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石雞

鎖定
大石雞是雞形目雉科石雞屬動物。大石雞雄體形比山石雞稍大,雄性成鳥體長372毫米、翅長185毫米、嘴峯17毫米、尾長121毫米、跗蹠49毫米,體重630克。上背肉桂色;項圈雙層,內層黑,外層紅棕色;眼先黑色,具黑色眼上紋;尾羽16枚;兩脅黑色橫斑多於19條;虹膜深棕褐色;嘴紫紅色;跗蹠及趾硃紅,爪角褐色。 [9] 
大石雞分佈於中國寧夏、青海和甘肅, [10]  棲息於荒涼的高原及多巖的各山地、溝谷。大石雞以小羣活動, [11]  有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除繁殖期外常成羣活動,通常在亮天后開始活動,一直到黑天,中午在陰涼處休息,晚上多棲於巖坡裂縫和岩石洞穴中,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 [12]  大石雞主要以各種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嫩枝、嫩葉、芽、莖、球莖、根莖、草根、花、果實、漿果、種子以及農作物、穀粒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夏季也吃蚱蜢、蝗蟲等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 [12]  大石雞繁殖期為每年4-6月,窩卵數7-20枚,營巢於灌叢、草叢中。 [13] 
大石雞是中國特產雞, [9]  現已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14] 
中文名
大石雞
拉丁學名
Alectoris magna
外文名
Rusty-necklaced Partridge
Przevalski's Partridg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雞形目
雉科
石雞屬
大石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大石雞形態特徵

大石雞
大石雞(7張)
大石雞極似石雞但體型略大而多黃色。下臉部、頦及喉上的白色塊外緣有一黑線如石雞,但另有一特徵性栗色線。尾下覆羽多沾黃。眼周裸皮緋紅。大石雞的羽色為棕褐色,比較深。眼上方的眉紋是黑色的,圍繞喉部的黑圈有內外兩層,內層為黑色,外層為慄褐色,但不完整,多有斷開;兩脅的黑色橫斑較多而密,有18條。 [2] 
大小量度:體重♂445-710克,♀442-615克;體長♂320-404毫米,♀330-450毫米;嘴峯♂21-23毫米,♀20-22毫米;翅♂169-180毫米,♀160-172毫米;尾♂105-122毫米,♀90-120毫米;跗蹠♂42-47毫米,♀38-42毫米。(注:雄性-♂;雌性-♀) [2] 

大石雞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荒漠、半荒漠、岩石山坡、黃土高原、黃土山坡、以及高山峽谷和裸岩地區,特別喜歡在有很少植物生長的黃土坡和靠近農地與水源地區的黃土溝谷地區最為喜歡。喜棲於蒿屬、錦雞兒屬和針茅屬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黃土丘陵的陽坡、高原上雨水沖刷的黃土溝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薔薇科植物灌叢的石山溝谷的陽坡。通常避離陰濕、灌木叢生和蒿草濃密的景觀帶。除飲水、取食外,很少到山頂或溝底活動。 [3] 

大石雞生活習性

大石雞遷徙

大石雞沒有廣泛的遷徙習性,但在青海高原隨季節變動的垂直遷移則比較明顯。春、夏隨天氣變暖,高山積雪融化,其分佈區則向上遷移,直達雪線,甚至在4700米左右活動。秋、冬隨氣温下降和雪線的下移,則逐漸降到山麓或溝底。甘肅東部冬天較暖,垂直遷移並不明顯。冬天積雪覆蓋地面時,為尋找露出地面的食物,則到處遊蕩。 [3] 

大石雞習性

僅春、夏繁殖季節為單個或成對活動,而秋、冬兩季則聚集成羣。秋天的集羣較小,主要由親鳥帶領的幼鳥組成,常見5-20只不等。冬天由幾個這樣的小羣組成較大的羣體,在青海偶見有上百隻者,活動於山間溝壑。由於飲水的需要,總是活動於溪谷和泉水附近。在綠色植物較豐富時,離水源稍遠一些,最遠可達5-6千米。 [3] 
是一種地棲性鳥類,腳健而善走。不受驚時,通常不飛。常沿山坡向上走,倘發現山下敵害,則向山上急奔,邊走邊叫,互相召喚,以示警戒。很少見沿山坡向下走,若發現上方敵害時,不是蹲伏不動,就是急速起飛。受驚飛走時,發出一種驚恐的叫聲。飛行主要是滑翔,從一個山坡滑向另一山坡,偶爾翻越低矮的山樑,最遠不超過500米。飛行中極少鼓翅,為升高高度或加快飛行速度,偶爾鼓動1-2下翅膀。飛行力強而快速,但不能持久。 [3] 
晝間活動比較規律。東方破曉即高聲嗚叫,隨之開始覓食或去水源飲水。上午10點後,停止覓食和鳴叫。春、夏兩季每日飲水1次,多在清晨或上午覓食之後。由於取食鮮嫩的水分含量高的綠色植物,在春末夏初,有時甚至不飲水。盛夏偶爾增加日飲水次數。在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的秋天和乾旱的冬季,則增加日飲水次數。冬天水源凍結,則啄食冰凌和積雪。春、夏、秋三季,較熱的中午,躲在植物叢下或岩石的陰涼處,不外出活動,以避陽光。冬天中午,則在山坡土坎或石崖向陽處曬太陽,以避嚴寒。下午4點鐘左右又開始外出覓食,黃昏降臨即尋找過夜的地方。夜晚通常宿於懸崖陡壁的凹坑內。晝間活動情況同天氣好壞相關,雨天或雪天有時一天不外出活動。在白晝短的冬天,食物難得,有時則整天奔走覓食。 具有塵浴的習性。山的陰坡,砂土質鬆散的地方,常留下塵浴的小砂土坑。換羽期塵浴更為常見,坑內常留有脱落的羽毛。 [3] 

大石雞叫聲

叫聲主要有五種。通常為“ga、ga、ga、ga、ga、ge-la、ga、ge-la,ge一la、ge-la、ge-la、geh gela”,節奏清晰,越叫越怏,音調也越來越高。因而被甘肅、青海、寧夏的羣眾稱作“嘎啦雞”;當受驚飛起時,則發出“ja-、ja-、ja….”的叫聲,長而急促,一個節奏,後部母音拖得較長;它在一般飛行中常發出“fei-ji、fei-ji、fei-ji……”的叫聲;繁殖過後,當雛鳥失散時,親鳥呼喚雛鳥,或雛鳥呼喚親鳥,都會發出類似家雞的“ge、ge、ge……”的叫聲;當雌鳥在巢中產卵或孵化時,守護的雄鳥發現敵害時,能發出類似吹口哨的警戒聲。 [3] 

大石雞食性

為廣食性鳥,其食物種類多種多樣,且因時而異。成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花、果實、種子、葉子、根莖和嫩芽等。動物性食物很少,主要為各類昆蟲。 [3] 
夏天的食物較其它季節豐富多彩,多達幾十種植物的不同部分。隨各類昆蟲的大量出現,大石雞的動物性食物亦增加,特別是蝗蟲。秋天主要以植物種子、果實為主,其日食量猛增。冬天食物種類較貧乏,主要採食遺落地面的植物種子和挖取地下根莖。春天主要採食植物嫩葉和芽。幼鳥孵出二個月內主要以動物性物質為食,隨個體成長,動物性食物的比例逐漸下降。 [3] 

大石雞分佈範圍

大石雞是中國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寧夏的海原、西吉、隆德,甘肅中部的蘭州、榆中、靖遠、會寧、天水、武山、張家川、臨洮、莊浪和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區。 [2] 
大石雞分佈圖 大石雞分佈圖 [4]

大石雞繁殖方式

大石雞的繁殖期為4-5月,為單配製,發情期間天剛亮就開始鳴叫。通常營巢於石灘處、懸巖基部、山坡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也營巢於黃土狹谷兩岸懸崖的洞穴中。它的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5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7枚,最多可達20枚,卵的大小為40-43.6×30-33.5毫米,卵重20-23.7克。孵化期為22-24天,雛鳥為早成性,雛鳥絨羽為淡褐色,先孵出的雛鳥並不離巢,直至一窩雛鳥全部出齊,才跟隨親鳥活動。 [2] 
從青海高原到六盤山地區,大石雞的繁殖期不相一致。從西向東隨海拔高度的下降,年均温和降雨量的增高,其繁殖期亦隨之提前。在青海高原,通常三月底到四月中開始配對營巢,三月底即可見成羣的石雞。六盤山地區,通常三月初到三月中開始配對營巢。 [5] 
一到繁殖期,雄鳥極為不安,整天奔走嗚叫,其聲響徹山問。為佔據巢區和爭奪雌鳥,雄鳥間常發生兇猛的格鬥,在山間常可聽到其格鬥聲。在整個繁殖季節,一雌配一雄,非意外情況,其配偶關係始終不逾。保衞巢區和雌鳥的任務,由雄鳥承擔,常見單獨活動在巢區及其附近。故在繁殖季節,雄鳥遇害頻率較高。倘原配雄鳥遇害,另一隻雄鳥可頂替其位置。 [5] 
巢通常置於石山或黃土溝壑的懸崖上的凹坑內,有時也在人跡罕到的黃土溝溝沿上和山坡植物叢下。無論選擇何種生境作為巢址,其一側總有依靠,而上方總有植物叢、垂巖、垂伸土崖作為掩蓋。巢址避離陰坡和水溝。巢十分簡陋,利用天然凹坑,稍予加工,鋪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植物的莖、葉以及少許自身的羽毛。巢無內外徑之分,稍呈橢圓形。 [5] 
大石雞配對營巢後不馬上產卵。產卵均在上午,一天或兩天產一枚。卵呈淡乳黃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褐色,或褐色斑點。雄鳥動情時,垂下外側翅膀,觸及地面,稍上提收攏內側翅膀,整個身體稍向外側傾斜。內側脅部具橫斑的羽毛蓬起,其橫斑十分鮮明,藍灰色的羽基十分豔麗。頭稍後縮,面部和頸部羽毛蓬起;鮮紅的嘴,面部飾紋,項圈完全顯露。抖動外側翅膀,從雌鳥側前方,急速繞雌鳥一週。當雄鳥內側觸及雌鳥時,雌鳥蹲伏,達成交配。 [5] 
着淡褐色絨羽的雛鳥,出殼後即能站立行走,但先孵出者並不離巢,直至全部出齊,才由親鳥帶領離巢。當雛鳥尚留在巢內時,驚飛的雌鳥並不飛遠,落在附近發出沉低的急促叫聲。當巢中小鳥聽到叫聲,則向巢的四周鑽,有的鑽到未孵出的卵之間,有的鑽到巢內鋪墊下。雛鳥出齊後一、二天就隨親鳥外出覓食。育雛由雙親共同完成,雌鳥較雄鳥更關心雛鳥。幼鳥取食時通常由雌鳥擔任警戒,站在高處,十分機警。幼鳥既使羽毛豐滿,也不離開雙親,直至第二年春天繁殖季節到來,始離開親鳥。 [5] 
大石雞發現空中襲來之敵時常蹲伏不動,以和環境十分協調的羽色,使其免於害。帶領雛鳥的成鳥一旦發現敵害,一是帶領雛鳥急速奔走,二是腹部貼伏地面,耷拉下一側翅膀在地上撲打,把敵害引向自己。以使雛鳥有充分的時間藏匿。當發現雛鳥已藏好,就突然起飛,往往使敵害撲空。雛鳥藏匿的本能絕佳,轉眼就不知其去向。卧於巢中的雌鳥發現地面敵害,往往不動,或悄悄地離開巢一段距離突然飛走,很少從巢中直接起飛。 [5] 

大石雞保護現狀

大石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3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80項)。 [8]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7] 

大石雞種羣現狀

中國甘肅東部和寧夏西部某些地區大石雞的數量尚比較豐富,但個別分佈數量相當少。例如莊浪,在這一地區大片丘陵盡墾為農田,生境已被破壞,加情的狩獵,其數量大為減少。為保護資源,應採取有效的措施。 [2] 
大石雞的分佈區域狹窄,由於過度獵捕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造成的生境條件的惡化,導致數量下降很快,應注意保護。 [2]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