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真鱷龜

鎖定
真鱷龜,是爬行綱龜鱉目曲頸龜亞目鱷龜科的物種,又名大鱷龜、鱷魚咬龜、鱷甲龜、鱷龜; [6]  其體大;嘴巴前端的上下頜呈鈎狀;背甲盾片呈棕褐色,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眼睛長在口的兩側,小而有神;頭和頸上有許多肉突;舌上長有一個鮮紅色且分叉的蠕蟲狀的肉突,通過中間的圓形肌肉與舌頭相連;兩端能夠自由伸縮活動;尾細長,堅硬;頭和腳不能縮入殼內。 [7]  真鱷龜是集龜和鱷魚於一身的龜類,其長相酷似鱷魚,但它保持了原始龜的特徵,故名。 [6] 
真鱷龜主要分佈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阿拉巴馬州的南方,喬治亞和佛羅里達的沼澤地區, [6]  多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及沼澤中,喜伏於水中的泥沙、灌木、雜草中。真鱷龜漂浮在水中時,藉助其背甲上保護色——像一塊爛木頭漂浮在水中,不易被發現。真鱷龜捕食本領十分出眾,以魚類、水鳥、螺、蝦、水蛇等為食。雌龜在繁殖季節才會爬上岸邊,選擇適合的地方產卵,每次可產30-120枚卵。 [7] 
因大量捕捉,目前真鱷龜正瀕臨滅絕, [7]  於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定為易危(VU)。 [8] 
外文名
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
別    名
大鱷龜
鱷魚咬龜
鱷甲龜
鱷龜
中文學名
真鱷龜
拉丁學名
Macrochelys temminck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9] 
龜鱉目
鱷龜科
真鱷龜屬
真鱷龜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Troost in Harlan,1835
保護級別
(IUCN 1996年 ver 2.3)——易危(VU) [2] 

真鱷龜形態特徵

外表特徵
外表特徵(18張)
真鱷龜保持了原始龜的特徵,嘴巴、背甲盾片、紅舌都很奇特。外形酷似鱷魚,頭呈三角形,較大,最寬處約為背甲寬度的一半;嘴巴前端的上下頜呈鈎狀,似老鷹嘴一般,鋒利無比,可咬斷人的手指;口列成“∧”形,張開其大。真鱷龜體大,背甲長達約31英寸,體重可達200磅。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塊盾片就像13座小山連綿起伏,呈縱橫3行排列,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眼睛長在口的兩側,小而有神,頭和頸上有許多肉突。腹甲較小,呈“十”宇形。它的舌上長有一個鮮紅色且分叉的蠕蟲狀的肉突,通過中間的圓形肌肉與舌頭相連。兩端能夠自由伸縮活動。尾又細又長,長度約為背甲長的0.8倍(稚龜尾更長,為1.5倍以上),堅硬得像鋼鞭一般,尾近基部生有3縱列小丘狀角質突起。其頸不像蛇鱷龜那樣長,但亦較粗且生有許多肉質突疣。四肢較粗壯,趾間均生有蹼,利於游泳爬行。與其它龜不同的是它的頭和腳不能縮入殼內。 [3]  [4] 

真鱷龜近種區別

真鱷龜
擬鱷龜
真鱷龜體大,背甲長達約78釐米
一般成年個體背甲長50釐米左右
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塊盾片就像13座小山連綿起伏,呈縱橫3行排列,背甲的邊緣有許多像鋸齒狀的突起,眼睛長在口的兩側,小而有神,頭和頸上有許多肉突
背甲呈圓形或近圓形,背部邊緣整齊,呈黑褐色、黃褐色、淺褐色或棕灰色。腹部呈淺白色、淡黃色或微棕色,腹甲較薄佔整個腹部的比例較小
真鱷龜 真鱷龜
擬鱷龜 擬鱷龜

真鱷龜生活習性

真鱷龜
真鱷龜(7張)
真鱷龜通常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及沼澤中,它們很少到陸地上活動,只有在繁殖季節,雌龜才會爬上岸,選擇適合的地方產卵。喜弱光畏強光,喜靜怕驚擾,喜温懼寒,喜羣聚。 [3]  [4] 
在自然界,捕食魚、蛙、蛇、蝸牛、蟲類、蛤、蝦、水鳥及各種水草;人工飼養下則吃牛肉、豬肉、魚蝦、家畜內臟等,但最適合的飼料為專用況性或浮性配合飼料。攝食時間多為光線較弱時,夜間亦捕食。它們還會吃下包括其他龜在內的任何能捕捉到併吞得下去的東西。真鱷龜喜歡白天在水中,伏在木頭或石塊上,有時也漂浮在水面有時四腿朝上,背甲朝下,頭卻朝上露出水面。當漂浮在水中時,藉助其背甲上保護色――像一塊爛木頭漂浮在水中,很不容易被發現。真鱷龜的舌頭上有一個獨無二的粉紅色的結構,活像條蠕蟲。它們會靜靜地躺在水底,張大嘴巴,抖動起“魚餌”來吸引獵物。真鱷龜的捕食本領十分出眾,每當發現水邊有飲水的小動物時,真鱷龜就會突然甩起尾巴,將獵物打暈,然後拖入水中慢慢享用。 [3]  [4] 
真鱷龜的生長在幼體階段雖不及擬鱷龜快,但在中期生長亦較快在自然界中發現其最大個體重達80千克(體長66釐米);在温室高密度放養時,投餵蛋白質含量為45%的飼料,水温26-27℃的真鱷龜稚龜(27.2克/只)平均日增重率為0995%,每隻平均日增重可達0.8克左右,當體重達3990克以上時,每隻平均日增重可達24克以上。 [4] 

真鱷龜分佈範圍

真鱷龜主要分佈於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主要分佈於美國堪薩斯州、艾奧瓦州和伊利諾伊州的密西西比山谷南部、喬治亞州東南部沿岸平原及佛羅里達州北部至得克薩斯州東部。1998年中國開始少量引進。 [3]  [4] 
真鱷龜原產地分佈圖 真鱷龜原產地分佈圖

真鱷龜繁殖方式

在美國分佈於自然界裏的真鱷龜一般在2-5月份交配,產卵期在4-7月份,產卵地點離水較遠,有的在50米以外。每次可產30-120枚卵,卵呈球形,白色,直徑30-51毫米,具堅硬圓滑的蛋殼,自然孵化期100-140天。剛孵化出來的幼龜約4.3釐米,它的尾巴比身體要長。幼龜的生長速度十分驚人,一年便可長到2千克,3年後,幼龜便開始性成熟。 [3]  [4] 

真鱷龜養殖技術

真鱷龜養池準備

  • 龜池與加温保温
為了獲得較高的養殖效益,無論是將仔龜培育到幼龜,還是把幼龜養殖到成龜,都應採取加温養殖方式,以下介紹幾種可取的養殖方法,應建造的龜池及其加温辦法,以維持最佳養龜水温在27-30℃。
温室水泥龜池:温室的周圍牆壁、頂棚、池底都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用磚石水泥砂漿及珍珠岩、禇石、泡沫厚板材、萬通板、雙層無滴膜、稻穀穀殼灰以及石棉、雙層玻璃等保温材料,有杋地配合、填充、砌建和組合起來,使温室和龜池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對温室的水體、空氣的加熱,可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電、煤、油、沼氣及工業餘熱和遠紅外技術,達到高效、綠色供熱。養龜池應為水泥磚砌,池底、池壁均填充保温材料,較冷地區的池底以下最好加裝管內有温熱水流動的日豐管,以確保水底水温要求。每個龜池的面積宜在幾平方米至20平方米,池高50-70釐米,龜池的面積或池高,培育幼龜宜小些、矮些,培育成龜的宜大且高些。池形以橢圓形為好,方形、長方形的池角、底角線均需抹光滑無毛疵,在池角上緣,需加蓋防逃蓋板。池底應向排水口方向有3-4%的傾斜度,排水口設在池底最低處並加設防逃網;池水中應每隔50釐米左右吊裝一列“吊網”,吊網間距30-40釐米,吊網材料為網目0.5-1.5釐米的聚乙烯網片。為提高温室利用率,可把龜池建為2-3層的多層龜池。無論是單層還是多層龜池的上緣,均需有防逃結構(裝置所有進水、排水、加熱、供水等管道、閘閥均須安全可靠,便於操作管理。如進水口在池水中,其口需加設防逃網,防止龜鑽入管道內。 [4] 
温室的光照與通氣及尾水處理:温室頂如釆用非透光材料建造時需開設透光、保温的天窗;牆壁設有通氣窗機並應種養吊蘭、辣蓼等,以淨化環境。温室的排水需彙集於廢水處理池(可在室外建),進行統一消毒及淨化處理(可應用臭氧及光合細菌、水生植物等處理),也可採用人工濕地和“生物包”等淨水技術,循環再利用。 [4] 
  • 水源要求
養龜的水源水質應符合國家《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標準,要求水量充足。為實現健康養殖,還應對養龜用水做消毒殺菌處理。其方法首選是利用“光子臭氧發生器”,對水源進行廣譜、高效、快速、無殘留的消毒滅菌。也可採用綠色藥物或微生態製劑神克隆菌(噬菌蛭弧菌等)、蠟質芽孢桿菌、玉壘菌及枯草芽孢桿菌等製劑和光合細菌來處理、改善水質。 [4] 

真鱷龜仔龜培育

  • 稚龜的挑選
挑選時間:應選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期間温度適宜,龜活動正常,利於挑選;否則應對待選的龜苗(稚龜)緩慢升温,使其處於正常活動的氣。
挑選方法:首先應瞭解凊楚稚龜的來源、是否已檢疫、孵岀後的時間、飼養跨理等情冼及其親龜狀況。隨後,應細心挑選全身完整無損、無病害雙眼有神、翻身迅速有力、全身不胂脹、口鼻外角緣無黏液和泡沫狀黏液,腹甲中部的臍眼已無有卵黃囊,臍眼平整、色澤與周邊腹甲相近且趾爪宄整的那些稚龜。再後,把這些稚龜放入温水淺水中(6-10釐米深),進而再選留那些很快沉入水底的;而浮在水面不下沉的,不宜初選留作龜苗。最後,還應再對初步入選的稚龜篩選一次,即選留個體較大、健壯的,體重在10克以下的仍不宜留作養殖龜苗,但可做觀賞寵物。
  • 稚龜的放養
放養前的準備工作:對養龜設備認真檢查,龜池徹底消毒後方可使用。相宜的適口鮮活餌料(如孑孓、紅蟲等)、浮性顆粒飼料、零星工具的備齊及消毒,綠色藥物等的進購。 [4] 
放養:①稚龜消毒可選用800克/立方米水體的“龜體寶”或20克/立方米水體的“苗種浸泡劑”分別藥浴30分鐘、5-8分鐘。也可用1%的食鹽水浸浴5-8分鐘。②稚龜放養依養殖條件而定,一般可按70-80只/平方米放養,如果條件好的可按170只/平方米放養,放養稚龜的池水不宜過深,應在6-8釐米。 [4] 
  • 馴食
較大規模養殖由於鮮活餌料供應有一定困難,可採取投餵浮性顆粒飼料,在經馴食後,稚龜亦會攝食,並有利於觀察龜吃食狀況,不僅為正確調整日投餌率提供儂據,也減輕飼料浪費和水體污染,應提倡採用。 [4] 
  • 投餵飼料
日投餌率:浮性全價配合顆粒飼料每日總投餌量約是全部稚龜總重的1-2%,即曰投餌率1-2%;鮮活餌料則應增加到5-10%,但原則是在投餵之後半小時內吃完或基本無剩餌。應根據水温、龜的吃食狀況等及時調整。 [4] 
日投餵次數:一般每天於8:00右和6:0-17:00分兩次投餵,有條件的口在22:00前後再追喂一次,更有利於椎龜的生長。 [4] 
投餌方式:無論是鮮活餌料還是浮性顆粒飼料,都應多點均勻投餵,特別是在高密度吊網養殖池中,更須注意多點撒投,不可只集中在一個或幾個投餌點(台)。 [4] 
  • 水質調節
在高密度養殖條件下,為減輕應激反應,防止疾病產生,仍須注重養池水的水質調節,可採取以下一些方式。
向水中均勻潑泗微生態製劑光合細菌菌液,首次潑灑50克/立方米水體,以後每6-12天按16克/立方米水體潑施;或EM原露首次用12克/方米水體潑施,共後每10-15天按6克/立方米水體使用一次原露或按8-15克/立疔米水體使用神克隆菌(主要為噬菌蛭弧菌)以及玉壘菌、臘質芽孢桿菌等製劑。這些製劑不僅能抑制或殺滅、裂解水中有害細菌,而且可淨化水質,減少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同時無殘留,是大力推廣應用的生態製劑。 [4] 
適時排出舊池水,灌注新温水,維持水温27-30℃。 [4] 
採取虹吸法或撈除法,及時清除池底或水面的污物。 [4] 
培植密度適宜的水生植物,浮萍、水葫蘆、水花生、辣蓼、水萬蒲等有益於淨化水質,可根據池底泥砂的有無及池面光照等情況枓應選擇培植於龜池中,但水生植物的面積不可超過養龜水面的1/3過多時,應及時疏稀。 [4] 
水的pH值為7以下(呈弱酸性),可潑灑20克/立方米水體的生石灰水。 [4] 
  • 疏稀
隨着稚龜的不斷生長,應逐級稀養,當規格長到30-40克/只時如果條件好的應稀疏至100只/平方米左右;當規格長到40-50克/只時,應疏稀至40-50只/平方米。 [4] 
  • 同級飼養
為了促進生長和提高成活率,同池放養的規格應當相近,不可大小規格同時放養在一個池子裏。 [4] 
  • 加強飼養管理
堅持每天早、午、晚“三巡查”,認真觀察龜的動態、吃食、排糞;測量氣、水温度,檢查供水供熱系統運轉狀況,如發現有趴在吊網水上的龜,應及時拿出,檢查診斷,及時治療;定期更換温室門外的消毒水,提高防疫效果。觀測温室濕度,通過通風排氣等方式,維持濕度70-80%。 [4] 
  • 病害防治
儘管真鱷龜有很強的抗病力,但由於孵岀後對仔龜的管理、收集運輸、高密度放養、環境及食餌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干擾、影響所造成的應激反應,使其抗病力下降,導致某些疾病害的產生,因此仍需本着“以防為主,防治並重”的原則,切實搞好真鱷龜養殖的防疫,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4] 

真鱷龜成龜養殖

  • 放養前的準備
同稚、仔龜放養。
  • 放養
幼龜消毒:選用“龜體寶”或1克/立方米水體的聚維酮碘等對幼龜浸泡消毒。 [4] 
放養密度:20~30只/平方米。 [4] 
  • 投餵飼料
應投餵以浮性顆粒飼料為主的專用配合飼料,規格在50-70克/只的幼龜,飼料粒徑為2毫米,以後逐漸增大到3毫米、4毫米;日投餌率為1.2%左右,投飼量應根據龜的吃食狀況、水温等情況具體的情確定;日投餵兩次(7:00-8:00、17:00-18:00);投餵方式宜採用池中吊網養龜仍應多點撒投在吊網之間,如採取無吊網、有遮擋板的養龜方式,則應在遮板四周做多點定位投餵。 [4] 
  • 飼養管理
幼龜投放後,直到養成商品龜,養殖水深應增大到10-30釐米以上;養殖密度由初放時的20-30只/平方米,逐漸稀到10-20只/平方米。 [4] 
由於隨着真鱷龜個體增大,在排放舊池水時,尤其是在乾池時其相互撕咬更為嚴重。因此,在對龜池換水時,必須注意預防龜的咬傷,切忌把原池水全部放下,再灌注新水。如管理人員進入龜池操作,注意防範被龜咬傷。 [4] 

真鱷龜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1996年 ver 2.3)——易危(VU)。 [2] 
種羣現狀:由於過度捕捉和販賣,真鱷龜正瀕臨滅絕。世界野生生物聯盟報告顯示:在瀕於絕種的世界珍稀生物排名中,真鱷龜名列第六位。北美真鱷龜早已成為世界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紅皮書名錄中的重要成員之一。 [3] 

真鱷龜重點管理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