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皺環球蓋菇

鎖定
皺環球蓋菇(學名: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是球蓋菇科、球蓋菇屬真菌。菌蓋直徑可達15釐米,扁半球形至扁平,或凸鏡形,濕時稍黏,蓋緣光滑或覆叢毛狀鱗片,附着較多的菌幕殘片;菌肉厚,白色;菌褶密,不等長,彎生,脆質;菌柄幼時柄基膨大,成熟後多等粗,纖維質,成熟茵柄上部乳白色,中部、基部黃褐色;菌環上位,上面具皺褶,柄長可達16釐米,上部直徑可達12毫米。擔孢子橢圓形,黃褐色至黑褐色,厚壁,平滑。 [1-2] 
皺環球蓋菇生長在草地或闊葉樹林邊緣地上,通常在秋季出現,零星分佈,其子實體易腐爛。皺環球蓋菇廣泛分佈於歐洲、南北美洲及亞洲温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甘肅、吉林、陝西、四川、台灣、西藏、雲南。 [1] 
皺環球蓋菇營養豐富,口感脆嫩,鮮味濃郁,且具有預防冠心病、助消化、緩解精神疲勞等功效。另外,皺環球蓋菇可降解土壤與廢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是環境保護及環境污染修復的重要生物之一。由於該菌應性強,且易於栽培,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向發展中國家予以推薦,可作為新的蛋白質資源進行開發,已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 [3]  [5]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皺環球蓋菇
拉丁學名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
別    名
大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色球蓋菇、斐氏球蓋菇、斐氏假黑傘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層菌綱
傘菌目
球蓋菇科
球蓋菇屬
皺環球蓋菇
命名者及年代
Farl. ex Murrill,1922 [3] 
保護級別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無危(LC) [7] 

皺環球蓋菇真菌學史

由於皺環球蓋菇在野外自然發生較少,1922年才在美國發現並命名,此後,在歐洲各國和日本相繼發現,在中國亦有自然分佈的文獻報道(卯曉嵐,1993年)。皺環球蓋菇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東柏林一農民在土豆窖的桔稈和泥土的覆蓋層中發現此菌,誤認為是雙孢蘑菇,並用添加新稻草的方法使之自然接種,每年秋天結實很豐盛。後經鑑定為皺環球蓋菇,1966年,Hennig(1970年)模仿這種方法,用分離的純菌種,在花園的培養牀上栽培獲得成功。此後,德國人Joachim Puschel(1969年),Vessey(1972年)開始利用未發酵的新稻草進行露地栽培,並用腐殖質混合土在培養牀上覆蓋,整個採菇期約12周,菇潮間隔10-12天,每平方米可採菇5-10千克,高者達17千克。這種栽培方法被德國許多地方採用,1970年栽培面積已發展到10000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後,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栽培,波蘭的Szudyga(1973年),捷克的Stanek(1974年),匈牙利的Balazs(1974年),荷蘭的Visscher(1983年)以及Rasmussen(1973年),Zadrazil(1975年),Lelley與Keipert(1976年)等均有栽培研究,在培養料的堆制方法、覆土材料的選用和栽培方式上均有新的改進,每平方米可產菇10-20千克,最高產量可達31.2千克。此後,在美國、波蘭、德國和俄羅斯均有一定生產規模。 [3] 
中國雖有皺環球蓋菇的自然分佈,但發現較晚,未進行馴化栽培試驗。1980年,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許秀蓮等赴波蘭考察,曾引進皺環球蓋菇菌種,並試栽成功,但未能推廣。1992年,福建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顏淑宛通過僑胞再次引進菌種,進行園田化栽培研究獲得成功,並在福建試種,且推廣到10多個省、市。 [3] 

皺環球蓋菇形態特徵

子實體擔子果具中生柄,新鮮時肉質,無嗅無味,幹後碎質;菌蓋幼時半球形,後變為凸鏡形,成熟時圓形,平展,直徑可達15釐米,中部厚可達12毫米;菌蓋表面新鮮時酒紅色,具白色纖毛狀鱗片,幹後變為淺黃褐色,無環帶,粗糙;邊緣鈍或鋭,幹後內卷;菌褶表面新鮮時灰紫色至暗褐紫色,幹後變為灰褐色;菌褶密,不等長,彎生,脆質;菌肉新鮮時乳白色,肉質,無環帶,幹後軟木栓質,厚可達6毫米;菌柄幼時柄基膨大,成熟後多等粗,纖維質,成熟茵柄上部乳白色,中部、基部黃褐色;菌環上位,上面具皺褶,柄長可達16釐米,上部直徑可達12毫米。 [1] 
菌絲結構:菌絲隔膜具鎖狀聯合;菌絲IKI-,CB+;菌絲組織在氫氧化鉀試劑中無變化。 [1] 
菌肉菌肉菌絲無色,薄壁,常分枝,具鎖狀聯合,平直或彎曲,有些菌絲略膨脹,交織排列,直徑為5-24微米。 [1] 
菌褶菌髓菌絲無色,薄壁,有時分枝,具鎖狀聯合,平直或略彎曲,近平行排列,直徑為6-25微米;子實層中無囊狀體;側生囊狀體梭形,頂端漸尖,在基部具一鎖狀聯合,無色,薄壁,大小為大小為(37-53)微米×(11-19)微米;擔子近棍棒狀,具4個小梗並在基部具一鎖狀聯合,大小為(24-34)微米×(8.5-10)微米。 [1] 
孢子:擔孢子橢圓形,黃褐色至黑褐色,厚壁,平滑,頂部具一明顯的芽孔,IKI-,CB+,大小為12-14(-14.5)微米×7-8(-9)微米,平均長L=12.96微米,平均寬W=7.71微米,長寬比Q=1.68(n=30/1)。 [1] 
皺環球蓋菇的顯微結構 皺環球蓋菇的顯微結構
圖注:a擔孢子;b擔子和擬擔子;c菌髓菌絲;d菌肉菌絲;e菌柄菌絲。 [1] 

皺環球蓋菇近種區別

皺環球蓋菇
血紅鉚釘菇
菌蓋表面新鮮時酒紅色,具白色纖毛狀鱗片,幹後變為淺黃褐色,無環帶,粗糙;邊緣鈍或鋭,幹後內卷。
子實體小型。菌蓋寬3-8cm,初期鐘形或近圓錐形,後平展,中部凸起,淺咖啡色,光滑,濕時粘,干時有光澤。
菌肉新鮮時乳白色,肉質,無環帶,幹後軟木栓質,厚可達6毫米。
菌肉帶紅色,幹後淡紫紅色,近菌柄基部帶黃色。
菌褶表面新鮮時灰紫色至暗褐紫色,幹後變為灰褐色;菌褶密,不等長,彎生,脆質。
菌褶延生,稀,青黃色變至紫褐色,不等長。
皺環球蓋菇 皺環球蓋菇
血紅鉚釘菇 血紅鉚釘菇

皺環球蓋菇生長環境

皺環球蓋菇
皺環球蓋菇(8張)
皺環球蓋菇生長在草地或闊葉樹林邊緣地上或路旁、園地、垃圾場、木屑堆或牧場的牛馬糞堆上。在中國,野生皺環球蓋菇主要分散在青藏高原上,生長於闊葉林下的落葉層上,在攀西地區生於針闊混交林中。 [1]  [4] 
  • 温度:皺環球蓋菇為中温性菌類。菌絲生長温度範圍5-36℃,最適生長温度24-28℃。在10℃以下,32℃以上菌絲生長速度迅速下降;超過36℃;菌絲停止生長,持續時間長造成菌絲死亡;温度超過32℃會對菌絲產生不良影響,即使恢復到正常温度下,菌絲生長速度明顯減弱。子實體生長髮育温度範圍4-30℃,原基分化最適温度10-22℃,子實體生長最適温度16-25℃。在適温範圍內,隨温度升高子實體生長加快,朵形較小,易開傘;在較低温度下,子實體發育緩慢,朵形較大,且菌柄肥厚,不易開傘。子實體生長過程中,出現低温和霜凍,只要採取防凍措施,菇蕾尚可存活;但氣温超過30℃,則原基即難發生。 [3] 
  • 濕度:皺環球蓋菇菌絲在基質含水量為65-80%的情況下均能正常生長,最適含水量為70-75%。培養料含水量過高時,菌絲生長不良,已生長的藺絲亦會萎縮。在採用牀栽時,培養料水分易損失,發菌期空氣濕度要保持在65-75%。環境濕度對原基分化有促進作用,原基形成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求達到95-98%;子實體生長期以90-95%為宜。 [3] 
  • 空氣:皺環球蓋菌為好氧菌,菌絲生長階段對氧供應要求不太敏感,二氧化碳濃度可達5000-10000毫克/千克克,在子實體分化期,二氧化碳濃度要低於1500毫克/千克。氧氣不足時,菌絲生長和子實體的發育受到抑制。 [3] 
  • 光照: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但散射光對子實體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適宜的光照強度為100-500勒克斯。栽培場地要創造半廕庇環境,產量高,色澤鮮豔,菇質好。出菇時如長時期處於直射光中,菌柄會出現龜裂,影響菇質。 [3] 
  • 酸鹼度:皺環球蓋菇適宜在微酸環境中生長,菌絲生長pH值為4.5-9,最適pH值為5-7。覆土pH值以5.7-6.0為宜。 [3] 
  • 生物因子:菇牀覆土對原基分化有促進作用,雖然不覆土也可出菇,但出菇時間明顯延長,且出菇少,有時甚至不出菇。覆土的作用不僅在於給菌絲以物理刺激,還與微生物作用有關。據張樹健(1978年)報道,若覆土預先經過121℃滅菌1小時的處理,會造成不出菇,只有覆土上牀後,經過一段時間,當細菌定植後才能出菇。 [3] 

皺環球蓋菇分佈範圍

皺環球蓋菇廣泛分佈於歐洲、南北美洲及亞洲温帶地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甘肅、吉林、陝西、四川、台灣、西藏、雲南。 [1]  [3] 
Discover Life 顯示的皺環球蓋菇分佈圖 Discover Life 顯示的皺環球蓋菇分佈圖 [8]

皺環球蓋菇培育技術

皺環球蓋菇菌種培養

母種培養適用加富PDA培養,即在PDA培養基原組分中另加蛋白腖2克,磷酸氫鉀3克,硫酸鎂1克。皺環球蓋菌的菌絲生長較為緩慢,接種後,在25℃培養,10-12天在斜面長滿,通常在培養1個月後用於接種原種。 [3] 
原種和栽培種採用以下培養基:①木屑57%,棉籽殼20%,麥麩20%,石膏1.5%,糖1%,過磷酸鈣0.2%,尿素0.3%,含水量65%。②麥粒88%,木屑10%,石膏1%,糖1%,煮熟麥粒含水量70%。按常規要求滅菌。每支母種接種原種2-3瓶,每瓶原種接種栽培種10-15瓶。接種後,置23-26℃培養,原種滿瓶約70-80天,栽培種40-50天。 [3] 

皺環球蓋菇栽培方法

皺環球蓋菇在室內、室外栽培均可。在中國主要為大田畦牀栽培法,多在大田、園林或果園下栽培,具有生產成本低,便於管理,經濟效益好的特點。此外,還有德國花園無土栽培法、歐美國家室外牀栽法等。 [3] 

皺環球蓋菇栽培時間

皺環球蓋菇從播種到出菇約40天,在自然温度下栽培,中國南方地區9月至翌年2月均可播種,出菇期在11月至翌年6月,高海拔山區和中國北方地區可適當提前,其終止期可適當推後。一般秋播在氣温降至30℃以下接種,春播在氣温回升至10℃以上接種,最適温度是15-26℃。在正常氣温下播種至採菇結束,約3-4個月時間。以中國福建為例,秋栽在9-12月,春栽在12月至翌年5月。其中夏末秋初播種最為適宜,因温度適宜,菌絲生長快,出菇早,產量高。而冬季播種者,氣温低,發菌慢,需延至翌年3-4月出菇,但若有條件採用保護棚栽培,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播種,則出菇高峯正處於春節前後,栽培效益更好。 [3] 

皺環球蓋菇選地整地

利用冬閒田、菜園地、果園地作栽培場地,要選擇日照充足、排水良好、遮光率要求在0.7-0.8的環境,場地土壤以偏酸性,肥沃、富含腐殖質壤土為宜。播種前,將土壤翻鬆曬白,使土壤熟化疏鬆,然後再用藥劑噴灑殺滅雜菌害蟲,如有白蟻和蚯蚓的園地,則應在畦牀底撒施滅蟻藥和茶籽餅。播種前,開溝作畦,畦牀寬1.3米,高30釐米,長度適宜,畦面呈龜背形。畦間留40釐米作業道,四周開好排水溝。畦牀蔭棚可按香菇棚要求搭建。 [3] 

皺環球蓋菇鋪料播種

皺環球蓋菇適應性強,能廣泛利用多種作物秸稈進行栽培。但不論利用何種栽培材料,都要求新鮮、乾燥、無黴變,使用陳舊材料會使產量明顯降低。培養料的選擇與處理方法如下:
  1. 皺環球蓋菇在中國栽培時間不長,據各地經驗,培養料配方有以下幾種:①幹純稻草100%;②幹純麥秸100%;③麥秸50%,高粱稈(帶葉)50%;④大豆稈50%,玉米稈50%;⑤幹稻草80%,木屑20%;⑥甘蔗渣80%,木屑20%;⑦幹稻草40%,稻殼40%,木屑20%;⑧幹稻草50%,小木片30%,木屑20%。晚稻草質硬,出菇時間長,產量高,一般每平方米產鮮菇20-25千克。早稻草質軟,出菇時間短,產量稍低,每平方米約產鮮菇15-20千克。高粱稈、玉米稈、大豆稈出菇時間長,產量較高,需經壓碎後使用。播種前,將稻麥草浸水2天,使其充分吸水軟化。氣温高時播種,培養料要堆制發酵2-3天,翻堆散熱後上牀播種。氣温低時播種,只需將預濕的培養料堆制1天即可上牀。經過堆制的培養料含水量在70-75%。 [3] 
  2. 有的地方採用複合培養料,在草料中加入適量牛糞和其他輔料,有以下幾種配方:①幹稻草63%,牛糞粉10%,麥麩8%,玉米粉6%,草木灰5%,過磷酸鈣3%,碳酸鈣3%,石膏粉2%,石灰粉2%,含水量70-75%,pH 6-6.5;②幹稻草70%,幹牛糞粉10%,麥麩8%,過磷酸鈣1%,玉米粉4%,石膏粉1%,草木灰4%,石灰粉2%,含水量70-75%,pH值6-6.5;③棉籽殼80%,牛糞粉6%,過磷酸鈣2%,石膏粉2%,石灰粉3%,碳酸鈣1%,草木灰或上山灰6%,含水量70-75%,pH6-6.5。採用上述培養料,每100千克乾料約收鮮菇15-20千克。選好向陽高地堆料,建堆前將稻草預濕2-3小時,撈起後預堆1天。牛糞提前粉碎,加適量攪拌使之濕潤。參照蘑菇堆月巴建堆方法,分層上堆,堆寬1.3-1.5米,堆高1.4-1.6米,堆中留通氣孔。料温上升到65℃時,發酵24小時後翻堆,補充含水量,翻堆後料温升到65℃,發酵10-12小時,再翻堆一次,1-2天后即可進料,堆制時間約5-6天。這種半發酵料要求稻草軟松,呈褐黃色,無黴臭味,含水量68-70%,pH6-6.5。 [3] 
將培養料均勻鋪在畦牀上,料厚20-25釐米,每平方米用乾料20-25千克。採用層播法或表面撒播法播種均可,每平方米用菌種2-4瓶,每100千克乾料用菌種8-10瓶,播種時料温應低於30℃。播種後,將料面拍實,加蓋薄膜。在高温乾燥天氣下播種,可於播種後即在料面及四周覆蓋1釐米厚腐殖質土保濕。 [3] 

皺環球蓋菇生長管理

發菌管理:播種後3-5天,菌絲已佈滿料面,應將牀面薄膜用竹片拱起,每天揭膜通風2-3次,每次0.5-1小時。發菌時温度要控制在30℃以內,温度過高時要通風散温,或在畦溝內灌水降温;低温季節則應加蓋草簾保温。播種後20天左右,在牀面進行覆土作業,覆土材料以富含腐殖質、偏酸性、呈顆粒狀壤土為好,覆土厚3-4釐米。覆土後3-4天,菌絲爬上土面,此時應噴水保持覆土含水量在30%左右。待畦面菌絲布滿後,停止噴水,使畦面保持偏幹,使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待畦面菌絲倒伏後,再進行噴水,提高空氣相對濕度至90-95%,促進原基分化。 [3] 
出菇管理:一般在覆土後10-15天,覆土表面出現白色菌蕾。此時早、晚向畦面噴霧化水,維持空氣濕度在90-95%,每天通風3-4次,保持温度在16-20℃。皺環球蓋菇比其他草生菇類產量高,水分消耗大,因此比其他草生菇用水量稍大,但噴水要掌握少噴、勤噴的原則,使覆土濕潤即可。 [3] 

皺環球蓋菇採收技術

採收的適宜時期是:菌蓋長至6-8釐米大小,黑紅灰色,菌膜剛破裂,菌蓋內卷未開傘。採收時抓住菇柄輕輕轉動摘下,不要帶動培養基。採後用小刀削去基部雜質,以淨菇上市,或進行乾製、鹽漬加工。
採菇後,清理菇牀,覆膜保温以利菌絲恢復生長。2-3天后開始噴水,按前述要求管理,10-12天可出第二潮菇。一般可採收3-4潮菇,生物學效率根據栽培原料的不同,約在50-100%。 [3] 

皺環球蓋菇蟲害防治

在皺環球蓋菇的生長過程中,經常會遭受菇蟻、飛蛾、跳蟲及蟎蟲等蟲害的侵擾,並且會滋生多種競爭性的蘑菇爭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針對上述蟲害,需要農户先找到害蟲的主要活動範圍,配置大量的敵敵畏,其中添加10%的水分及少量的蜂蜜,混合均勻後噴施在活動區域內,起到滅殺害蟲的作用。或者採用紅蟻淨均勻噴施在蟻穴中,實現對害蟲的控制。針對雜菌的防治,在前期栽培過程中調整土壤含水量,並及時清理雜菌。在培育中期,需要對栽培基地噴施10%的鹽水,控制蛞蝓的規模和數量,在附近放置大量的萵苣葉,降温時就會有大量的蛞蝓集中到葉面上,農户收集後進行焚燒處理。另外,在菌牀上放置大量含有糖分的紙製品,蟎蟲會對其進行啃食,從而實現對其的誘殺。種植土地中經常出現大量的蚯蚓,農户可以噴施1%茶籽餅液,能有效減少土壤中的蚯蚓數量,控制其存活範圍,實現對培養基地的高質量管理。 [6] 

皺環球蓋菇主要價值

皺環球蓋菇
皺環球蓋菇(2張)
皺環球蓋菇營養豐富,口感脆嫩,鮮味濃郁,且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據文獻報道,皺環球蓋菇多糖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細胞的抑制率達到70%,也具有預防冠心病、助消化、緩解精神疲勞等功效。另外,皺環球蓋菇可降解土壤與廢水中的2,4,6-三硝基甲苯(TNT)、氯苯、苯胺化合物、氯化苯酚、甲酚、苯甲酚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質,是環境保護及環境污染修復的重要生物之一。皺環球蓋菇生長快,產量高,栽培原料廣泛,栽培方法簡單,可大田生料栽培,栽培剩餘料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因此,發展皺環球蓋菇產業不僅可獲得大量的高蛋白食品原料,也是農作物高效利用的環保措施。該菌應性強,且易於栽培,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已向發展中國家予以推薦,可作為新的蛋白質資源進行開發,已引起許多國家的重視。 [3]  [5] 

皺環球蓋菇保護級別

皺環球蓋菇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無危(LC)。 [7] 
參考資料
  • 1.    戴玉成,圖力古爾,崔寶凱.中國藥用真菌圖志.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13.06:552
  • 2.    李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鑑.北京:中國農民出版社,2015.12:1038
  • 3.    陳士瑜,陳惠.菇菌栽培手冊 220種食、藥用菌的馴化狀況及栽培方法.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02:814-822
  • 4.    金銀慧. 大球蓋菇生物學特性的研究[J]. 農業與技術, 2020, 40(24):63-64.
  • 5.    化澤瑜. 不同原料栽培皺環球蓋菇的效果研究[J]. 農村實用技術, 2017, (8):26-27.
  • 6.    孫平, 董劍, 盧瑞義. 大球蓋菇栽培技術[J]. 鄉村科技, 2019, (32):99-100.
  • 7.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1-07-31]
  • 8.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 Farl, ex Murrill  .Discover Life[引用日期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