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苦蔘

鎖定
苦蔘(學名:Sophora flavescens Alt. Hort. Kew ed.)是豆科苦蔘屬植物。分佈於俄羅斯、日本、印度、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南北各省區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中文名
大苦蔘
拉丁學名
Sophora flavescens Alt. Hort. Kew ed.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亞    目
薔薇亞目
豆科
槐族
槐屬
性    味
苦,寒
主    治
熱痢,便血,黃疸尿閉
成    分
生物鹼
所屬分類
苦蔘的乾燥根

大苦蔘形態特徵

草本或亞灌木,稀呈灌木狀,通常高1米左右,稀達2米。莖具紋稜,幼時疏被柔毛,後無毛。羽狀複葉長達25釐米;托葉披針狀線形,漸尖,長約6-8毫米;小葉6-12對,互生或近對生,紙質,形狀多變,橢圓形、卵形、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3-4(-6)釐米,寬(0.5-)1.2-2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寬楔開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灰白色短柔毛或近無毛。中脈下面隆起。總狀花序頂生,長15-25釐米;花多數,疏或稍密;花梗纖細,長約7毫米;苞片線形,長約2.5毫米;花萼鍾狀,明顯歪斜,具不明顯波狀齒,完全發育後近截平,長約5毫米,寬約6毫米,疏被短柔毛;花冠比花萼長1倍,白色或淡黃白色,旗瓣倒卵狀匙形,長14-15毫米,寬6-7毫米,先端圓形或微缺,基部漸狹成柄,柄寬3毫米,翼瓣單側生,強烈皺褶幾達瓣片的頂部,柄與瓣片近等長,長約13毫米,龍骨瓣與翼瓣相似,稍寬,寬約4毫米,雄蕊10,分離或近基部稍連合;子房近無柄,被淡黃白色柔毛,花柱稍彎曲,胚珠多數。莢果長5-10釐米,種子間稍縊縮,呈不明顯串珠狀,稍四稜形,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成熟後開裂成4瓣,有種子1-5粒;種子長卵形,稍壓扁,深紅褐色或紫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 [1] 

大苦蔘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大苦蔘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俄羅斯、日本、印度、朝鮮以及中國大陸的南北各省區等地。

大苦蔘主要價值

大苦蔘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為苦蔘鹼,氧化苦蔘鹼等,另外還含黃酮。性味比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的效果,主治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疹、濕瘡,皮膚搔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使用時應該用3-10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需要注意的是反藜蘆,脾胃虛寒者忌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