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花盆距蘭

鎖定
大花盆距蘭(Gastrochilus bellinus (Rchb. f.) Kuntze),蘭科盆距蘭屬植物,粗壯,長2-5釐米,節間長約1釐米。葉大,帶狀或長圓形。傘形花序側生,通常2-3個,具4-6朵花;花大;萼片和花瓣淡黃色帶棕紫色斑點,橢圓形,近相似,長12-17毫米,寬6-7毫米,先端圓鈍;花瓣比萼片稍小;前唇白色帶少數紫色斑點,近腎狀三角形,通常多少下彎,長7-10毫米,寬1.5-2釐米,邊緣齧蝕狀或流蘇狀,上面除中央的黃色墊狀物外密佈白色乳突狀毛。花期4月。 [4] 
生於海拔1600-1900米的山地密林中樹幹上。分佈於中國雲南、泰國和緬甸。此花有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中文名
大花盆距蘭
拉丁學名
Gastrochilus bellinus (Rchb. f.) Kuntze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天門冬目
蘭科
盆距蘭屬
大花盆距蘭
保護級別
列入CITES附錄Ⅱ

大花盆距蘭形態特徵

大花盆距蘭莖粗壯,長2-5釐米,節間長約1釐米。葉大,帶狀或長圓形,長11.5-23.5釐米,寬1.5-2.3釐米,先端不等側2裂,裂片先端稍尖。
傘形花序側生,通常2-3個,具4-6朵花;花序柄粗壯,長約2釐米,粗3毫米,基部具2枚短的杯狀鞘;花梗和子房淡黃色帶紫暈,花大;萼片和花瓣淡黃色帶棕紫色斑點,橢圓形,近相似,長12-17毫米,寬6-7毫米,先端圓鈍。
大花盆距蘭
大花盆距蘭(6張)
花瓣萼片稍小;前唇白色帶少數紫色斑點,近腎狀三角形,通常多少下彎,長7-10毫米,寬1.5-2釐米,邊緣齧蝕狀或流蘇狀,上面除中央的黃色墊狀物外密佈白色乳突狀毛,尤其在墊狀物的基部兩側;墊狀物基部具穴窩;後唇白色帶少數紫色斑點,近圓錐形或半球形,長約等於寬,9毫米,末端圓形,黃色,上端的口緣截形、紫色,與前唇的墊狀物幾在同一水平面上,口緣前端具1個缺口,缺口的兩側邊緣斜立。花期4月。 [5] 

大花盆距蘭栽培養護

大花盆距蘭
大花盆距蘭(4張)
本屬沒有假鱗莖,大多喜温暖及濕潤的環境,我國原生種類生長適温約16℃-28℃,產於熱帶的生長適温稍高。需用附生基質盆栽,也可綁紮於蛇木板、樹幹或巖壁上養護。夏、秋陽光強烈的季節需遮蔭30%-50%。乾熱時需定期噴霧,保持空氣有較高的濕度,半個月施1次2000倍稀薄液肥,生長期以平衡肥為主,花芽分化時改施磷、鉀肥。分株法繁殖 [1] 

大花盆距蘭生長環境

大花盆距蘭
大花盆距蘭(5張)
生於海拔1600-1900米的山地密林中樹幹上。

大花盆距蘭分佈範圍

產中國雲南南部(勐臘、勐海、景洪、思茅)。泰國、緬甸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緬甸。

大花盆距蘭保護現狀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3] 

大花盆距蘭植物文化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説。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衞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着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