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

鎖定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原稱大連市社會主義學院,1991年建於大連管理幹部學院。1996年1月,中共大連市委決定從1997年1月起由中共大連市委黨校承辦大連行政學院和大連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一校兩院新體制,三塊牌子一套人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之成為大連市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的搖籃和多功能、綜合性幹部培訓基地。大連社會主義學院第一院長由大連市政協副主席、民進大連市主委譚忠印擔任,院長由市委黨校校長周萬增擔任,副院長由大連市委黨校副校長楊斌、王鼎恩擔任。
中文名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
創辦時間
1991年
現任校長
林躍先
原    稱
大連市社會主義學院
專職教員
42人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基本情況

中共大連市委黨校始建於1947年5月。1997年1月,根據市委決定,兼辦大連行政學院和大連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一套人馬,三塊牌子”,“一校兩院”體制。根據《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規定,黨校實行校務委員會(簡稱“校委會”)領導體制。校委會全面領導學校工作,校委會工作由校長主持。市委副書記兼任大連市委黨校第一校長,常務副市長兼任大連行政學院第一院長,市人大副主任(或政協副主席)兼任大連社會主義學院第一院長。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機構編制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現有編制200人,專職教員42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28人。
綜合管理機構13個,教研你輔助機構12個。
綜合管理機構
辦公室、督查處、組織人事處(機關黨委)、教務處(教學研究中心)、合作交流處、綜合服務管理處、規劃和科研工作處、繼續教育處、在線培訓處、財務校產處、老幹部處、總務處、安全保衞處。
教研及其輔助機構
哲學教研部(掛應用哲學研究所牌子)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所牌子)
經濟學教研部
黨史黨建教研部(掛執政黨建設研究所牌子)
法學教研部
公共與社會管理教研部(掛領導科學研究所牌子)
應急管理教研部
統戰教研部(掛參政黨建設研究所牌子)
市情研究中心
校刊編輯部
信息中心
圖書館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校園建設

學院現有土地面積6497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56平方米,其中圖書館4860平方米,藏書13萬冊;電教計算機中心使用面積365平方米,共有微機50台;有可容納1000多人的各種大小教室、570座位的大禮堂和146個座位的報告廳以及會議室和討論室;主體班次學員牀位280張,基本可以滿足各種類型班次的需要。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主要職責

(一) 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 輪訓黨員領導幹部;培訓中青年黨員領導幹部、意識形態部門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黨員高級知識分子。
(三) 負責國家公務員、高層次公共管理及政策研究人員的培訓以及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 培訓統一戰線黨內、黨外兩支幹部隊伍。
(五) 培訓國有大中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及其他組織機構管理人員。
(六) 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舉辦各類專題研究班、培訓班;舉辦高層次專題講座。
(七) 圍繞國際國內和本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政府管理理論創新和行政政策開展科學研究、市情研究和諮詢服務。
(八) 面向社會開展函授教育、刊授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九) 根據市委、市政府、市政協指示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承辦其它教育培訓和科研任務。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培訓科研

自1997以來,學院共舉辦了民主黨派主副委研討班、民主黨派市委委員培訓班、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工作研討班、黨外後備幹部培訓班、統戰部長培訓班以及民主黨派骨幹培訓班等10多種班次。
教學內容以鄧小平統一戰線基本理論為主,加強形勢任務教育以及黨的統戰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統戰工作基本知識的普及;學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研究》;就加強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和發揮參政議政作用的問題交流研討等等。

大連社會主義學院歷史沿革

一、在兩種命運決戰中創建(1947.5-1948.12)
1947年5月1日,中共旅大地委黨校正式成立。由於當時旅大地區的特殊歷史環境,一切活動不以黨的名義公開出面,因此,黨校對外是以“關東公安總局訓練處生產研究班”的名義辦學,先期黨校只有不到10人,後增至30人。從建校到1948年末,雖然只有不長時間,但它為黨校以後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黨校以後的辦學積累了經驗。
二、在經濟恢復時期中成長壯大(1949.1—1952.12)
1949年1月,地委黨校遷址中山區南山街2號,改稱旅大區黨委黨校(1950年10月改稱中共旅大市委黨校)。在國民經濟恢復、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鬥爭中,黨校緊密配合黨的重大政治、經濟任務和中心工作,舉辦了十一種班次24期,培訓學員4544人。
1950年11月9日,黨校舉辦戰勤幹部培訓班,361名學員經過三個半月的學習和軍訓,於1951年2月,分幾批加入了志願軍的戰鬥序列,先後奔赴朝鮮戰場。這是黨校歷史上唯一一期直接奔赴戰爭前線的培訓班,是黨校的驕傲和光榮。
1952年11月,組織機構由科改處,設教務、校務和教研室三個處級部門,人員編制擴充為159人。從此,確立了校內機構的基本框架,為以後實施正規化教育奠定了組織基礎。
三、在“一五”計劃時期蓬勃發展(1953.1—1957.12)
“一五”時期,黨校工作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黃金髮展期”)。根據黨中央關於黨校工作的一系列指示,1956年3月,中共旅大市委黨校正式改稱中共旅大市委初級黨校,走上正規化辦學道路。這一時期,黨校緊密圍繞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貫徹落實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精神以及黨中央關於黨校工作正規化的一系列要求進行教學,共舉辦十六種46期各類班次,培訓學員8649人次,創建校以來之最。在走向正規化輪訓教育過程中,黨校的組織機構逐步擴大,在原校務、組教和教研室三個處級部門的基礎上,1953年成立了黨委辦公室,1955年初又增設了組織處,同年5月正式組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黨的建設、時事政治五個教研室。到1956年3月,在全國行政機關縮編減員的形勢下,全校職工達到146人,已建立起包括五個教研室和圖書資料室,辦公室、教務處、組織處、事務管理處等與正規化教育相適應的組織機構,並制訂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完成了正規化辦校所需要的組織保證。
1952年末,為了促進教學人員的成長,黨校曾試行內部的職稱制,即分為教員、助教和研究員,雖然很不規範,但這是黨校師資隊伍建設步入正規化的一個良好的開端。
四、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曲折前進(1956.1—1966.5)
1958年以後,旅大黨校遵照黨中央和省、市委在不同時期的指示精神,為培養幹部做了大量工作,規模不斷擴大,1959年初,工會幹校、工農文化幹校、團校併入黨校,改稱中共旅大市委黨校,定編285人,其中教學人員142人(內有文化教員41人),在嚴重經濟困難的條件下,艱苦奮鬥,克服重重困難,堅持正常辦學。從1958年夏末至1964年投入“四清”運動黨校停辦為止,黨校共舉辦32種77期長、短培訓班,參加學習的各級幹部和各類人員達19092人次。
1965年4月,黨校遷址至棒槌島九號樓,雖然此時黨校在編教職工仍有179人,但90%的人員在外參加運動,無力招生開班,處於停辦狀態。
五、“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66.5-1976.10)
1966年5月開始持續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中共旅大市委黨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嚴重摧殘。特別是康生插手全國黨校的“文革”運動,居心叵測地給全國各級黨校扣上了“反毛澤東思想的頑固堡壘”和“修正主義大染缸”兩頂帽子,要徹底砸爛。旅大市委黨校的校舍被佔用,校產被瓜分,圖書資料散失殆盡,教職員工被遣散,遭受了空前的劫難。黨校的“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由校黨委和市委派遣的工作組領導;逐步發展到羣眾組織“踢開黨委鬧革命”,各自為政;後來實行軍管,最後被當作“舊機關”徹底砸爛。至此,經過二十餘年建設和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在全國也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共旅大市委黨校已不復存在。
六、在偉大的歷史轉折中黨校恢復重建(1976.10-1982.8)
1977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工作,辦好各級黨校,加強理論教育”的精神,中共旅大市委決定重建旅大市委黨校,按照“邊辦學邊建設”的方針,重新開始了幹部培訓工作,在撥亂反正中全面輪訓幹部,培訓學員7000餘人次。這一時期,黨校為撥亂反正,提高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的政治思想理論水平,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加速大連市的“四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共中央黨校覆校的直接影響和帶動下,在中共旅大市委的關懷下,黨校重建工作進展迅速。從1977年6月7日籌備工作開始運作,到7月22日重建典禮,僅用了不到40天時間。重建後的黨校設在傅家莊原黨校幹部自修班的校址,內部設辦公室、組教處、總務處和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教研室,事業編制110人,並由市委組織部任命了各處室正副負責人。
《中共中央關於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的發表,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旅大黨校的恢復重建工作。1980年黨校黨組改為黨委,領導體制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並經市編制委員會批准,將黨史黨建教研室分開,成立黨史和黨建兩個教研室,新建立理論研究室和經濟管理教研室。1981年2月,旅大市改稱大連市,黨校也隨之改稱為大連市委黨校。
黨校重建時,僅有教研人員十幾人。經過多方努力,到1981年底,教研人員達到58人,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構成合理,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教師隊伍。教研人員不僅在教學中發揮作用,而且在加強理論研究方面注入了大量精力。1979年底,大連市社會科學聯合會成立時,黨校的一批理論骨幹分別擔任了各學科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理事,對推動大連市社會科學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活躍了黨校的理論研究空氣。
七、在全面改革開放中走向正規化(1982.9-1987.6)
黨的十二大以後,黨校以撥亂反正為主要內容的幹部輪訓基本結束,開始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逐步轉向正規化培訓。1983年,中共中央正式做出了黨校正規化的決定。1984年,省委正式批准大連黨校為高等院校體制。1985年4月,中央黨校決定對大連黨校按副省級黨校規格待遇。
八、在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中辦成“陣地"和“熔爐"(1987.10-1 992.1)
1988年4月4日,中共大連市委106次常委會同意,黨校負責籌建大連市行政學院,黨校兼辦行政學院的籌備工作自此全面展開。
1990年頒發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校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 “各級黨校要努力辦成輪訓和培訓黨員領導幹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陣地,成為幹部增強黨性鍛鍊的熔爐。”這就為辦好各級黨校指明瞭方向。這一時期,黨校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突出黨性鍛鍊,開辦各種學習班150餘期,培訓學員10000餘人次。
九、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化黨校改革(1992.1—1997.1)
1994年,中共中央、遼寧省委、大連市委相繼召開各級黨校工作會議。這些會議的中心思想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化黨校教育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教學和科研,根本問題是根據新的情況進一步貫徹好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95年9月6日,《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頒佈實行,標誌着黨校工作進入了規範化的新階段,為黨校跨世紀的發展指明瞭方向。1990年4月20日,以市委黨校為主體,成立了大連市黨校系統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和研究中心,增強了科研的整體力量。1995年11月成立了專門研究大連市情的機構——大連市情研究中心,創辦了《市情研究》簡報,很好地起到了為市委市政府決策諮詢的作用。
十、實行“一校兩院”新體制(1997.1-)
1997年1月8日,中共大連市委黨校實行“一校兩院”新體制,在不增加編制的情況下,兼辦大連行政學院和大連社會主義學院,“一套人馬、三塊牌子”,實現了“一校兩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辦學新格局,開闢了幹部教育培訓的新天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