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萬村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下轄村)

鎖定
大萬村,位於坪山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黃沙坑村牛角龍村曾屋村六聯社區洋母帳村坪山社區中興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東高西低,東有沙墩陂水利工程,南面是嶺背龍山,嶺北有兩個北向的村落,西面一馬平川,遠處可見打鼓嶺餘脈;均田河、坪山河(豬仔瀝段)分別自村東、村北流過;附近有大山陂水庫、礦山水庫。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三洋湖曾氏開基始祖曾元恭第二子曾傳周遷此開基立業而形成。因其子孫修築世居圍屋規模較大,且耗資鉅萬,故取名大萬村。
中文名
大萬村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坪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曾姓發源于山東武城,西漢末年南遷至江西;南宋後期從福建寧化石壁遷至廣東海陽縣(今潮陽)黃碎村丹竹,因不堪土匪騷擾,兩年後遷至長樂縣(今五華)華城高竹園高鳴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長樂縣遷至惠州歸善縣碧甲司坪山龍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從龍背遷至三洋湖;乾隆二十八年,曾傳周從三洋湖遷移至此。
2015年末,户籍人口450人,其中男性220人,女性230人;80歲以上18人,最年長者100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約55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400 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英國和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為農業耕種,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番薯、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6年正式成立深圳市坪山坪環股份合作公司大萬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為廠房出租、土地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端午粽子、米餅、米程等。
省道S359線東縱路、比亞迪路、大萬新村路、同富路穿村而過。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1990 年通電話,1995年通自來水,1997年通互聯網,201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大萬廣場、大萬世居牌坊及大萬世居環景公園,另有老年人活動中心、國學館、麒麟館、黨羣活動中心、春秋家園、籃球場及健身路徑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大萬世居,俗稱大萬圍,坐落在大萬路33號,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圍屋。清乾隆二十八年開始建造,大萬世居呈城堡式"寶鬥"(舊時一種正方形賭具)形,以中軸線為對稱軸,形成多層複合結構。圍屋有內、外兩重牆,四角有高3層的樓閣(亦可稱碉樓或炮樓)。外層圍牆高8米,用黃泥、河沙、石灰和大石夯築。樓閣和正大牆有上下兩排由麻石鑲砌而成的葫蘆形槍眼,大牆內屋羣瓦面與大牆銜接處有天溝或巡道。正面有3個大門,中間為正大門、兩側為橫大門,各大門均有巨型柵門及厚實木門。進入正大門後乃是一開闊地,南北走向,長100多米,寬約10米,為下天街。往前是一正方形小廣場。內層為"寶鬥心",以宗祠為中心、"寶鬥心"前是牌樓,牌樓兩側各有兩間平房。穿過牌樓是宗祠,門楣上灰塑"端義公祠";祠堂後隔一天街,有中樓(一説稱鐘樓)一座,居圍屋中央,此樓為世居制高點,又稱之為魁星樓。圍繞宗祠的是一排排住宅,排屋之間是街巷,縱橫交錯,井井有條,形成了"八閣走馬樓、九廳十八井"的格局。圍屋前約10米處是半月池。在圍屋左前方豎有3對、右前方豎有4對、共14塊旗杆石,每塊高約1.5米、寬約0.4米,上有0.1米見方孔眼,石塊面對面相隔0.5米成對。據稱是慶典升旗用。現在僅剩左前方不相對的兩塊。2002年,大萬世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併成立了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
端義公祠堂壁堂梁有諸多書法繪畫,雕樑畫棟,工藝精湛。中堂壁上隱約可見王勃《滕王閣序》、孟浩然《春曉》、王之渙《登鸛雀樓》、金昌緒《春怨》的草書,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組畫。正大門的"大和保合;萬福攸同"對聯出自《詩經·小雅》,端義公祠前的牌樓有4根石柱3塊石碑,居中一塊兩面刻有陽文,向外為"勿替引之",向內為"其旋元吉",與上廳另一楹聯"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遙相呼應。堂梁堂壁懸掛着"州司馬""贊政宏才""急公好義"三塊牌匾,牌匾傳達了圍屋開基者和客家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思想。
1926年建有明新學校(私塾),於2015 年重修。
村中有曾銅於1997年編纂的《大萬曾氏族譜》和曾觀來於2008年編纂的《大萬曾氏重修族譜》。
大萬祭祖作為大萬村的一項風俗,歷史悠久,於2012年被列入龍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萬祭祖主要有"正月初一拜老祖、正月初二拜祖公"。正月初一早上,全村曾姓男女老少挑着"三牲",帶上香燭鞭炮,排着長隊,麒麟鑼鼓作前導,先到坪山龍背簡輝公祠拜祭開基祖,後到三洋湖元恭公祠祭拜。近年來還到石灰陂上、下屋宗祠拜祭。正月初二上午,曾姓族人集中到端義公祠拜祖公。拜祭儀式統一時間,由村中長者主祭。主祭宣佈儀式開始後,禮先宣讀祝詞。祝詞完畢,向祖先獻祭品,執事按主祭的提示叩拜,依次敬獻祭品。整個過程完成"三獻九叩"方可。
該村有"春秋二祭"的風俗,村民過去祭掃祖先墓分春秋二祭。春祭在驚蟄至清明,秋祭在重陽至尾陽(農曆九月二十九)。祭掃傳周公墓、傅氏祖婆墓、漢津公墓。因漢津公墓前空地開闊,故傳統祭拜儀式在此舉行。祭畢全村聚餐。
該村有祭拜圍主伯公和軍田伯公等傳統習俗。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村民帶祭品,放鞭炮,祈求五穀豐登,是謂拜圍主伯公(陂頭伯公,在沙墩陂腳下潭一土堤上)和拜軍田伯公(土穀神,在軍田河圓潭西岸)。
完田節,舊時,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春耕結束,村民釀茄子、買豬肉、殺鴨拜田伯公。六月六粥,農曆六月初六大萬村民有吃綠豆粥消暑的習俗,用村裏龍井水煲綠豆糖粥。七月七水,指大萬龍井水質好,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中午十二時,村民到龍井盛水,裝在瓦罐之中,據説井水長年不變質。
點"躉","躉",形似花瓶,由生鐵鑄成,中空放火藥,"躉"口以硬物塞緊,下端有小孔連接導火索,點燃後,響聲震耳欲聾。一般在隆重的節日連點三"躉"
"八音",是一種以敲擊吹奏樂為主,配以紅袍、彩旗等各種民俗的班式。遇有人請"八音",如婚嫁之時,班頭就臨時湊幾個會打八音鑼鼓的青少年應景。
武術和舞麒麟是該村特色民俗。據説大萬村村民習武起初是出於保護村落的目的,後來興起了學武風潮,年輕的曾姓男丁都利用空閒時間學習武術。拳式有三拳頭、四邊劈、諸家告(客家音)、散拳、醉拳、五爪擒龍、飛檐走壁等。村裏最後一個教頭是夜布村(1958年後與元嶺村合併為沙湖社區復興村)的曾觀妹。舞麒麟,進入21世紀後大萬村先後派人去外地學習,至2008年有三棚(只)麒麟。
該村曾舉辦過不少大型的傳統文化活動。2006年,龍崗區人民政府組織在大萬世居舉行"客而家焉"文藝匯演;2008年,《大萬曾氏重修族譜》舉行首發儀式;2011年,大萬世居舉行端義公祠重修人夥儀式;2011年,第七屆文博會專項活動點—大萬世居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區開園,大型文藝演出《客行天下》上演; 2012年,重修大萬明新學校;2013年元且,成立大萬老年人活動中心。
代表性人物∶
曾壽隆(1900-1955),1922年參加香O 龍井(廖熔 攝於2016年)
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參加省港大罷工,擔任糾查隊員。1940年在南洋向華僑籌款接濟抗日遊擊隊。1946年出任太行區總工會主任。1949年擔任中國海員工會華北區委員會主席。1955年病逝,被授予革命烈土稱號、葬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曾謙(1913-1982)、原東江縱隊副中隊長,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後轉移至香港從事地下情報工作。
曾福(1923-1959),原名曾福如,早年在新加坡協助父親曾慶文管理橡膠園,1941年初回鄉組織兒童團,任團長,後參加東江縱隊。1947年參加魯西南戰役,奪回秤錘山失地,獲一等功。1948年參加準海戰役,獲一等功及"戰鬥模範"稱號,升為兩廣縱隊二團二營營長。1955年獲授少校軍銜。1983年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曾基(1925—1999),又名曾企,1944年3月參加東江縱隊,當過交通員、油印員及油印室負責人。1946年東江縱隊北撤後,留守坪山繼續活動。1947年返回惠東寶人民護鄉團,在司令部當服務員。194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二連指導員。1950年任營教導員。1954年後,曾任佛山市法院院長、佛山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佛山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等職。
曾偉成(1930—),,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游擊隊。1964年參加海南島文昌縣剿匪戰鬥。1965年任海南某部偵察科參謀(大尉軍銜,營級)。1966年轉業,任廣東英德縣公安局教導員。1970年調任廣東梅田礦務局三礦黨委書記。1979年調任深圳市建委辦主任。1982年調任深圳市公安局六處處長。
曾子瓊(1931-),空軍飛行員、領航員,曾任團作戰偵察股副股長、團副參謀長。曾觀來(1936一),畢業於廣東師範學院,1962年至1967年在海康縣一中、二中任教。1976 年9月起,先後在深圳中學、坪山中學、寶安中學任教。1987年7月起從事地方史志編修工作,任寶安縣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執行主編《寶安縣誌》。其出版作品有《崖邊草詩文選》《三絃集》。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1 坪山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