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陽村

(浙江省新昌縣澄潭鎮大陽村)

鎖定
共有兩個大陽村,分別是山西原平市中陽鄉大陽村、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澄潭鎮大陽村
中文名
大陽村
地    址
澄潭遁山
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
水    田
875.5畝

大陽村簡介

澄潭鎮大陽村位於澄潭遁山.大陽村全村共有14個小組,425户人家,1058口人,其中黨員41人,為大陽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帶來了很打的幫助。大陽村擁有875.5畝水田,405畝旱地1059畝山林,為大陽村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富足的沃土。村莊新農村建設良好,擁有籃球場、健身器材等健身活動中心。整潔平坦的道路貫穿村莊,為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
大陽34村擁有5家企業,家庭手工業開展良好,布機產業蓬勃發展。遠近聞名的新昌縣來益生態園區正位於此村,它不僅為一些閒置的村民解決了就業苦難,更給村裏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長遠的利益。
??在鎮黨委、鎮政府和村支委、村委的帶領下,在大陽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大陽村取得了累累碩果。

大陽村管理制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千千萬萬人的事業,在這個事業中,農民是主體,是直接受益者。順民意,得民心,確保決策能在實際工作中獲得村民的支持和擁護,就要實行民主管理,老百姓自己的事讓老百姓自己作主。涉及全村的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部署都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和集體決策。確定民政救濟、低保對象等,村幹部不提出對象,而由村民代表、老幹部代表、村民小組長等一起參與評議,確保享受對象評得合理。村裏任何工程,包括集體林砍伐,村幹部及其家屬都不參與招投標承包。實行村務公開,每季度由村務崗黨員和理財小組對村裏的政務、財務事務等進行監督
為了做好新村規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黨員大會,讓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採納大多數人意見,在規劃區範圍內建兩座水泥鋼筋橋,同時開發一公里,以造福上下片區村民。新村規劃尊重民情、切合民意,短時間內就有170多户在規劃區內建了鋼筋水泥貼了磁板的磚房,一個新村的倩影展現在人們面前。過去大陽村至東留鄉公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成為制約村民致富的瓶頸
改造它是村民們多年的夙願,但因資金短缺,一直無法實施。村兩委抓住機遇,爭取上級支持,同時,採用一事一議辦法,發揮退休幹部較多的優勢,訂立修路章程,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發動村民及社會各界捐款修路。經過不懈的努力,總投資310萬元,長9公里,路面寬5米的公路硬化全線貫通。如今,每天從這個村快捷地運往廣東的蔬菜有100多噸。為了籌措大陽農貿市場建設資金問題,村兩委提出公開
大陽村
大陽村(12張)
招投標出讓集體人工林經營權,經老幹部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後,順利實施。

大陽村經濟發展

悠悠大陽橋見證了大陽村從“脱貧”到“温飽”,從“致富”到“小康”的巨大變化。是什麼讓該村從一個貧困的山旮旯變成遠近頗有名氣的新農村、文明村?
説一千,道一萬,村黨支部最關鍵。
大陽村處在東留鄉北部六個行政村中心地帶,曾是縣、鄉有名的特困村、後進村。年僅二十三歲的王廣英被推舉為党支書,新班子上任後,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解決遺留問題,在村民中逐漸樹立威信。支部一班人清醒地認識到,建設新農村,帶領村民致富,起模範帶頭作用,緊要的是抓好作風建設。他們定期過組織生活,組織黨員學習時事政治和科技知識。組織黨員去古田會議會址、瑞金、長汀等地參觀,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保持開拓進取,艱苦奮鬥的本色;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開闊視野,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健全和完善黨員管理制度,建立黨員幹部聯繫羣眾制度。將崗位職責規範上牆,隨時對照檢查,建立黨員“
發展才是硬道理。大陽村過去窮,根子是基礎條件差、種植模式單一。為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村兩委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夯實發展後勁,籌措資金在市場邊配套建成商業大樓,村部綜合服務大樓720多平方米,籌資20多萬元興建6座水泥橋,爭取上級補助和羣眾自籌,興修水利10多萬元,籌集6萬元在農田集中地修築機耕路;籌資5萬元實施大陽小學道路硬化,興建籃球場,改善辦學條件;籌資3萬元,實施村主幹道水泥道路硬化;興建大陽移動基站,全村90%以上的村民擁有電話和手機,86%農户已安裝有線電視,改善羣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引導和培育村農副產品營銷協會、水利協會、林業協會、畜牧獸醫協會等中介組織,實施農村“六大員”制度。定期公佈各項服務內容、發放便民服務卡,受理農户的諮詢服務,經常收集和發佈農業科技信息、病蟲害預報、流通信息以及計生、林業、文化、土地、防疫、醫療保健等信息,為農户發展生產提供服務。
根據資源,氣候、區位特點,主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烤煙、水果、無公害蔬菜、瘦肉型豬、食用菌等產業。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樣子。支書王廣英率先在自己五畝責任田上種上烤煙,在他示範下,該村種煙面積由300畝擴大到1200畝。黨員、農技員鍾裕長在自己地裏種了一畝冬瓜,當年第一代瓜賣了13000多斤,第二代瓜10000多斤,總產值6000多元。在他帶領下,鄰里也種了冬瓜。該村基本實現了户均5畝果、5頭豬、8畝菜(複種指數)、600袋食用菌等,逐漸形成產業規模。因地制宜發展“山田院”,打造農民的生態家園。村民朱大華承包南坊林場20多畝的果園,建起了生態養殖場。與電信分公司結成對子,建設電子閲覽室,舉辦培訓班,教村民上網。實施林權制度改革,鼓勵富餘勞動力500人外出務工。
雙定”監督台,接受黨內外羣眾監督。把黨員安排在五個崗位上,落實崗位職責,每個崗位組長每月彙報一次本崗位黨員工作落實情況,每個黨員牢記本職,時刻帶好頭。
千條理,萬條理,發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