕色,具黃色柔毛,頂端掌狀分裂,裂片披針形。花成腋生短總狀花序或數朵簇生;總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黃色絨毛狀柔毛;花梗長1-2釐米;苞片與托葉相似,但較小;花直徑約1釐米;萼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常全緣,內面紫紅色,花後常反折;花瓣小,比萼片短很多,早落,近圓形,白色,近基部微具柔毛;雄蕊多數,無毛,花絲寬;雌蕊很多,稍長於雄蕊,無毛。果實半球形,直徑1-1.3釐米,熟時黑色,無毛;核較平滑或稍具皺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大麥泡來源

薔薇科大麥泡Rubus corchorifolius L.[R. althaeoides Hance],以根皮、葉入藥。

大麥泡生境分佈

四川、安徽、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大麥泡藥用功效

【性味】澀,温。
【功能主治】消食積,止瀉痢,解毒,活血,調經,止血。主治食積飽脹,肚痛腹瀉,紅白痢疾,紅崩帶下。外用治跌打損傷,黃水瘡。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 [1]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