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熊貓秦嶺亞種

鎖定
大熊貓秦嶺亞種,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秦嶺亞種頭小牙齒大;頭圓;胸部呈深棕色,腹部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乾白色。 [16] 
大熊貓秦嶺亞種僅分佈於中國陝西省境內的秦嶺中段,主要分佈在秦嶺南坡的佛坪寧陝洋縣周至太白等縣山區。 [17]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類研究課題思路最早由雍嚴格提出,後聯合方盛國教授從1999年開始,至2003年完成數據採集。其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哺乳動物學雜誌》2005年第4期,這份權威的動物分類學刊物首次將中國大熊貓定名為四川指名亞種和秦嶺亞種。專家們認為,與中國國內其他山系的大熊貓種羣相比,秦嶺大熊貓是一個更為古老和原始的新亞種種羣,在遺傳多樣性上更具有研究價值。這意味着大熊貓秦嶺亞種的發現得到了國際動物學界的公認。 [16]  其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15] 
中文名
大熊貓秦嶺亞種
拉丁學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
別    名
秦嶺大熊貓
外文名
Qinling Giant Pand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熊科(URSIDAE)
大熊貓屬
大熊貓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大熊貓亞科
亞    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Wan, Wu & Fang, 2005

大熊貓秦嶺亞種形態特徵

大熊貓秦嶺亞種
大熊貓秦嶺亞種(20張)
大熊貓秦嶺亞種體型肥碩似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身體不同部分的皮膚厚度也不一樣,體背部厚於腹側,體外側厚於體內側,皮膚的平均厚度約為5毫米,並且色白而富有彈性和韌性。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2] 
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已經形成了明顯差異,秦嶺亞種個體略大,四川亞種的頭長近似熊,秦嶺亞種的頭圓更像貓,且具有較小頭骨、較大牙齒。在皮毛顏色方面,秦嶺大熊貓胸斑為暗棕色、腹毛為棕色,而四川大熊貓胸斑為黑色、腹毛為白色。秦嶺大熊貓下腹部毛尖黑色,毛幹為白色;胸部呈深棕色,腹部為棕色,下腹部毛尖棕色,毛乾白色,鼻骨比四川大熊貓短五分之一,所以臉部更圓,秦嶺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在形態上的明顯差異,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態可掬,陝西人把秦嶺大熊貓稱為“國寶中的美人”。秦嶺的大熊貓與其它山系的大熊貓在形態學方面已具有顯著的差異, [3] 

大熊貓秦嶺亞種棲息環境

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裏,那裏常年空氣稀薄,雲霧繚繞,氣温低於20攝氏度。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野外大熊貓的分佈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佈,是否有藏身處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勢等。人為的干擾是現今影響大熊貓分佈的主要因素。大熊貓具有不懼寒濕,從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氣温在-4℃-14℃它們仍然穿行於被白雪壓得很厚的竹叢中。它們也不怕潮濕,總愛在濕度80%以上的陰濕天地裏生活。 [4] 

大熊貓秦嶺亞種生活習性

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到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裏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5] 
大熊貓善於爬樹,也愛嬉戲。爬樹的行為一般是臨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險,或彼此相遇時弱者藉以迴避強者的一種方式。熊貓有時還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鍋盆桶具,尤其是圓形的器皿當成玩具,玩耍後棄置山野。有時它們還和等家養的牲畜親善,隨着同吃同住。 [5]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在發情季節發生衝突,特別是當三到四隻雄性追求一隻發情的雌性時。有時候,雌性和雄性也會發生爭鬥。在動物園,它們的爭鬥通常是因為水,食物或某隻大熊貓佔據了好的地盤。 [5]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大熊貓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植物共有12屬、60多種。此外,野生大熊貓還偶食一些動物屍體或其它植物。 [5]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中部,海拔1,300-3,000米的秦嶺山脈。 [6] 
分佈範圍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佈圖 大熊貓秦嶺亞種分佈圖
秦嶺大熊貓保護區 秦嶺大熊貓保護區

大熊貓秦嶺亞種繁殖方式

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個隱蔽的樹洞,或天然的巖洞,裏面有大熊貓媽媽精心鋪墊的樹枝和乾草。 [7] 
大熊貓繁育最奇特的一點是它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它母親體重的0.1%,初生幼仔體重很輕,初生重平均為145克左右,約為成年大熊貓體重的千分之一,最輕的為51克,最重的為225克。照顧孩子對於雌性大熊貓來説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7] 
秦嶺大熊貓
秦嶺大熊貓(3張)
剛出生的大熊貓皮膚是粉紅色的,帶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剛出生的幾周裏,大熊貓媽媽會一直將孩子抱在懷裏,温暖它、保護它,幾乎寸步不離,移動的時候就把它銜在嘴裏。在這一點上,圈養大熊貓和野外大熊貓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大熊貓媽媽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是在幫助孩子排便。大熊貓育幼期間,幼仔的叫聲是母仔間聯繫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過熱或其他原因的不適,幼仔都通過不同叫聲提醒母獸滿足其不同需要。在1到2周後,長黑毛的地方開始變深。在一個月內,它們慢慢長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帶,變的更像媽媽了。當幼仔6到8周大時,它們可以睜眼了,並開始長牙;三個月後就可以慢慢的爬動了。 [7] 

大熊貓秦嶺亞種亞種分化

秦嶺山系的大熊貓與四川大熊貓(包括岷山、邛崍、涼山、大相嶺和小相嶺山系)的分佈區早在12000年前就已經相互隔離。 秦嶺大熊貓在遺傳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的祖先,而四川【包括甘肅】大熊貓則具看更快的進化速度 [18] 

大熊貓秦嶺亞種種羣現狀

秦嶺大熊貓分為6個孤立的局域種羣,由東向西分別是平河梁局域種羣、錦雞梁局域種羣、天華山局域種羣、興隆嶺——太白山局域種羣、牛尾河局域種羣和紫柏山局域種羣。大熊貓種羣數量雖然在增加,棲息地在擴大,但種羣數量的增加卻伴隨着小居羣的隔離,棲息地的擴大卻伴隨着日益加劇的破碎化和島嶼化。2001年,中國陝西省林業廳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先後為保護大熊貓新建立了8個自然保護區及5條大熊貓走廊帶,要將“孤島”狀分佈的大熊貓種羣重新連接起來,但由於走廊帶植被的恢復緩慢和人為等因素,要達到預期效果仍需時日。 [8] 

大熊貓秦嶺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9]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 [12] Ⅰ級。 [13] 
注:大熊貓秦嶺亞種全部圖片網址、大熊貓秦嶺亞種分佈圖網址 [8] 

大熊貓秦嶺亞種基因突變

秦嶺大熊貓-七仔
秦嶺大熊貓-七仔(9張)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一向以黑白兩色示人,但也有罕見的例外。由於某種基因突變,有些大熊貓會呈現出棕色或褐色,如同穿上了一件特別的外衣。 [10] 
2009年11月1日,在中國陝西發現了一隻棕色和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它的體型和行為習慣和黑白熊貓相同,毛髮顏色卻相差很多。專家稱這可能和當地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相關。自1985年來,這是發現的第5只棕白大熊貓。科研人員在秦嶺發現的這隻棕白色大熊貓,命名為“七仔”。 [10] 
儘管七仔看起來十分健壯,但實際上大熊貓的幼崽死亡率很高。考慮到秦嶺山區大熊貓孤立種羣的規模很小(估計為200只到300只),科學家推測近親繁殖可能是棕色大熊貓出現的原因。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大部分生活在秦嶺的大熊貓身上已經混雜了一些棕色的皮毛。棕色皮毛的發現,以及在骨骼結構上與更常見的四川大熊貓的差異,促使科學家在2005年宣佈秦嶺大熊貓是一個獨特的大熊貓亞種:Ailuropoda melanoleuca qinlingensis。秦嶺大熊貓的顱骨相對較小,但臼齒較大。 [10] 
浙江大學的研究者方盛國提出了假説,認為大熊貓控制黑毛的基因是顯性的,但控制棕毛的基因是隱性的。因為是隱性基因,所以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其父母必須都具有該基因。不過這種情況出現的概率很小,因此棕、褐色大熊貓十分罕見,只出現在秦嶺山區某些孤立的種羣中。方盛國還指出,“秦嶺山區同樣塑造了其他棕色的哺乳動物亞種,如秦嶺羚牛(Golden Takin)”。因此這種棕色或褐色皮毛的出現可能不僅僅侷限於大熊貓一個物種,或許是秦嶺山區獨特的環境因素造就了這種罕見現象。 [10] 
在過去數千年中,大熊貓不僅數量鋭減,而且由於人類活動擴張,其原來的棲息地已經逐漸碎片化。秦嶺是5個依然存在野生大熊貓的山區之一,而棕色大熊貓只在這一地區出現。如果近親繁殖是毛色變化產生的原因,那在其他大熊貓分佈區也有可能產生類似的現象,但還沒有這方面觀察報道。直到現在,這些棕色的大熊貓依然是難解的謎題,對全世界的大熊貓研究者和生物學家來説更是個極大的挑戰。 [10] 
2022年5月,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時的345只,增幅、密度、DNA調查獲取率均為全國第一。人工繁育秦嶺大熊貓24胎27只,圈養數量達32只。2021年,啓動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建設。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